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二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从1933年到1935年,苏联先后同美国、西班牙、匈牙利、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等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33年7月起,苏联同罗马尼亚、蒙古、中国等邻国缔结了互不侵犯条约。1935年,苏联与法国及法国的盟国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了《法苏互助条约》和《苏捷互助条约》。条约规定,缔约一方如受到侵略威胁时,彼此应立即给予援助。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并且成立伪满洲国后,苏联公开宣称将不改变绝对不干涉政策。1935年3月,苏联将中东铁路的权益出卖给伪满洲国。同时,苏联还在库页岛石油开采和渔业协定上对日本作出了让步。苏联还派遣志愿军人直接到西班牙和中国抗击法西斯侵略者。1938年,在德捷危机期间,苏联多次明确表示,坚决履行苏捷条约的义务,支持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进行自卫。苏联认为,英法的“不干涉政策就是纵容侵略,就是策动战争。因而就是把它变成世界战争”。

——摘编自郭美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苏联外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33—1938年10月苏联在外交上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苏联采取上述外交举措的历史背景。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310月,德国借口退出裁军会议,1019日,又宣布退出国际联盟,摆脱了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对他的束缚。1935年,萨尔区根据《凡尔赛和约》的规定举行公民投票,结果德国大获全胜,于是希特勒的扩军步伐大大向前了一步。法国对德国的军事行动深感不安,于是1935411日联合英国意大利召开了斯特某萨会议。一致对德国的违约行为表示遗憾,并声明要采取联合行动,反对危及欧洲和平的单方面违反和约的行为。这样结成了抗衡德国的斯特某莎阵线。但是,英国、意大利两国都表示不考虑制裁,因而大大缩小了阵线的威慑力。19356月,英、德两国以换文的形式缔结了《英德海军协定》,英国瞒住斯特莱莎阵线的伙伴,同阵线的针对国作交易,使得两个月前刚形成的抗德阵线事实上化为乌有。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特莱莎会议召开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斯特莱沙阵线瓦解的原因。
2022-01-11更新 | 150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西安中学2022届高三3月月考模拟历史试题(A卷)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国际政治学者小约瑟夫·奈构筑了关于二战起因的关系图。


材料二   绥靖政策的教训有人认为,20世纪30年代最大的教训就是,绥靖是邪恶的政策。然而,绥靖本身并不坏,它是传统的外交手段。它是一种允许局势发生变化的政策选择,有利于竞争对手。一个国家可能认为,与其遏制对手的侵略行为,还不如让对手得到一点好处。绥靖政策在1815年的时候被运用得十分成功,当时的战胜国对战败但依然强大的法国采取了绥靖政策。英国在19世纪90年代,对正在崛起的美国也采取了绥靖政策。甚至绥靖政策也可能是西方盟国在20世纪20年代对德国政策的正确选择。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具有极大讽刺意义的事情是,西方国家在20年代应该对德国采取绥靖政策,但是实际上却采取了对抗政策,在30年代应该对德国采取对抗政策,但是实际上却采取了绥靖政策。

——以上材料均摘自【美】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


(1)根据材料一,简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2)反事实推理模式是:“假如当时……,就会/不会……”。根据该模式探讨材料二,假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那么应该如何避免?
2021-12-20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西工大附中分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710月,应中国政府的申诉,国联大会通过报告书,建议召开九国公约签字国及其他乌远东事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国家参加的会议,调解中日冲突。13日至24日,会议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行,190国与会,日本拒绝参加。会上,中国代表顺维的费来与会国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并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功。但俞周出于各自的战略考虑和利害美系,谁都不愿率先制戴日本。控制会议的英美两国会前商定定不提出任何有损子对目关系的提权,这定会议精一无效果。会议最后通过的宝富只是强调九国公约的和平原则,要求停止战争行动,却拒绝了中国的正义要求,甚至连侵略方和抵抗方这种最基本的区别也未敢指出,便草草收场。这次失败的会议使日本更加肆无忌惮地在亚太地区进行侵略扩张活动,中国希望列强出面牵制日本的想法彻底落空。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布鲁塞尔会议召开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布鲁塞尔会议失败的原因和影响。
2021-09-15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山阳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直至一战结束,均势政策仍然是英国外交政策的头等考量因素。自20世纪30年代以后,英国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均势转向了对德“绥靖政策”。这意味着助长德国的进攻性行动和英国的步步退让: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1933年4月,德国和协约国因为前一年的国联裁军会议草案条文发生争执,并于1933年10月退出裁军会议;1933年10月19日,德国退出国联。作为国联领袖的英国,对此没有采取任何惩戒言行,英国的妥协行为无疑对正在蠢蠢欲动的法西斯德国起到了“安心”扩张的心理作用。接着在1936年,德国进入莱茵非军事区,这一举动使得协约国丧失了一战后获得的最有效的安全保障,而英国仅仅是“超然事外”地向国际联盟提起抗议而已。

——摘编自程诚《两战期间英国对德绥靖政策原因的新视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前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前英国绥靖政策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62月,代表左翼进步力量的西班牙人民阵线政府成立,受到人民的拥护。以佛朗哥为首的反动派阴谋勾结意大利和德国法西斯发动叛乱。为了控制直布罗陀海峡和使法国三面受敌,德、意均派出重兵和提供了大量军火。

与此同时,法国和英国却采取了“不干涉”政策:法国政府停止向西班牙输送一切武器,英国首相鲍尔温指出绝不可使英国人站在俄国人方面作战。英法统治阶级担心西班牙的胜利会使欧洲“布尔什维克化”。99日,有德意等27国参加的实施关于不干涉西班牙协定的国际委员会在伦敦成立。德意虽然名义上参加了“不干涉”协定,但根本不予执行。1939420日,不干涉委员会解散。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法“不干涉”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法“不干涉”政策的影响。
2021-05-21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千阳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第九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的战略目标既不是与英法结成反法西斯同盟对抗德国,也不是帮助德国建立起世界霸权或对抗苏联,而是取得法国在环地中海地区一南欧与北非一的区域霸权地位。墨索里尼凭借自身的政治能力在战前把意大利对南欧、北非诉求的报价抬到了最高。1935年3月,英法意在斯特雷扎举行反德扩军会议,墨索里尼在会上公开表示:“三国政策的目的就是在国际联盟组织机构下,集体维护和平。”英国外交部立即明白其意图,墨索里尼一方面愿意同英法合作防止德国重整军备;另一方面他又要为侵略非洲阿比西尼亚埋下伏笔。英国认为此时警告意大利不得入侵阿比西尼亚不合时宜,这等于把墨索里尼推向德国,法国对这一问题也是三缄其口。1935年10月英法主导下的国联对意大利侵略北非阿比西尼亚推行了绥靖政策,这直接导致国联在道义与威望上的急剧衰落,进而加速了英法主导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崩溃。

——摘编自姜鹏《两极格局下同盟政治中的“科林斯难题”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意大利参加反德扩军会议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法对意大利态度的影响。
2021-05-12更新 | 122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中学2021届高三第12次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8 . 材料   一战后德国被迫接受《凡尔赛条约》。屈辱性条约在德国引发遍不满。1924年底,在陆军领导人的默许下,一个为将来经济动员而准备的军事小组形成,隶属于军械局,其任务是集中和协调国防军在军备发展和采购方面的一切活动,随后,军方与政府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秘密军备,1933年德国总理希特勒要求:“以下五年要致力于德国人民的重整军备工作,”1935年3月,德国航空部长戈林对英国《每日邮报》记者宣布,德国已拥有一支空军。七天后,德国由向英、法、意,波等国表示,德国将实行义务兵役制,并组建一支在和平时期拥有36个师,大约50万兵力的陆军1936年8月希特勒制定四年计划(1936-1940)备忘录,要求德国尽可能地生产自己所需要的原料,对德国产重依赖进口的战略原料要加大生产,增加合成橡胶、铁矿和油脂的生产。“四年计划”总负责人戈林称:“我们已经处于动员阶段,只是尚未点火而已”,要求四年内德国军队和经济须为战争做好准备,1937年,希特勒召开会议,宣称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问题必须迅这解决,如无例外,在1943—1945年前,当德国获得它的最大力量时,将会进行对英法的战争。

——摘编自陈坤胜《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大战前德国对战争的经济准备》等


(1)根据材料,概括二战前德国为整顿军备所采取的措施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前德国整顿军备的原因。
2020-03-02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渭南市咸林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网上自我检测历史试题

9 . 材料   一战后,《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严苛制裁限制了欧洲均势的恢复与发展。因此,修正凡尔赛和约很快成为战后诸大国的共同诉求。1925年,洛迦诺会议召开。英、美试图通过对德国的援助与扶植将德国纳入新的欧洲体系,并且通过对法国的施压,迫使法国接受英、美主导、重塑均势的事实。1926年,德国加入国联,英、美完成了对凡尔赛体系的初步修正。为了补偿法国的损失与缓解欧洲矛盾,英、美利用西方国家对共产主义的恐惧与仇恨,将欧洲矛盾统一引向东方。但这一政策却成为了德国崛起的保护伞,造成了德国实力的恶性膨胀,以至于希特勒上台后(1933年一1939年),其推行的战时经济政策迅速恢复了德国国民经济,与英、法、美迟钝的经济复苏进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摘编自严展宇《均势为什么失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诸大国修正凡尔赛和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美试图回归欧洲均势的做法所产生的影响。

10 . 材料   与俄国达成外交谅解的可能性一直诱惑着巴黎的官员们,因为自一战爆发后在一场战争中由两线齐头并进对抗德国的情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恢复战前的法俄联盟的障碍甚至比阻碍法意修好的因素更可怕:站在法国立场上,一直对苏维埃政府在一战期间单方面与德国签署和平协议,以及在沙俄时期欠下法国的巨额债务被一笔勾销而心存怨恨;站在俄国立场上,它对法国在俄国内战时期反对布尔什维克的态度,以及在1920年支持波兰对苏俄的军事挑衅耿耿于怀。这就为法俄两国在20年代奉行互相抵触的对外政策埋下了伏笔。作为1919年和平解决的主要受益方,法国通过对东欧国家予以财政支持和政治保护,有力地维护了战后欧洲的现状,而那些东欧国家也从同盟国的失败中捞取了很大利益。俄国因为丧失了相当份额的欧洲领土,因此借战后欧洲体制瓦解之际,毫不犹豫地与德国展开合作。

——摘编自(美)科勒著《20世纪的世界:1900年以来的国际关系与世界格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阻碍法俄两国恢复一战前联盟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法俄两国未能联盟对30年代国际关系造成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