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二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1939年春天,设在伦敦的帝国战争博物馆的馆长提交了年度报告。报告指出,1938—1939年是博物馆运作最好的一年,有超过45万的参观者,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思考如何应对未来战争,包括壕沟和防空洞的修建,应对毒气攻击的防御以及有效伪装的方法。这表明(     
A.绥靖政策已经丧失人心B.帝国战争博物馆加大宣传力度
C.民众对战争的担忧加剧D.全民社会动员取得明显的成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中立法案》,1938年9月英、法、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1939年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这些文件反映出大国(     
A.修正凡尔赛体系的弊端,维护和平B.努力构建新的国际秩序
C.纵容法西斯侵略,加速大战的爆发D.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衰落
2022-11-18更新 | 629次组卷 | 6卷引用:重庆市第三十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1939年11月底,苏(联)芬(兰)战争爆发,美英法等国立即向芬兰提供了包括几百架飞机、一千多门大炮在内的军事援助。英、法还决定从中东基地出发,联合土耳其军队,从南面向苏联的黑海和高加索地区进攻,并拉拢德国一道参加对苏的进攻。这说明当时(     
A.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B.西方大国奉行绥靖政策
C.苏联遭到西方大国的仇视D.反法西斯联盟出现裂缝
2022-11-10更新 | 152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多所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陈列着一面锦旗。锦旗上绣有“国际纵队中国支队:中西人民联合起来,打倒人类公敌——法西斯”,落款为“朱德、周恩来、彭德怀”。从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①20世纪30年代后期国际局势②共产国际对西班牙内战的态度
③中国共产党对人民阵线的立场④英法绥靖政策在西班牙的表现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022-04-09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等三县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1939年1月,当人们(指美国人)被问到“如果德国和苏联之间爆发战争,美国人希望哪一方取得胜利”这个问题时,83%的人支持苏联取得胜利,而17%的人支持德国。对这一现象原因的解读,正确的是
A.纳粹德国的威胁日益扩大B.美苏已结成反法西斯联盟
C.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已趋同D.美国已放弃中立主义政策
2022-04-09更新 | 17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等三县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1920年“德国工人党”改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即纳粹党)”,1921年希特勒成为该党党魁后,又将其改名为“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1932年底,通过竞选该党成为德国国会第一大党。该材料最能说明
A.社会主义是工人阶级的政治诉求B.法西斯政权代表德国群众的利益
C.纳粹党的宣传具有极大的欺骗性D.民主程序掩盖了纳粹党专制本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巴黎和会上,美国总统威尔逊所倡导的民族自决原则,促成了很多民族自治实现,然而德国、奥地利两个国家要求统一的愿望却被《凡尔赛和约》明确否定。一战之后,奥地利党派分裂,政治局势动荡不安。首都维也纳虽然是全国工业中心,但是它既与奥匈帝国过去的领土割断了联系,又被邻国的高额壁垒所封闭,经济状况日益恶化。经济大危机和奥地利政府解决措施的不利,更加确信了战后民众中始终存在的奥地利不能独立存在的想法。这一时期由于纳粹德国实行强制经济政策,工业生产仍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使得奥地利人希望通过合并的方式解决国内经济的困境。20 世纪30年代,极力反对德奥合并的法国,由于自身实力的削弱,无力再在国际上独立表示自己的意见。英国受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对德政策则表现出绥靖。希特勒上台后,以德奥合并为己任。1938年,德国军队长驱直入,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奥地利。

——摘编 自祝凯歌《“吞并”还是“合并”?一新论1938年奥地利并入德国事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吞并奥地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国吞并奥地利的影响。
2021-11-17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深夜讨论结束后,英国人召来捷克代表,由两名工作人员向他们宣读了协定文本,并交给他们一份捷克斯洛伐克撤出苏台德区的地图,并表示“这是无权上诉和不能修改的判决词”。英国此举
A.提升了英国的国际地位B.纵容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
C.稳定了德捷边境的局势D.维护了欧洲的和平与安全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日本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1935年策动“华北自治”无疑鼓励了意大利法西斯主义。1934年12月意大利制造了瓦尔·瓦尔事件,向埃塞俄比亚军队开火,反而要求埃政府道歉和赔款,遭到埃政府严正拒绝。伴随着英法的妥协政策,1935年10月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不宣而战,埃塞俄比亚开始了为期6年的抗意战争。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始终关注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的发展,并给予广泛的声援。在抗意战争爆发前,中国共产党在《八一宣言》中赞赏其不屈的抗争精神。在抗意战争第一阶段即正规战时期,中国政府颁布对意制裁办法,一些进步报刊纷纷歌颂埃塞俄比亚军民英勇抗敌的战绩。在抗意战争第二阶段,毛泽东高度评价了埃塞俄比亚的游击战争。1939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面展开,英军也在东非战场向意军发起反攻。1941年,埃塞俄比亚军民终于取得了抗意战争的最后胜利。

——摘编自张忠祥《现代中非关系史上光辉的一页一中国人民声援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1)根据材料,概括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埃俄比亚抗意战争的中国元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当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在侵略计划上踌躇不前时,英、法、美、苏的行动往往”恰到好处”地将法西斯国家向战争方向“推着走”。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是
A.和平主义B.反战运动C.绥靖主义D.孤立主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