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二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针对意大利法西斯入侵埃塞俄比亚事件,国际联盟一开始决定对意大利实施财政和经济制裁,建议所有会员国禁止向意大利出售和输送武器,停止向意大利提供贷款,不许购买意大利商品,不得向意大利输出橡胶和锡等物资,但未将石油纳入制裁范围。意大利兼并埃塞俄比亚后,国联决定停止对意大利的制裁。国联制裁意大利(     
A.是国际组织集体强制执行机制的尝试B.证明其具有维护世界和平的能力
C.反映了美苏等国对法西斯侵略的纵容D.客观上阻止了世界大战迅速爆发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8918日,英法领导人在伦敦举行会谈,法国总理达拉第指出:“德国的真正目的是肢解捷克斯洛伐克并且向东方进军,罗马尼亚是下一个目标,结果是德国很快成为欧洲的主宰,并过身来对付法国和英国”。张伯伦在15日与希特勒的会谈中,已经得到了希特勒关于这将是德国最后一个领土要求的保证,张伯伦同意做出了某种让步,如果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把苏台德人占人口半数以上的所有领土割让给德国,英国同意参与“一项使新的捷克斯洛伐克边界不受无端侵犯的国际保证”。然而,事实证明希特勒只是一个言而无信的人,他提出了更过分的领土要求。

法国人极力主张勇敢地面对独裁者,而英国人——他们既怀疑法国的军事实力,又对本国实力不抱幻想——则倾向于进一步安抚德国避免战争。并且英方获悉“苏联现有的三十个步兵师及大批机械骑兵部队、坦克部队和空军部队在西线做好了干涉的准备”……在法国国内,政府由于受到反战团体的攻击以及军方失败主义情绪的影响也产生了动摇。……当接到希特勒前去慕尼黑参加会议的邀请之后,英法两国都松了一口气,他们为自己又一次避免爆发战争所做的努力感到欣慰。

——摘编自于婧《二战前英法在绥靖战略上的分歧与合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法在苏台德地区问题上的分歧,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法对待苏台德地区问题的结果及其影响。
2023-03-26更新 | 255次组卷 | 3卷引用:统编版纲要下第七单元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课时练习2)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有学者认为,英国对日政策在七七事变后由绥靖政策转变为被迫的援华抗日政策。但事实上,1938年英国向日本的出口物资中军用物资占17%,其出口总额占日本进口总额的20.79%,而这期间英国却拒绝向中国提供财政援助。英国的做法是为了(     
A.避免战争形势恶化B.联合美国引火苏联
C.维持亚洲均势局面D.通过妥协保全自身
2023-02-10更新 | 563次组卷 | 5卷引用: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高一历史下学期课后诊断性课时练+单元练(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4 . 下图为漫画《荒唐的伴侣》,漫画中希特勒和斯大林举行了婚礼。该漫画讽刺的是(     
A.德意日法西斯的结盟B.《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C.英法制造慕尼黑阴谋D.大国纵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
2023-01-06更新 | 128次组卷 | 2卷引用: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高一历史下学期课后诊断性课时练+单元练(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1-22高三·全国·课时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巴黎和平条约》是依据战胜国的利益对欧洲领土进行重新划分的。但战胜国依据的不是着眼于国际制衡的欧洲传统均势原则,而是不考虑或干脆损坏国际制衡的民族自决原则。巴黎和会上的民族自决权原则是美国从外移植到欧洲大陆上的,将这个高度简单化的原则贯彻于异常错综复杂的东欧,据此划分国际疆界,就必然顾此失彼、矛盾百出。它制造出一些新的民族问题。虽然各新兴国家根据和会要求都签署了保护少数民族条约,实际上,一纸条约并不能解决复杂的少数民族问题。正是这些少数民族问题,日后成为在欧洲不断引起纠纷的一个重要原因。

——摘编自万楚蛟、高英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脆弱性——从体系建制角度分析其弊端》

材料二   二战全面爆发前,本来存在着许多有利于制止或延缓局部战争发展和升级的条件。世界有关大国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采取集体、果断和有力的措施,是可以把大战推迟或阻止于局部战争阶段的。然而就在这一关键时刻,英、法、美等西方大国却推行了一条纵容侵略、牺牲他人、乞求苟安的绥靖政策,延续了国际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对战局的演变起了加速剂的作用。

——摘编自孔庆茵《论国际体系与世界新秩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学,分析《巴黎和平条约》依据民族自决原则的主要原因,概述该原则确立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战争演变的角度,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特点,结合中国战场与欧洲战场的相关史实,说明绥靖政策是战争演变的“加速剂”。
2022-12-20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历史预测卷(三)(12页)
6 . 英国史学家约翰·惠勒·贝内特认为《慕尼黑协定》是“西方民主国家的奇耻大辱”。因为该协定实质是(     
A.纵容侵略,避免战争B.保全自己,缓和矛盾
C.牺牲别国,保全自己D.维护稳定,争取和平
2022-12-10更新 | 256次组卷 | 3卷引用: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高一历史下学期课后诊断性课时练+单元练(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7年日本发动对中国的全面进攻,严重损害了英国在华的殖民利益。张伯伦抱怨说:“在当前欧洲有两个脾气暴烈的独裁者这种情况下,我们简直经不起同日本进行争吵”。同时他还认为日本不仅可以作为反苏的突击力量,而且可以作为英国在远东牵制美国力量的平衡器。英国报刊不断发表文章,宣扬日本的军事威力,直言日本能够迅速征服中国。英国军队主动从华北和长江流域撤出,把自己所占据的地盘腾出来让给日军,日军很快占领中国的大片领土。1938年,日本20.19%的进口物资来自英国。英国驻华大使卡尔,奔走于日本侵略军与国民党政府之间,积极进行劝降活动,由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反对,英国的劝降阴谋才没有得逞。中国先后于1937年9月和1938年9月,两次向国联提出申诉,控告日本侵略中国,要求国联对日本实行制裁,英国操纵国联,否决中国要求对日本实行制裁的提案。日本占领广州后,中国与外界的水上交通已基本上被日本封锁,英国开始在缅旬公路上加以阻挠,切断中国从陆上与外界联系的重要交通线,阻止外国货物运进中国,企图迫使中国屈服。英国还大谈中国军事力量的软弱,鼓吹中国难能抵挡住日本的侵略,散痪中国人民的斗志,以免影响英国在印度、缅甸及其他附属国的殖民统治。如果英国不压制中国的抗日斗争,日本不敢贸然扩大侵华战争,更不敢悍然发动太平洋战争。

——摘编自杨湘海《张伯伦的绥靖政策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1)据材料,指出日本全面侵华后英国采取的政策及具体措施。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采取该政策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如表是二战前世界主要强国加入和退出(被开除)国联的时间。由此可推知,国联(     
国家加入时间退出/被开除时间
美国________
英国1920年____
法国1920年____
日本1920年1933年
意大利1920年1937年
德国1926年1933年
苏联1934年1939年
A.是英法对抗美国的工具B.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
C.难以有效解决国际争端D.姑息纵容法西斯国家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的纪念日,美国国防部发表电子宣传册《欧洲胜利日:庆祝与思考的时刻》,称第二次世界大战始于“德国与苏联入侵波兰之时”,而在1939年10月26日,英国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勋爵在上议院演讲中称“必须明白:德国与苏联在波兰的行为有所不同……苏联政府推进的边界,大体正是凡尔赛会议后寇松爵士提倡的边界”。这表明
A.美英在对苏政策方面存在分歧B.政治目的影响对国际争端的评判
C.美国否认苏联对于二战的贡献D.英国纵容苏联以维护凡尔赛体系
10 . 1937年张伯伦出任英国首相后,便确定了对德政策的基调“只要我们能和德国人坐在一张桌子旁边,用铅笔将他们的怨恨和要求圈划一遍,那么,整个紧张的局势就能极大的缓和。”这一基调制定的根本出发点在于
A.牺牲弱小国家B.保存既得利益C.维护欧洲和平D.支持德国扩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