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一战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人民经常将“一战”看作欧洲国家之间的内部战争,是一群自称为高级社会的傲慢的人彼此诋毁、互相残杀的血腥场景。从战场返回的居民加深了这一印象。他们尤其不愿再做顺从的臣民。这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     
A.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觉醒B.改变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的原有认知
C.促使反对战争、珍爱和平观念形成D.由欧洲内部矛盾引发且具有残酷性
2022-10-27更新 | 379次组卷 | 9卷引用:重庆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1916年之时,协约国后方劳动力严重匮乏,而战争还不知何时结束,英法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开始考虑从国外招募工人,法国公使康悌提出要招募华工到法做工。经过几个月反复磋商,次年5月最终协定中方用惠民公司名义,由商人出面招募人,法国由军部代表陶履德上校改称农学技师来华,合同中极力避免参战字样。英国的华工招募计划则在8月正式启动。下列各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当时“一战”尚未波及中国
②借“惠民公司”名义表明中国政府尚未对德宣战
③期间发生美国参战
④“以工代兵”是中国参与“一战”的方式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2-03-16更新 | 209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1届普通高校招生考试选考科目考试方向性模拟检测(1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3 .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政府掌握了重要原料的分配,还征用各类财产,设立国家染织厂,经营了250家军需品工厂,同时实行限定物价、监督铁路、控制矿业与交通运输业等政策。这表明,一战促使英国
A.资本主义转型完成B.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C.产业结构逐步优化D.政府职能发生根本性转变
2021-09-27更新 | 4782次组卷 | 32卷引用:2021年辽宁历史高考变式题
4 . 如图中的照片拍摄于一战期间的伦敦,一个16岁的女孩正在她父亲的公交线路上工作。她受过机械师和司机的训练,准备在父亲去打仗时接替他的位置,由此表明这一时期
A.妇女地位显著提高B.战争波及更多民众
C.战争增加女性负担D.民用工业受到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一战中,数以百万计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作为士兵或劳工加入战争,这使他们能够利用在战争中所熟悉的军事装备和最新技术去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者。据此可知
A.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开始兴起B.一战改变了欧亚的政治版图
C.列强放弃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D.一战为民族解放运动发展提供了契机
2021-07-13更新 | 383次组卷 | 18卷引用:2021年辽宁历史高考变式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英国在衰退吗?

有学者认为,18701910年代的英国日渐走向衰退,英国真的在衰退吗?要研究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如何使用下面几则史料,它又会告诉我们什么?

材料一   有关英国工业生产的一组数据

甲:18731913年英国工业生产情况统计表


材料二   案例:坎布里亚的兴衰

13-17世纪,坎布里亚一直是英国北部的纺织业重地,很早就利用水力进行生产。1780 年代以后,坎布里亚使用水力纺纱机和水力织布机进行生产的工厂越来越多,19世纪中期,它的纺织业发展达到鼎盛,由于较少使用蒸汽动力,约自1870年代起,在内外的激烈竞争下,坎布里亚的坊织业逐渐走向衰弱,到20世纪初已全面没落。

——[英]约翰.马歇尔《坎布里亚工业化的阶段》

材料三   



(1)材料一这类史料对我们研究的问题是必需的吗?说明你的理由。
(2)材料一中的三则史料对英国经济状况的反映相互矛盾吗?请加以说明。
(3)把材料二作为研究问题的证据,使用时需要注意什么?
(4)材料三可以从怎样的视角拓展我们对问题的认识?
(5)考量历史上一个国家的兴衰,应坚持什么原则?说说你的看法。
2021-07-08更新 | 3716次组卷 | 6卷引用:2021年山东历史高考变式题
7 . 一战使英国付出昂贵的代价,英国再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来维持它在中东的核心地位。与此同时,美国和日本向它发起挑战,并最终超过了它;俄国也徐徐登上了世界强国的宝座。这反映出
A.帝国主义力量的削弱B.俄国世界霸权的确立
C.战后世界格局的改变D.欧洲中心地位的丧失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和平年代,英国可以通过“英日同盟”来制约日本在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的扩张行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不仅完全陷入欧洲战场而无法自拔,还需要日本的军事援助。故而,日本政府能够趁机利用“英日同盟”来胁迫英国,以满足其侵略中国的野心。此外,“英日同盟”还大大限制了北京政府的外交活动空间,面对日本1915年提出的二十一条要求,除了美国威尔逊政府给予中国有限的道义声援之外,再也没有其他国家可以帮助中国。因此,英日同盟的存在让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中国外交处于恐惧的阴霾之下。

——摘编自马建标《中国面对“英日同盟”的阴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英日同盟”给中国造成的主要危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外交策略的变化及原因。
2021-06-05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第八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仿真考试(一)文综历史试题
9 . 1918年11月9日,德国柏林工人在社会民主党左派的领导下举行起义,推翻霍亨索伦王朝,宣布建立共和国,德皇威廉二世亡命荷兰。这一事件在当时
①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②得到马克思的大力指导
③标志着德国最终战败投降   ④表明德国人民反对战争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10 . 材料 在整个晚清阶段,中国一直是以战败国的身份,被先行的西方民族国家强行纳入国际条约体系。但迈入民国阶段,中国的战争处境终于有了结构性的改变:在民国的早期阶段,尽管中国仍然处于国内战争状态,南北对峙问题尚未露出解决的曙光;但在国际社会中的处境,有了改变的契机。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中国加入协约国的阵营,因此战后得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到战后订约与修约的队伍中。尽管列强对中国的尊重程度并没有根本的改变,试图将中国的国家利益在其他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倒手,但其所激起的中国民族国家意识却是空前的。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战后利益分配促进了中国的民族国家觉醒,成为国际俱乐部的一员,并因为五四运动而将现代国家建构最为重要的观念动力——民主与科学,成功带入中国的现代国家建构进程的话,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让中国第一次真正以战胜国的主导身份加入了国际联盟,也就是战后成立的联合国,并且以中国所取得的五大常任理事国地位,成功确立起中国在民族国家的国际条约体系中的自主地位。

——摘编自任剑涛《催熟民族国家:两次世界大战与中国的国家建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大战对中国国家建构发挥作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中国国家认知的变化。
2021-05-24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一中2021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