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二战的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3 道试题

1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战争刚一爆发,德国就展开了原子弹的研究计划。然而,德国并没能造出原子弹,它甚至连门都没有入。1942年6月,原子弹计划的总负责人海森堡向军备部长斯佩尔(AlbertSpeer)报告说,铀计划因为技术原因在短时间内难以产出任何实际的结果。在战争期间造出原子弹是不大可能的。斯佩尔将这一情况报告希特勒,当时由于整个战场情况的紧迫,德国的研究计划被迫采取一种急功近利的方略,也就是不能在短时间,确切地说是六周内见效的计划都被暂时放在一边。希特勒和斯佩尔达成一致意见:对原子弹不必花太大力气。这个计划在被高层放任了近2年后,终于到1944年又为希姆莱所注意到。他下今大力拨款,推动原子弹计划的前进,并建了几个新的铀工厂。计划确实有所进展,不过到了那时,全德国的工业早已被盟军的轰炸破坏得体无完肤,难以进一步支撑下去。而且为时也未免太晚,不久德国就投降了。

——摘编自《上帝投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在二战期间未能制造出原子弹的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抢先研制出原子弹的意义和影响。

2 . 【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2年1月,26个反法西斯国家在华盛顿发表《联合国家宣言》,美、英、苏、中四国领衔签字。这是中国第一次以“四大国”之一身份出现在战时的国际政治舞台上。1943年10月,美、英、苏、中四国在莫斯科签署《普遍安全宣言》。据此,中国有权参与各大国之间为结束战争而采取的协调行动,有权参与筹建联合国。莫斯科《四国宣言》标志着中国正式成为四大国之一。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大国角色铺设了道路。1943年11月下旬,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聚会埃及首都开罗,商议对日作战问题。开罗会议是战时中国外交的最高峰,标志着战时中国的大国地位达到顶峰。

在反法西斯大国中,只有美国支持中国应置身于世界大国的行列。早在1941年8月美、英大西洋会议期间,罗斯福就形成了以美、英、苏、中“四警察”来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的设想,1941年,美英在讨论《联合国家宣言》签名国的排名顺序时,发生激烈争吵,美国坚持中国必须与美、英、苏一起领衔签字。英国被迫让步。

——摘编自向冬梅《二战时期中国的大国地位析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时中国能够取得四大国之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时中国大国地位取得的影响。

3 . 【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军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
珍珠港事件美军日军
参战兵力航空母舰2艘、战列舰8艘,巡洋舰7艘,驱逐舰28艘,潜水艇5艘6艘航空母舰、441架飞机、2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和30艘潜艇
损失20艘舰船、188架军机被击沉炸毁,2403人丧生、1178人受伤29架飞机、1艘潜艇、5艘袖珍潜艇被击沉,55名飞行员丧生

材料二     美国提前发觉日本海军计划,1942年6月4日伏击日本舰队,取得中途岛战役的重大胜利。
中途岛海战美军日军
参战兵力230架飞机,3艘航母,8艘巡洋舰,11艘驱逐舰450架飞机,,8艘航母,11艘战列舰、23艘巡洋舰、65艘驱逐舰
损失1艘航空母舰、1艘驱逐舰和147架飞机,阵亡307人4艘大型航空母舰、1艘巡洋舰、332架飞机,110名飞行员和3700名航员阵亡

                                        ——以上材料数据引自《二战巅峰战役之经典大海战》
(1)根据以上材料比较两次海战的异同点。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军在中途岛海战中取胜的原因。

4 .

材料硫磺岛战役(BattleofIwoJima),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中日本与美国间爆发的一场战役,发生于1945年2月19日至3月26日。

到1945年,硫磺岛成为阻止美军空袭日本本土的最后一道防线,硫磺岛的日军飞机成为美军轰炸日本本土的障碍。硫磺岛战役是太平洋战争中最激烈的战斗之一。美军阵亡6821,伤21865人,伤亡共计28686人。美日双方伤亡比为1.23:1。美军登陆部队伤亡人数占总人数的30%,……使美军原计划五天攻占的弹丸小岛,足足打了三十六天。

但美军的巨大代价很快就得到回报,美军战斗机部队进驻硫磺岛后,其作战半径就覆盖了日本本土,能有效掩护轰炸机对日本本土的战略轰炸,使对日轰炸愈加频繁和激烈,并将轰炸效果提高了一倍以上,大大加速了日本的崩溃。硫磺岛战役中美军士兵的巨大伤亡让美军高层认识到,对日本本土的攻击所面临人员损失是美军难以承受的,打消了美军登陆日本的计划,加强了美军使用原子弹结束战争的决心。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宋毅主编《二战中的美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军攻占硫磺岛的背景和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军攻占硫磺岛后对后续战争进程的影响。

5 . 1942年2月,美国给中国巨额贷款5亿美元,超过了1937年到1941年7月贷款总数的两倍,而且未规定利率、偿还期、担保及借款用途。美国大力加强对中国援助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
B.建立战后中美关系,维护美国的远东利益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中美是同盟关系
D.美国企图通过经济援助,分割中国领土

6 . 【历史—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将军在给天皇的建议书中写道:“英国可以得到印度和澳大利亚的原料,美国可以得到加拿大和南美洲的资源。但是在日本,粮食供应和原料同人口相比在减少。如果我们只希望发展贸易,最终必将被打败……最后,我们将一无所获……最好的政策在于采取积极措施,去获取日本在满洲和蒙古的权利和特权。

——《全球通史》

材料二“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开罗宣言》

材料三1950年7月,杜鲁门命令第七舰队驻进台湾海峡,声称台湾未来的地位须经联合国决定。

——《战后美国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指出,田中认为必须“获取日本在满洲和蒙古的权利和特权”的理由和实质。

(2)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美国政策有何变化?分析其原因及后果。

7 .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德意志共和国)继承的是战败的苦果,从一开始就蒙上了耻辱的阴影,在左右两派的心目中都是一个畸形儿。这个先天不足的畸形儿经受不住经济危机的打击。饱受失业和破产的中下层群众对现实极端不满,渴望出现‘救星’。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大多数德国人自愿追随希特勒,根本不在乎反对派的遭遇和对犹太人同胞的种族隔离现实。对他们来说,德国在重新前进,而这是最重要的。由于建立了战争工业,又进行了修筑高速公路等大工程,失业现象很快就消失了。国家号召所有的德国人都买一辆‚大众牌‛轿车。巧妙的宣传使人人感到生活在伟大的时代。

——德尼兹·加亚尔、贝尔纳代特·德尚等《欧洲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德国“继承的是战败的苦果”?

(2)根据材料二,分析“大多数德国人自愿追随希特勒”的原因。

2017-06-12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一中2017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8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武汉会战后,日军成功进占武汉,但此时日军已处于过度延伸状态,其多数常备与A级后备师团,均已投入前线,犹未能摧毁我军主力,且虽然精华区业已损失大半,重庆当局仍不准备接受日本的和谈条件,日本人发现他们陷入了他们一直想避免的持久战深渊……日军认为……进攻宜昌,可给第五战区以沉重打击。而且,宜昌距中国战时军事、政治领导中枢重庆只有480公里,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攻克宜昌,可给重庆及西南大后方以巨大威胁,有利于推进政治谋略……938年……宜昌大撤退拉开大幕。到12月底,历时40多天的大撤退基本结束。当日军攻陷宜昌时,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日本军界完全没有估计到宜昌撤退能奇迹般的完成。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日军进攻宜昌的背景。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进行宜昌大撤退的目的。

9 .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从20世纪初美国政府把目光充从美灸洲转向了世界,美国国内就产生了孤立主义思潮。他们认为美国地大物博,与欧亚远隔重洋,是个世外桃源,提出了“坚守美洲堡垒”。反对插手世界事务。……在世界经济大危机的袭击下,美国公众主要关注国内的经济复兴和就业问题,普遍对国际事务不感兴趣,孤立主义势力趁机崛起。面对孤立主义的限挠,面对孤立主义的阻挠,罗斯福因势利导,对欧洲政治事务采取中立和“不干涉”政策,让英法顶在第一线应付德意的威胁。

——整理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三篇)》

材料二:美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导地位。……凯撒、成吉思汗、路易十四、拿破仑或其他任何一个伟大的领袖所担负的责任,都不能同美国总统今天所扭负的责任相比拟。

——美国总统杜鲁门(1945年)

(l)根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前美国奉行孤立主义的原因。

(2)根据材料,指出美国的外交政策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0年10月14日,蒋介石召见英国大使卡尔:“我等中国人素讲信义,既不甘屈服于强国之威胁,亦不鄙视战争失利之国家。法国屈服之后,中央领袖确有大部分主张重新考虑我国策者,然我人仍主张坚守此项原则,不应更张。我人绝不改变我国家之特性。”1940年11月1日,蒋介石约见卡尔及美国驻华大使詹森,面交《中美英三国合作方案》。其原则部分认定中国之独立自由为远东的和平基础,提出英美与日本,或英美两国中任何一国与日本开战,中国陆军全部参战;英、美派遣军事与经济、交通代表团来华,组织远东合作机构。1942年,戈林的亲信洋克与桂永清谈判,要求中国“突攻印度,与德合作”,企图使德、日两军在印度洋会师。蒋介石6月18日日记云:“对德国路线,勿再探索为宜,以桂永清非长于此,不如严令拒绝之。”随后,蒋介石即命陈布雷以陈本人的名义复桂永清一电:指示其“谢绝”,“以为此种提案,决不可能,亦难转达其意,覆绝为要”。

——摘编自杨天石《蒋介石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蒋介石召见英、美大使时的二战形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蒋介石的对德态度及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