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一战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迷惘的一代”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前的青年们视“拯救民主”“伸 张正义”“为和平而战”这些口号为自己的理想和使命,积极报名参军。战争结束后,曾让 青年们无比骄傲欧洲的传统文明瞬间崩塌。参战青年发现自己非但没有成为理想中的英雄人物,就连过去的工作也已经被没有参加战争的人代替了,城镇和家庭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变得很难适应,社会上只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而轻视追求高尚情趣等现象也令这一代青年感到迷茫、困惑、无所适从。没有了旧的根基,又没有新的道路引导,他们只能以对主流社会系统“迷失”的外观情绪来抗议社会。但他们在“迷惘”的外表下,在更深的程度上追求个人自由,不轻易向任何人妥协。

——摘编自车继雁《造就“迷惘的一代”:格特鲁德·斯泰因及其作品研究》

材料二   现代中国重要青年运动年表(部分)

名称内容
保家卫国斗争中的青年运动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青年团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青年指战员占了志愿军部队总数的66% ,战斗连队中青年占80%以上,基层干部大部分是团员,他们继承和发扬了老一辈的献身精神,为祖国人民和朝鲜人民的和平与幸福,作出了重大贡献。
全国青年学雷锋活动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在中共中央倡导下,全国各地掀起了学习雷锋的热潮,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精神力量,各条战线涌现出许许多多雷锋式的集体和个人。
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各地团组织相继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竞赛,形成比、学、赶、帮、超的热潮,提高了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本领。
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进入新时代,广大青年奋战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科研攻关最前沿、抗疫斗争第一线、捍卫国防最前线、基层实践大舞台,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冲得出来、勇挑重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而奋斗。

——摘编自黄蓉生《青年学研究》;贺军科《续写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精彩篇章》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迷惘的一代”形成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前后西方青年精神世界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现代中国青年运动的共同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局势图


                                               图1                                                                                图2

材料二   当战斗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消息传至中国,北京政府马上宣布从停战之日起全国放假三天。当得知美国总统威尔逊将带着他的新世界秩序的蓝图亲自参加战后会议时,北京学生聚集在美国公使馆门前高喊“威尔逊大总统万岁!”……六万人参加了北京胜利大游行,德国政府建造的克林德纪念碑(纪念义和团运动时期被杀的德国外交官)被拆毁,迁至一个公园,重新命名为“公理战胜坊”,即将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请求给予中国五个席位,因为“她是一个伟大的国家”。

——摘编自徐国琦《亚洲与一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1、图2分别对应的历史时期,并分别写出1条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人在战后产生高度期望的原因。
2023-01-21更新 | 158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些西方政客、学者完全否定一战时期中国的存在,对中国对一战的贡献置若罔闻。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宣称一战时“中国既没有花费一个先令,也没有一兵一卒”。但这些偏见无法否认中国对一战的贡献。从大战伊始,两度要求参战、“以工代兵”政策、对德奥宣战到巴黎和会上的据理力争,都是抹不去的事实。这一时期,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实体,主动采取外交手段,首次表达了要求平等加入国际社会的愿望,这是中国外交史上的进步之举。

为寻求参战机会、列席和平会议、走向世界,“外交政策群体”绞尽脑汁,面对两度要求参战遭拒,中国提出了创造性战略“以工代兵”。华工出洋计划成为国际意识觉醒、国家认同寻求的新手段。总体来说,中国参战是理性的选择。虽事事不顺,但没有阻止住中国的步伐。“参加欧战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从消极到积极的一个重要的转变,北京政府的后期积极外交可说由此发端”,欧战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踏板,战后的和平会议被国人寄予厚望,对国家认同的寻求又一次如此强烈。

——摘编自刘桂海、唐延超《一战时期的中国:国家认同的寻求与国际意识的觉醒》


(1)根据材料,指出对中国对一战贡献的认识的不同观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对中国的影响。
2022-11-28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第二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损失一览表

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经济损失
900万人2000万人3000多亿美元

史料二   而最糟糕的是……我们普遍都有的乐观主义欺骗了我们,因为每个国家都相信别的国家将在最后一分钟被吓退……战争的影子将蔓延过我们那全部的时代,不会再从我们这里消失,战争的影子笼罩着我们日日夜夜的每一个念头。

——茨威格《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场战争对欧洲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2022-10-07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第37讲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纲要下-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2高三上·上海·学业考试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梁启超的文明史观。

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往往会受到时势的影响。

梁启超(1873年—1929年)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

材料一   四五岁就王父及母膝下授四子书、《诗经》……十二岁应试学院,补博士弟子员……。年十八偕入京师(考进士)……。下第归,道上海,从坊间购得《瀛寰志略》读之,始知有五大洲各国……。

——梁启超《三十自述》

材料二   窃顷者强敌交侵,割地削权,危亡岌岌,人不自保,皇上临轩发叹,天下扼腕殷忧,皆以人才乏绝,无以御侮之故。然尝推求本原,皆由科第不变致之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1898年)

材料三   去国以来……思想为之一变。……科举非恶制也,……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昔美国用选举官吏之制,不胜其弊,及1893年始改用此种试验,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而德国、日本行之大效……。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

——梁启超《官制与官规》(1910年)

材料四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说:泰西格致性理之学,源于希腊;法律政治之学,源于罗马。欧洲诸国各以其国之今文,译希腊罗马之古籍……举国习之,得以神明其法,而损益其制,故文明之效,极于今日。

材料五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梁启超游历欧洲,偶遇美国著名记者赛蒙氏。赛氏认为西方文明已经破产,需要中国文明的救拨。梁氏指出很多西方人抱有此种心理,在《欧洲心影录》中写道:

(近代欧洲)因为解放的结果,种种学说都是言之有故,持之成理……从两极分头发展,愈发得速,愈冲突得剧。消灭是消灭不了,调和是调和不来,种种怀疑,种种失望都是为此。他们有句话,叫做“世纪末”……这句话的意味从广义解释,就是世界末日,文明灭绝的时候快到了。


问题
(1)依据材料一,概括影响梁启超青少年时代成长的主要因素。
(2)从材料二到材料三,梁启超对科举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3)材料四中,“格致性理之学”和“法律政治之学”分别指什么?
(4)从材料四到材料五,梁启超对西方文明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你认为梁启超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022-09-03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9月上海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仿真模拟试卷02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材料二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属同盟国阵营,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则属协约国阵营。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问题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阐述一战之后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国际新形势是什么?此体系内容包括什么?
2022-08-05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伊春市铁力市马永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战期间亚非拉经济政治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交战各国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使这些地区的民族工商业获得相对有利的环境,得以较快地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随之壮大,更加强烈地要求摆脱殖民主义和本国的封建统治。

列强的互相残杀,殖民地半殖民地人们的参战经历,使他们扩大了眼界,感受到了新思想的影响。十月革命还将马列主义传播到亚非拉各国,鼓舞了那里的先进分子,他们开始用新的世界观来观察世界和本国的命运,寻求新的解放道路。

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欧洲列强的普遍衰弱,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这些使世界殖民主义体系与反殖民主义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民族解放运动有了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

——摘编自黄正柏主编《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   两次大战之间亚非拉主要民族民主运动一览表

地区国家主要事件
亚洲中国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印度甘地领导国大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英国殖民者斗争
非洲埃及在华夫脱党领导下英国被迫让步,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
埃塞俄比亚与反法西斯同盟国军队一起,击败了意大利侵略军
拉丁美洲尼加拉瓜桑地诺领导游击队反对美国扶植的独裁政权,迫使美军撤出
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引导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

(1)概述两次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出现新高潮的时代背景。
(2)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民族解放运动相比,概括这一时期的民族解放运动总体有何新特点?并根据材料归纳出这一时期民族解放运动的三种道路模式。
2022-07-21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十一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学程考试历史试题
2022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一个存在于人心而被道德戒律束缚的个人物质私利的恶魔至此得以解放。”亚洲的反现代化批评实际上是“一战”及战后西方惨状和悲观的产物。但许多的亚洲批评者只有经过一些西方的东方主义者的鼓励之后,才对他们自己和自己的观点产生足够的信心。其中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一书,对亚洲的观代化批评者如印度的甘地、中国的张君劢和梁启超等有直接的影响。

——据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等

材料二   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运动,近五百年的世界历史,就是一个现代化孕育、生成并扩散、推进的过程。在“抗拒”与“接受”这两种显而易见的立场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有时可以强大到如此地步,以致在非常长的历史时期里,正是它在主宰社会的走向。这个立场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从而为避免不可避免的现代化挑战寻找一条有效的途径。它企图把“传统”与“现代”调和起来,它将“现代”服务于“传统”,让“现代”向“传统”过渡。如果其不能在过程中逐渐融入现代化,那么暴烈终将产生。

——摘编自钱乘旦《反现代化——一个理论假设》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后亚洲反现代化思潮高涨的原因。
(2)据材料二中的观点,评析洋务运动。
2022-07-15更新 | 33次组卷 | 2卷引用:中国近现代史单元检测(练)-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专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1919年以来,英国外交政策受“和平主义”思潮影响巨大。此时整个英国的外交战略被形容为“和平即国家利益”。英国当局的和平麻痹思想自上而下异常浓厚,英国只重视外交手段。同时英国认为,英国受到威胁的根源来自法国。因此,德国是欧洲大陆唯一可能防止法国称霸欧洲的战略力量。对英国来说,只要德国存在,欧洲就能够或多或少地保持均势。张伯伦则主张英国必须制定对苏联的“安全政策”,把德国拉入西方的反苏集团,以免德国与苏联进一步友好下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维持英国主导下的凡尔赛体系的目的。

——捕编自刘阿明《一战后初期英国对欧政策及其影响》

材料二1918年,美国威尔逊政府提出“十四点计划”:“公海航行的绝对自由”、“消除一切经济壁垒”和根据“门户开放”原则开发殖民地等旗号,强调“公开外交”“民族自决”和“裁减军备”;建议建立国际联盟来处理战后世界事务;等等。一战后,美国继任总统沃伦明确宣称:“我们压根就不谋求左右旧世界的命运。我们无意牵扯其中。”美国希望战后的欧洲是一个保持稳定局势以利于美国进行经济扩张的欧洲。同时,美国反对过分削弱德国,表示支持德国成为国际社会中平等的一员。

——摘编自程文进《一战后美国的欧洲战略和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对德政策》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英国对欧洲的外交政策及其影响因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一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意图。
2022-07-12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豫东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9年德国政府发表《关于战发动者责任的白皮书》、称德国是“为了自卫而战斗”,为“民族生存”而战。斯宾格勒认为一战“是对德国的围攻,德国作为‘中心帝国’受到整个世界的围困”。1924年8月2日德国政府发行明信片,宣称“十年前人民走向了令人难忘的团结并给予自由和保卫祖国而战斗的军队以力量”。同一天,时任魏玛共和国总统的社会民主党领袖艾伯特发表演讲声称,“德国的战士不是为侵略性战争而战斗,而是为防御性战争而战斗”。1919年6月28日《德意志报》发表文章,叫嚣“复仇!德意志民族!今天在凡尔赛镜厅,耻辱的条约正在签字。不要忘记它!”

——张国臣《试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对一战的反思》

材料二自二战结束以来,德国的历任总统和总理都在不同的场合和时机代表德国人民进行了反思、道歉和忏悔,从来没有为纳粹的侵略和屠杀行径进行过辩解、联邦德国首任总理阿登纳上任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宿敌”法国真诚道歉。

——段久慧《德国如何反思战争罪行》

材料三在2007年的德国电影《拜见希特勒》中,电影的结尾时有一段十几分钟的真实采访,受访对象是今天的德国年轻人,访问的问题只有一个:“你知道谁是希特勒吗?”年轻人给出的答案千奇百怪,有的人回答说是演员、运动员,也有人模模糊糊回答说是个政客,还有人坦白地说不知道。能说出希特勒身份的还不到整个受访者的一半。

——李林峰《德国对纳粹历史的反思》


(1)评述材料一中德国对战争及战后政治秩序的态度。
(2)材料二中,德国对二战的态度有何历史意义。
(3)对于材料三中的现象,谈谈你的认识。
2022-07-11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