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二战的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2年6月24日,新上任不久的德国军备部长施佩尔在柏林主持召开有关“U一工程”进展的会议时,抱怨德国政府没有全力支持核研究,"U一工程”也缺乏研究经费和材料。他还指出,由于科学研究辅助人员被抽调到三军中.科研力量得不到集中使用。而几年前德国在这方面还占有优势……就在德国“U一工程”计划遭挫而停滞不前时,美国的“曼哈顿”计划却进展顺利。1944年12月30日,“曼哈顿”计划决定首批原子弹将在1945年8月1日前制成,并可供实战使用。这标志着

英美在与德国的原子武器研制的竞赛中取得了胜利,因为当时英美已探悉到德国人在这一次战争中不可能有原子弹了。

                                   ——摘编自叶江《试论二次大战中原子武器研制的竞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最终在原子弹研制竞赛中战胜德国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场竞赛留给我们的启示。
2018-03-01更新 | 26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西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017·上海·高考真题

2 . 世界大战与中国国际地位

中国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但结果迥异,发人深省。

材料一   一战期间,欧洲协约国劳工短缺,从中国招募了14万劳工。梁启超曾说:“在法国之华工,在美国之华侨,多有与其职务之外,实力以裨助战事者。国内各埠之华商,以种种方便为物产上之协助,皆其显著者也。然则,我友邦似不能以政府一二人一二事之怠慢,而抹煞我全国人多数之热诚。”

材料二   据顾维钧回忆,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仅获两个席位,而巴西由两席增至三席。法国外交部解释说:“一个国家在和会上的地位是要由该国在战争中威胁与俄国所做过的努力来确定的……中国对协约国方面实际帮助甚少,而巴西海军曾巡弋南大西洋,保护了协约国运军火的船只,对协约国贡献甚大。”

材料三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对日抗战。当西方国家实行绥靖政策时,中国战场如火如荼,爆发了平型关、台儿庄等一系列战事。据统计,二战伤亡人数在9000万人以上,其中中国军民伤亡人数为3500多万人。罗斯福曾对儿子说:假如没有中国,日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印度,一直冲向中东,联合德国夹攻,在近东会师,隔离俄国,吞并埃及,切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二,你认为中国在一战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在巴黎和会上受到了怎样的待遇?

(2)根据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在二战结束前后国际地位提高的表现和原因是什么?

(3)你怎样看待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和和国际地位的变化?

3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对日本宣战,并通知美、苏、英三国。盟军有感于中国战场对于抵抗与牵制日军的巨大作用,决定成立中国战区,统一指挥在中国、越南与泰国的同盟国军队。蒋介石担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是为近代中国领导人首次出任国际战场统帅。1942年1月,中国与美、英、苏领衔签署26国《联合国家宣言》,宣布各国将利用全部资源共同对敌。在中国与反法西斯同盟国并肩作战过程中,美国、英国有感于中国的作用,决定废除以前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另订新约。1943年1月,中美、中英签订新约,英美放弃了租界、领事裁判权、驻军权等在华特权。1943年11月,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邀约蒋介石共同出席开罗会议,会议宣言:中国可于抗战胜利后收回台湾、澎湖、东北以及日本所占的其他中国领土。中国人长期的梦想,得到国际间的保证,并在抗战胜利后顺利光复东北地区,被日本殖民统治长达50年的台湾同胞也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摘编自陈红民《抗日战争提升中国国际地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方式。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原因。
2018-03-22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I卷调研卷高三文综(二)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40年底说,“德日”把不帮助轴心国的一切民族和国家都当作全体轴心国的共同敌人,这就是它简单明确的总战略。所以,只有类似的战略可以抗衡它。……我们现在竭尽全力支援保卫自己、反对轴心国进攻的国家……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

材料二 1941年12月8日罗斯福发表演说:“不论要用多长的时间才能战胜这次预谋的入侵,美国人民以自己的正义力量一定要赢得绝对的胜利。信赖我们的武装部队——依靠我国人民的坚定决心——我们将取得必然的胜利!”

——《罗斯福选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民主国家”指的是哪些国家?罗斯福采取了什么“类似的战略”?

(2)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举出在1941年12月之前美国支持、援助反法西斯国家的相关史实两例。分析这一态度的变化对战争进程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2018-03-10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第三单元第11课 战争的扩大和转折(练习)

5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1年1-3月,美国陆军和海军的主要计划人员与其英国同行会语,在美国尚未参展的情况下,就制定了联盟战略的大致轮廓,同盟国战略的核心就是“先欧后亚”,击败德国被列为首要目标。这是因为:德国占领西欧各国后,在人力、物力资源方面大大超过了日本。德国以控制了西欧,并且威胁到了大西洋和拉丁美洲。美国的经济中心和大城市都集中在东海岸,与欧洲隔大西洋相望,而西海岸距美国经济中心十分遥远、距日本也有1万多公里,所以美国惧怕德国甚至与日本,美国海外投资很大一部分在欧洲,仅在英国就占有美国120亿美元国外投资额中的42%,如1937年,美欧贸易额为22亿美元,而美国同亚洲的贸易额仅10.8亿美元。后来,先欧美亚战略成为同盟国知道战争全过程的战略。

—摘编自尹翔《美国在二战参战前的准备》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制定先欧后亚战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美国的先欧后亚的战略。

2017高二·全国·课时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希特勒并没有制定征服世界或关于别的任何事情的计划。他认为,别人会提供机会,并且他会抓住它们。……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别处寻找那个提供机会的人,这个机会希特勒会利用的,而那个人也就这样给走向战争以第一推动。显而易见,尼维尔·张伯伦是这一地位的候选人。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提供“机会”给希特勒的事件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漫画反映的英国政策的变化及原因。
2017-11-22更新 | 46次组卷 | 2卷引用:同步君 人教版 选修3 第1单元 第3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B卷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战争刚开始时,几乎所有的美国人都决心保持中立,但是,希特勒出人意料的胜利,尤其是法国的沦陷,迫使美国的决策人断定,避免卷入战争的最好办法是向那些仍在与德国作战的国家提供除战争外的一切援助。1940年9月,美国签订《驱逐舰与基地协定》,从中立立场转向非交战立场,1941年3月,制订《租借法》,1941年8月,签署《大西洋宪章》,从非交战立场转入不宣而战立场。罗斯福还试图制止日本在太平洋的侵略……1941年12月7日,日本不宣而战袭击了珍珠港。几个小时内,美国三艘巡洋舰、三艘驱逐舰、五艘战列舰被击毁,日本另一支特遣队还摧毁了美军在菲律宾的大部分飞机。德国和意大利向美国宣战。美国不但在欧洲而且在亚洲完全卷入了战争。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二战中美国立场的演变,并简要分析演变的原因。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二战中美国“完全卷入了战争”的影响。

8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任何一个同纳粹主义作斗争的人或国家,都将得到我们的援助。任何一个与希特勒同流合污的人或国家,都是我们的敌人。……因此,我们将尽力给俄国和俄国人民提供一切援助。……我们已经向苏俄政府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可能对他们有用的技术援助和经济援助。……俄国的危险就是我国的危险,就是美国的危险;俄国人民为了保卫家园而战的事业就是世界各地自由人民和自由民族的事业。

——丘吉尔《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1941年6月22日)

(1)根据材料指出丘吉尔对苏联采取的立场及实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丘吉尔对苏联采取的立场的原因和影响。

9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战略地位开始逐渐受到美国决策者的重视。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中国的抗日与美国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美国在大规模援华的同时,从长远利益出发,确定了战后对华政策的长远目标,即建立一个相对稳定而亲美的中国以发挥多种作用,中国成为美国在亚洲的主要据点,抵制苏联的影响,为美国提供巨大的市场和原料基地,在国际事务中提供坚定支持美国的一票。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显示出来的重要军事价值,促成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改善和提高。抗战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可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重视中国战略地位的原因。
(2)列举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地位逐步实现“三级跳”的基本史实。并从战后世界新的经济秩序形成的角度,用史实说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
10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二战漫画

材料二 1943年初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后,罗斯福更加意识到开辟第二战场的急迫性。……美国参谋长马歇尔认为:“更重要的是如果不将1944年进攻欧洲大陆的任务明确下来,如果盟军从西进攻德国,落在从东进攻德国的苏联后面,将会出现严重的政治问题。”……罗斯福的顾问舍伍德也说:“除非我们迅速行动,否则,我确信可能发生的情况是,或者德国投向共产主义,或者有可能陷入完全无政府状态。”
——摘自臧春华《浅析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的曲折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1和图2之间的关系,并简述图2所反映事件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急于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