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二战的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0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过去两年的经验已经无可怀疑地证明,任何国家都不能够姑息纳粹。任何人都不能靠抚摸来把老虎驯服成小猫……我们自己未来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场战争的结局……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对我们来讲,这是同战争本身一样严重的紧急状况。我们必须以同样的决心、同样的紧迫感、同样的爱国主义和牺牲精神来致力于我们的任务,就好像我们处在战争中会表现的那样。我们已经向英国人民提供了巨大的物质支援,将来还将提供更多的物质支援。

——摘自罗斯福《关于国家安全的“炉边谈话”》(1940年12月29日)

请完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1939—1940年的史实,概括罗斯福提出“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的主要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美国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所带来的影响。

2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国崩溃之后,德国陆军力量大大超过英国,空军力量旗鼓相当,海军则不幸处于劣势。……希特勒指出,德国的最大目标在于建立一个北欧种族大联盟,英国在其中保持其海上帝国的地位,而德国,作为它的对等合作者,必须在大陆称霸,并且向东方提出新的领土要求。希特勒从未放弃这一观点。当丘吉尔拒绝了他的多次和平建议之后,他恼羞成怒。德国空军于l940年夏对英国的一次“鹰式袭击”,实质上是一次求和姿态,这是一次有节制的努力,企图说服英国拖长战争是无意义的。

——阿尔明·冯·隆《失去的世界帝国》

材料二英国早就预见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取决于制空权的争夺,所以从1940年5月就开始有计划有目的地采取一切措施来加强防空。而德国始终抱有诱使英国媾和的幻想,军事上的准备明显不足,“海狮计划”也是仓促而就。德国空军装备的轰炸机绝大部分是俯冲轰炸机和轻、中型轰炸机,航程远的战略重轰炸机数量极少。护航的战斗机只有梅塞施米特-109还能勉强与英军战斗机对抗,但受到航程的限制,作战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英军虽然飞机数量少,但性能优秀,而且与雷达、高炮和拦阻气球组成了完整的防空体系。

——李德·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列颠之战的背景及德军的战略意图。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德空战中英国的优势。

2016-11-27更新 | 1091次组卷 | 2卷引用:人教历史高二选修三第三单元第4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课时练习

3 . 阅读下面材料:

彩虹是由各不相同的颜色组成的,但它们汇集在一起,就成了一条绚丽夺目的彩带。我们的国家也是如此。我们有不同的习惯、哲学和生活方式。……我们的理想是可以汇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的……当我们结束这历史性的聚会,我们定能在世界的天空上看到这条希望的彩虹。

——德黑兰会议期间罗斯福在丘吉尔生日宴会上的演讲

请回答:

(1)结合德黑兰会议的背景说明,材料中“彩虹”的寓意是什么?“我们”有什么共同的“理想”?

(2)为了看到“希望的彩虹”,会后盟军在欧洲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行动?这一行动有何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7年日本发动对中国的全面进攻,严重损害了英国在华的殖民利益。张伯伦抱怨说:“在当前欧洲有两个脾气暴烈的独裁者这种情况下,我们简直经不起同日本进行争吵”。同时他还认为日本不仅可以作为反苏的突击力量,而且可以作为英国在远东牵制美国力量的平衡器。英国报刊不断发表文章,宣扬日本的军事威力,直言日本能够迅速征服中国。英国军队主动从华北和长江流域撤出,把自己所占据的地盘腾出来让给日军,日军很快占领中国的大片领土。1938年,日本20.19%的进口物资来自英国。英国驻华大使卡尔,奔走于日本侵略军与国民党政府之间,积极进行劝降活动,由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反对,英国的劝降阴谋才没有得逞。中国先后于1937年9月和1938年9月,两次向国联提出申诉,控告日本侵略中国,要求国联对日本实行制裁,英国操纵国联,否决中国要求对日本实行制裁的提案。日本占领广州后,中国与外界的水上交通已基本上被日本封锁,英国开始在缅旬公路上加以阻挠,切断中国从陆上与外界联系的重要交通线,阻止外国货物运进中国,企图迫使中国屈服。英国还大谈中国军事力量的软弱,鼓吹中国难能抵挡住日本的侵略,散痪中国人民的斗志,以免影响英国在印度、缅甸及其他附属国的殖民统治。如果英国不压制中国的抗日斗争,日本不敢贸然扩大侵华战争,更不敢悍然发动太平洋战争。

——摘编自杨湘海《张伯伦的绥靖政策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1)据材料,指出日本全面侵华后英国采取的政策及具体措施。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采取该政策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战爆发后,随着德国潜艇在大西洋上对英国的各种舰只进行袭击,英国很快就面临反潜艇的主要武器——驱逐舰的短缺问题。19405月,首相丘吉尔就驱逐舰问题与美国交涉,要求美国借给英国4050艘驱逐舰,并且表达了英国决不投降的决心。但美国怀疑英国在这场战争中取胜的可能性,政府官员对欧洲形势也普遍持悲观态度。敦刻尔克大撤退以后,英国抵抗成功的可能性在增加。与此同时,美国军方提出了大西洋上的基地问题,认为出于美国国家安全的需要,有必要获得英国在大西洋上的一些军事基地。19409月,双方终于签订“驱逐舰换基地”协定,美国用50艘老旧驱逐舰换取了租借英国在西大西洋和加勒比海上的8个海空军基地99年的权利。对于这份协议,双方均表示满意。

——摘编自徐蓝《关于1940年美英“驱逐舰换基地”协定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就驱逐舰问题发起谈判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驱逐舰换基地”协定的影响。
2021-01-24更新 | 411次组卷 | 5卷引用:第40讲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纲要下-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9年,日军在中国战场进攻受阻,使其进一步扩大战略资源掠夺的计划破产。为此,日本决定实施两个作战取向,分别为“南下”“北上”两个作战计划。19395月至9月,日军向诺门罕地区的苏蒙联军发动了大规模战略进攻。由于日本军事思想和战术技术落后,遭到了自日俄战争以来首次最惨重的失败,掠夺苏联远东地区战略资源的计划也宣告破产。不久,日军就策划“南下”,夺取苏门答腊岛等地更多的战争资源,以便为日后吞并世界储备后继资源。但这一地区是美英的传统势力范围,19417月,日本召开御前会议,重申日本在东南亚建立统治秩序的方针,这一方针迫使美国加大对日本的石油禁运。日本军部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先解决掉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海军主力,切断美军对东南亚地区的海上军事补给线,于是军部精心策划了珍珠港事件。

——摘编自宿文渊《二战全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珍珠港事件对二战的影响。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刚刚揭开,局部战争渐次显露时,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始终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分成英法、美国、苏联和世界各国人民几股力量,没有形成拳头。德、意、日法西斯虽处劣势,但流瀣一气,狼狈为奸。他们以有限战争方式,实行各个击破,以取得有限目标,先后在东非、东亚和中欧燃起了战火。

——黄安年《论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材料二 (签字国政府)深信完全战胜它们的敌国对于保卫生命、自由、独立和宗教自由并对于保全其本国和其他各国的人权和正义非常重要,同时,它们现在正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兹宣告:1.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2.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

——《联合国家宣言》


(1)根据材料一,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占有绝对优势的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未能遏制法西斯侵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述《联合国家宣言》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评述《联合国家宣言》。
2020-04-14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高中人教版统编历史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七七事变爆发后,英国便邀请美国共同“斡旋”,替日本转达所谓的“和平条件”,即要蒋介石政府投降。1937年9月12日,中国就日本全面侵华向国际联盟提出申诉,要求世界各国制裁日本。然而,当时把持国联的英国对此百般拖延和阻挠,敷衍了事,企图把中国的申诉推出国联之外。1939年4月,英国驻华大使往返于日本和蒋介石政府之间,积极策动“中日议和”。与此同时,日本则在中国的沦陷区内进行反英活动,并寻找借口封锁了天津的英国租界。日方声称,若“英国不同日本全面合作”,日本将不解除对英租界的封锁。在日本的强大压力下,英国决定向日本让步。1939年7月2日,英国政府发表声明,表示“承认中国的现状和在华日军的特殊需要”。7月17日,英国政府又同意关闭滇缅公路3个月,切断了所有通过香港援华物资的运输。据日本官方统计,仅1937年上半年,日本就从美国进口钢铁130万吨;七七事变后的一年内,美国运往日本的军事战略物资竟占日本全部消耗的92%。英国不仅供给日本大批军用器材,还租船帮助日本进行军事运输。

——摘编自《抗日战争史》

材料二   1943年10月,美、英、苏3国外长在莫斯科举行会议,会议准备就成立战后国际组织问题发表一个《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美国国务卿赫尔认为,除美、英、苏3国外,还应将中国作为宣言的签字国。但英国方面对此持冷淡态度,苏联方面则认为,中国外长没有参加会议,不能将中国作为宣言的签字国。赫尔强调:“如果将在战争中作出重要贡献的大国排除在外,则对联合国家的统一将产生极为有害的心理效应”;而且“我国政府认为,如果在宣言问题上由美、英、苏三国将中国摒弃,那就极有可能在太平洋地区在军事和政治两个方面,都引起极为不利的反应”。最后,英国和苏联方面同意。10月30日,中、美、英、苏4国政府代表在莫斯科正式签署了4国《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该宣言第一次正式宣告4大国一致赞成战后成立一个维护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

——摘编自《傅秉常日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七七事变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英美对日政策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重视中国战略地位的原因,并简析《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签订的影响。

9 . 材料   1941年12月是已经变成全球战争的这次大战的第二个重要转折点。当月苏联在莫斯科周围开始的反攻证明,闪电战至少在这里是失败了。而且,尽管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头六个月内的辉煌战果严重打击了同盟国,但是失去的领土(甚至是新加坡或菲律宾)从总战略的角度讲实际上都并不真正极为重要。更重要的是,日本的行动以及希特勒无必要的对美宣战,最终使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参战了。诚然,单单工业生产力并不能保证军事实力——尤其是德国的作战能力说明,简单地人对人和美元对美元的比较是很荒唐的——但是,大同盟(丘吉尔喜欢这么叫)比起轴心国来在物资方面占有很大优势,并且它的生产基地也远离德国和日本武装部队,因此它拥有建立一支压倒优势的军事力量所需的资源和机会,而任何一个早期的法西斯侵略对手都不可能拥有这样的力量。实际上,在第二年,托克维尔在1835年关于出现两极世界的预言最终即将实现。

——摘编自(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1年12月成为“第二个重要转折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参战给二战和战后世界带来的影响。
10 . 1941年9月,罗斯福在演讲中说道:“我们就好像预备队,俄国和中国形成先上场的第一队……在球赛进行到队员快要疲乏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参加进去做最后的一着。”推动美国“进去做最后的一着”的原因主要是(  )
A.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
B.法西斯侵略触犯美国国家利益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D.中苏两国无力抵抗法西斯进攻
2020-03-02更新 | 432次组卷 | 14卷引用:人教(2019)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7课练习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