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二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33年苏联拟定了一项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建议可以加入国联以缔结抵御德国侵略的区域性相互保卫协议。为加入国联,苏联同一系列国家建立或恢复外交关系,尤其与美国建交等,1934年9月,苏联加入国联担任常任理事国。1935年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季米特洛夫作了《法西斯的进攻与共产国际为工人阶级的反法西斯主义的统一而斗争的任务》的主要报告,提出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议。1939年,英法苏谈判中,苏联提出在平等互惠基础上缔结互助条约的八项建议,但最终失败。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概括苏联在三十年代外交政策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时期苏联的外交政策。
2019-05-21更新 | 40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5月)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2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继续扩大侵略,1932年1月3日侵占锦州,进逼关内。1月7日,美国国务卿史汀生向中日两国政府发出照会,美国政府不承认中日政府间所签订的有损于美国或其在华国民的条约权利——包括中华民国的主权、独立或领土及行政完整,或关于通称为门户开放政策的对华国际政策在内的任何条约或协定;不承认用违反1928年巴黎非战公约义务的手段所造成的任何情势、条约或协定,但在次日、美国国务院又表示美无意干涉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合法条约权利。以上照会阐述了美国的新政策,被称为史汀生主义

——摘编自刘绪贻、杨生茂总主编《美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史汀生主义”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日本侵华不直接干涉的原因
3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布列斯特和约》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苏联外交史上始终引人注目。十月革命胜利时,俄国参加帝国主义战争已经三年,苏维埃俄国迫切需要退出战争蠃得和平,拟定的谈判原则是“不割地,不赔款”,但这只是俄国的一厢情愿。德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向苏俄提出苛刻要求,遭到俄国拒绝后,德奥军队从波罗的海至黑海发起了全线进攻,占领了俄国大片土地。1918年3月,俄德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根据和约,苏俄丧失约100万平方公里领土、近5000万居民,向德交付60亿马克赔款。

二战前夕,英法和德国方面都在争取苏联,但英法对苏谈判最终未能成功,苏联政府认为,为避免“陷入完全孤立条件下去同德国进行武装冲突,不得不做个适当选择。”1939年5月到8月间,希特勒一再通过外长向苏联表示德国无意侵略苏联,并希望改善彼此关系。8月23日,两国正式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划分了双方在东欧地区的势力范围。

——摘编自李红庆《论〈布列斯特和约〉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之区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布列斯特和约》签署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布列斯特和约》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俄)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96年美国总统华盛顿在告别辞中提到“我们处理外国事务的最重要原则即是,在与它们发展商务关系时,尽量避免涉及政治……欧洲有一套基本利益,与我们毫无或少有关系。欧洲经常发生争执,其基本原因与我们毫不相干,所以,我们如果卷入欧洲事务,与他们的政治兴衰人为的联系在一起,与他们友好而结盟,或与它们敌对而冲突,都是不明智的。”

(1)材料一反映了美国建国初期实行怎样的外交政策?根据材料概括这一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实行这一政策的根源。

材料二: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后,美国侵占菲律宾,并把夏威夷、关岛作为自己领土的一部分。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美国支持日本,借予日本4亿美元,并且认购了日本大量债券。美日吞并的菲律宾与朝鲜相互承认。1914年,美国对华投资近六千万。

1917年美国参加一战,战后参加了巴黎和会,并提出建立国际联盟的设想。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20世纪初美国对外政策有何变化?结合华盛顿会议,说明这一比变化在美国同日本、中国之间的关系上如何体现的。

材料三:(1935年)美利坚合众国参议院众议院集会于国会,决议如下……任何时候,总统发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外国中间,有战争状态之存在,总统应立即将该事实予以宣布,宣布之后,凡以军械、军火或战备,自美国之任何地方,输出、图谋输出或主使输出,而运至公告所列举之任何一个交战国,或运至中立国以备转运之任何交战国或运至任何供该交战国利用之中立国者,均为违法。

(3)材料三反映的是美国哪一法案。其实质是什么。

材料四:从纯粹的物质观点看,在我们这里加工可以对成千上万的人提供就业,而我们却把各样物品远涉大洋运到彼岸去进行最后的加工……还是从物质的观点看,在这里提供这样的就业会自动的帮助建设我们自己的国防。

贸易而言,把陆军强国和海军强国置于同样的地位。因此,要发动战争的陆军强国可以在事前就感到放心,因为任何未来的敌对海军强国都会由于享受不到古已有之的随处采购的权利而受到削弱。这在四年前就已开始给了交战的一方一项具体好处,不是由于它本身的力量或地理位置,而是由于合众国的一项支持性行为。

——(罗斯福)(1939年9月21日)

(4)与材料三相比,材料四中,美国对武器运输有何变化。根据材料,指出罗斯福为什么主张废除中立法中的禁运条款。

材料五:大不列颠的订货因此对于美国国防是极其宝贵的;因为这些订货自动地增加生产设施……我们必须鼓励这种生产。

我来给大家打个比方:假设我的邻人的家宅着了火,而在四五百英尺以外我有一截浇园用的水龙管子。如果他能够把我的浇园水管接到他的自来水龙头上,我就可能帮助他把火灭掉……如果经过灭火的过程,这段水管完好如初,毫未损伤,邻人就把它还给我,对我十分感谢。但是,假设它给搞坏了……他说,“好,我来照赔。”现在,如果我拿回的是一根可用的浇园水管,我就不吃亏。

换句话说,如果你借出一定数量的军火,在战后得到归还,如果这军火是完好如初的——没有损坏——你就不吃亏;如果它们损坏了,或者陈旧了,或者完全丢掉了,而如果你借给的人照样赔上,在我看来,你就没有吃亏。

——摘自《罗斯福选集》总统第702次记者招待会(1940年12月17日)

(5)比较材料四和材料五,指出罗斯福在这两次讲话中主张的相同之处与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在武器等物资禁运问题上态度发生变化的国际背景。

(6)综上,概括影响国家外交政策不断调整的因素有哪些。

2018-05-04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天津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长期以来,美国推行的“门罗主义”以及强加于拉美人民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他们产生了反美情绪。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德、意法西斯在拉美大量投资严重损害了美国在拉美的经济利益,使美国在拉美的地位受到很大打击,引起美国的不安。因此,美国推行“睦邻政策”。1933年罗斯福在“论美日”演说中强调“睦邻政策”。就是在政治上任何美洲国家不应干涉另一个美洲国家的内政,在经济上奉行美洲国家之间的互惠贸易协定的政策。“睦邻政策”宣布后,罗斯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美国同拉美的关系。1934年,美国废除强加于古巴的“普拉特修正案”;同年,美国同海地签订了美军撤出海地的协定;1936年签订《美国一巴拿马协定》,取消了美国对巴拿马的干涉权等。“睦邻政策”的实施,受到了拉美各国的广泛欢迎……福斯特在《美洲政治史纲》——书中指出“睦邻政策只是把旧的帝国主义改头换面一下……但实质上,总的控制权还是控制在美国手里。”

——摘编自郑长彬《美国外交战略及其效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在拉丁美洲推行“睦邻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美国在拉丁美洲推行的“睦邻政策”。
6 . 阅读下列材料
我们对于一个在强大邻邦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抱有多大同情,但总不能仅仅为了它而不顾一切的使整个大不列颠帝国卷入一场战争。如果我们不得不进行战斗的话,那也必须为了比这更大的问题

——张伯伦


回答:
(1)讲这段话的张伯伦是什么人?这段话发表于哪一年?
(2)材料中的“强大邻邦”和“小国”分别指哪两个国家?当时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3)张伯伦讲这段话是为他的什么政策进行辩护?
(4)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此政策的教训。
2018-04-19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锦泽技工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德国是一个优秀民族,为人类创造厚重历史文化,同时也为我们提供许多历史经验与教训;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德意志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不过恩格斯也认为:“……在资产阶级借以组织其统治的国家机构中,也有许多东西是工人阶级可能利用来对这些机构本身作斗争的。……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教材

材料二(德国)法西斯政权陆续建立起一整套经济调节机构:1933年7月,在德国经济部下面设立德国经济总委员会,负责指导国家经济政策和法令的制订;1934年根据“德国经济有机结构条例”,按产业部门组成四级经济集团和在全国经济院下面按地区组成州经济厅及其下属分支机构;配合扩军备战的“新四年计划”,1936年设立“执行四年计划全权机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设立隶属于国防军最高指挥部的经济总署;1942年在军火弹药部下设“军备委员会”等。

——樊亢、宋则行主编:《外国经济史》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体现出德国的民主政治有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西斯在德国上台的原因有哪些?并概括材料二中德国经济调节的方式。

2017-12-01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课时训练:第三单元 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8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5年1月,法、意签仃罗马协定。意大利应允法、意两国在欧洲问题上,特别是在奥地利问题上采取妥协行动。也就是说意大利把侵略矛头调离巴尔干、地中海和小协约国地区,即离开法国的势力范围。法国则同意把突尼斯和法属索马里的某些利益让给意大利,并纵容意大利侵吞埃塞俄比亚。法国外长赖伐尔承认,“我把埃塞俄比亚赠送给他(墨索里尼)了”,“我把意大利的侵略矛头引向一边,因而拯救了法国”。
——摘编自王春良等《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 轴心国军火生产1940——1943年
单位:10亿美元(1944年币值)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法国对意大利做出让步的主要原因。其意图和直接后果如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轴心国在1943年军火产里变化的特点及产量增长的原因。
9 . 阅读下列材料
  英法尽管同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胜国,但其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仍因战争受到巨大的削弱……这种状况使得英法统治集团中的部分人士不敢同德、日、意的侵略扩张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是试图通过满足侵略者的部分欲望的方法来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战后英法两国国内政治状况极为复杂,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规定了颇为苛刻的条件,这不仅引起德国方面的不满,在英法两国相当一部分居民中也造成了一种负罪感。他们对战后德国出现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采取了一种理解的态度,对三十年代德国的违约行为采取了一种容忍的立场。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显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它导致了交战国军队和人民的大量死亡,严重破坏了交战国人民的正常经济生活。因此,战后在英法等国中出现了一种鼓吹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潮。还有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内阁更替频繁,很难指望政府在法西斯进攻面前实行一种坚定和连续的外交政策,英法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本能仇恨,对弱小国家的固有蔑视。……在一个时期内希特勒竭力造成一种似乎唯有共产国际、唯有苏联才是德国敌人的假象,英法统治集团相信了这一点。——《国际关系史》
  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将英法两国实行绥靖政策的原因概括提炼,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文)
  (2)由以上材料分析,你对绥靖政策是如何认识的?
2016-11-18更新 | 17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年甘肃省嘉峪关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卷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本题为选做题)
材料一 (1914年8月4日,巴黎)法国士兵,迈着整齐步伐穿过街道,引吭高歌着:这是阿尔萨斯,这是洛林∕这是我们的阿尔萨斯∕啊,啊,啊,啊!唱到最后一个“啊”字,歌声化成一片胜利的欢呼。
——(美)巴巴拉·W·塔奇曼《八月炮火》
材料二 法国士兵路易·迈雷(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学生)在1916年曾经写下一段内心独白:“他们知道他们为什么战斗吗?……1916年的士兵不是为了阿尔萨斯而战,也不是为了毁灭德国,更不是为了祖国。”
——(法)雅克·梅耶《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士兵的日常生活》
材料三 德国军队分阶段占领主要是日耳曼的领土将在10月1日开始。
……
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自本条约签字之日起四个星期内将从其军队……中解除任何希望解除的苏台德德国人的职务……
——《德意日法西斯覆灭记》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回答,士兵们的战争信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
(2)材料三应出自哪一个国际条约?有学者认为,这个国际条约的签订是20世纪30年代欧洲大国侵略性和防御性两种民族主义妥协的产物,它们的共同本质是民族利己主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种民族利己主义在当时造成了怎样的危害?
2016-11-18更新 | 925次组卷 | 1卷引用:长春市十一高中2010历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