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二战的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1 . 材料 1942年3月,日军占领仰光后,分3路北进缅甸腹地。日军占领同古后,右翼英缅军一师、英印17师一路北进,日军33师团迅速占领仁安羌油田附近,断绝英军后路,将英缅军一师包国于仁安羌油田东北、平墙河以南地区。英军总司令命已在平墙河以北的装中部队打通公路,但北岸渡口已经被日军高延大队占据。

罗卓英应英军要求,指示远征军新38师113团接应英军,4月17日刘放吾团长率部抵达仁安羌平墙河北岸并与日军交火。18日师长孙立人亲自从曼德勒赶往前线指挥。发起攻击后。日军驻守北岸中队不支,渡河南撒.19日掷晓,刘放吾率两个营在炮兵火力支援下,涉水攻击白塔山日军炮兵阵地,被困的英缅军第一师亦由另一面攻击,合作攻下阵地。刘放吾进而率全团进攻501高地,三得三失,攻克501高地,收复全部油田地区,日军后撒待援。英缅军第一师七千人得以向北越迁平墙河,美国传教士、各国新闻记者及妇女五百余人一并获救。

——摘编自许白爽《仁安羌大捷概况综述》等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仁安羌战役的背景。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仁安羌战役的意义。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5年,为了打败日本法西斯,美军决定向日本“内防御圈”发起进攻,对其本土进行战略轰炸,而处于东京和美国属地塞班岛中央的硫磺岛,就成了美日两军的必争之地。1945年1月9日吕宋岛战役结束,于是尼米兹决定在1945年2月中旬发起硫磺岛登陆作战。日军将领栗林忠道下令在硫磺岛进行地道作业,整个硫磺岛的地下几乎被掏空。1915年2月16日,美军对硫磺岛进行了轰炸,但是日军躲在地下,根本毫发无损。这座只有20多平方公里的小岛,双方竟然争夺了一个月的时间。3月26日,硫磺岛战役结束, 但是清剿残余日军的战斗一直持续到4月底。美军攻占硫磺岛共伤亡28686人,美日双方伤亡比为1.23:1, 这是太平洋战争中,美军伤亡人数超过日军的唯一战例,此战役被世人称为太平洋战场上的“绞肉机”,对于美国来说,这样的伤亡比例是他们不能接受的,因此,也使美国的“曼哈顿计划”的研究成果—原子弹,被投放到了日本的本土上。

——摘编自赵海军 、应飞虎《一场惨胜:美军硫磺岛登陆战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硫磺岛战役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军取得硫磺岛战役胜利的影响。
3 . 【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到1940年12月中旬,英国政府实际上已经没有资金购买武器。这一情况使罗斯福政府采取了一种既可以帮助英国继续战斗,又不违背美国形式中立的方法,并提交给国会讨论。美国国会经过长时间辩论,于1941年3月10日通过了租借法案。租借法的正式名称为《加强美国防务法》,该法案规定:授权总统可以售卖、转移、交换、租赁、借出或交付任何军事物资,给美国总统认为与美国国防有重要关系的国家政府。

对于租借法案,美国总统杜鲁门曾有高度的评价:“毫无疑问,《租借法》所花费的钱拯救了许多美国人的生命。通过《租借法》而装备起来的每个俄园、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士兵,当他们投入战斗的时候,就会大大减少我国青年在争取战争胜利中所面临的危险。”

——摘编自郝健《二战期间美国对华和对苏租借援助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制定租借法案的背景及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实施租借法案的历史作用。

4 . 【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39年8月19日,苏德政府达成<苏德贸易信贷协议》,在未来两年时间里,苏联向德国供应农、林、工业品,总价值1.8亿德国马克;所得货款用于从德国购买工厂设备、车床、武器装备等及其他物品。此后,苏联又增加价值6.4亿以上德国马克的货物给德国。此外,苏德还秘密商定由苏联出面向第三国购买物资再转运德国的办法。

—摘编自沈志华主编《苏联历史档案汇编》

材料二

从1939年9月至1940年6月,美国对苏出口比上一年增长75%,也高于往年最高水平。在战略物资方面也出现大幅增长,如1938年苏联从美进口合金3268000美元,到1939年跳至6984000美元。苏联从美国的过境转运(主要是锡、铜和原油)也出现大幅增长。苏联还首次在美国大量采购小麦。1939年11月底,苏军入侵芬兰。罗斯福公开谴责苏联并对苏联实施“道义禁运”……从1939年底至1940年6月,美国政府的各个部门联手对苏联出台了一系列的经济管制措施,将苏联所需的战略物资、生产机械、生产技术和运输船舶等,都纳入美国政府的严格控制之下。

—摘编自张愿《二战初期美国对苏联的经济管制(1939.9—1941.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签署《苏德贸易信贷协议》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初期美国对苏联进行贸易管制的背景,并分析说明其意图。

2018-08-29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5 . 材料“珍珠港现在得到部分雪耻了,”尼米兹海军上将1942年6月6日的公报宣布,“不使日本海上力量丧失战斗力,不算彻底报仇。”美国公众对中途岛的胜利欣喜若狂……马歇尔将军认为中途岛的胜利是“最勉强的成功”,反对在太平洋发动攻势,因为他相信灾难正隐隐呈现在大西洋上。

“我必须承认,我非常关切地注视着俄国战线。”罗斯福总统6月6日致丘吉尔的电报说……苏联红军在乌克兰的哈尔科夫遭到失败,德军的攻势卷向克里米亚和高加索。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先后飞到伦敦和华盛顿,争取英国和美国保证“在8月或9月在欧洲大陆登陆”。然而丘吉尔却“不做出保证”。他担心在1942年匆忙越过英吉利海峡发动强攻以减轻俄国的压力,将是一次“牺牲性的登陆”,他给跨海登陆作战谨慎地规定了一个条件:必须能够得到军队和运兵船。首相知道这一点实际上不可能做到。英国的第八军遭到隆美尔的重创,损失了数百辆坦克和数千士兵后,不得不向托布鲁克撤退。

——摘编自约翰·科斯特洛《太平洋战争1941-1945)》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发动中途岛海战的背景及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丘吉尔拒绝在欧洲大陆登陆的原因。

6 . 集体安全是一种保障所有国家生存与国际和平的制度。在这种机制下,每个参与国都认为破坏和平是对所有参与国共同的挑战,即参与国认为其他国家的安全是所有国家的安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公开的和平条约必须公开缔结

(2)领海以外……必须保持公海航行的绝对自由

(4)……各国军备必须裁减至符合维持国内安全所需的最低限度。

(5)对所有殖民地的要求做出自由的、坦率的和绝对公正的调整(14)为了大小国都能够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主完整,必须成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联盟。

——(美国)威尔逊《世界和平纲领的“十四点原则”》1918年

不符合有关国家人民的愿望,不得改变他们的领土状况;所有国家的人民,愿意在何种形式的政府之下生活,都有权自由选择;……在公海上不受阻碍地自由地航行……任何国家如侵略威胁他人,则须解除其军备。

——《大西洋宪章》1941年8月

材料二   既然大地上各个民族之间普遍已占上风的共同性现在已经到了这样的地步,以致在地球上的一个地方侵犯权利就会在所有的地方都被感觉到;所以,世界公民权利的观念就不是什么幻想的或夸诞的权利表现方式,而是为公开的一般人类权利、并且也是为永久和平而对国家权利与国际权利的不成文法典所作的一项必要的补充。唯有在这种条件之下,我们才可以自诩为在不断地趋近于永久和平。

——聚德《论永久和平》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大西洋宪章》比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在构筑集体安全方面更为务实。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今集体安全的展望有何看法。

7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不久,斯大林就预测到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阶级“在对内政策方面将从进一步法西斯化中寻找摆脱现状的出路”,“在对外政策方面将从新的帝国主义战争中寻找出路”。以后,苏联领导人在各种场合不断指出,法西斯侵略势力是世界人民的主要危险,要求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制止这股势力的蔓延和扩散。1933年12月,连供中央通过了关于发展为争取集体安全而斗争的决议,包含以下四个要点:

(1)苏联同意在一定条件下参加国际联盟

(2)苏联不反对在国家联盟范围内缔结抵御德国侵略的区域性共同防御协定;

(3)苏联同意比利时、法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芬兰或其中某些国家参加上述协定,但法国和波兰必须参加;

(4)一旦遭到侵略国的军事进攻,各参加国相互提供外交、道义和可能的物质援助。

—摘编自王思德《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苏联的欧洲集体安全体系。

8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38年10月24日,由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亲自护送进舱的数百名孤儿难童趴在栏杆上放声高歌,摇着小手向卢作孚告别,观者无不为之动容,宜昌大撤退拉开大幕。到12月底,历时40多天的大撤退基本结束。当日军攻陷宜昌时,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日本军界完全没有估计到宜昌撤退能奇迹般的完成。从宜昌抢退出的单位,既有金陵兵工厂这样的大型军工企业,也有大成纺织厂等民用企业,还有机关学校、科研院所、珍贵文物等;大撤退的同时民生公司又为前线将士源源不断地提供武器和给养,为抗战胜利提供了有力保证。
宜昌大撤退被称为“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然而,其英勇悲壮更甚于后来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史学家指出,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依靠一个国家的力量,由一个军事部门指挥完成的;宜昌大撤退是由中国的一家民营企业为主要力量创造的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1939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授予卢作孚一等景星勋章和胜利勋章。1980年,党中央《关于卢作孚先生的结论》里这样写道:“他为人民做过许多好事,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敦刻尔克大撤退相比,宜昌大撤退有何特点?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历史意义?
9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2015年是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抗日战争大事记
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沈阳制造“九一八事变”,强占我国东北。
1935年10月12日,日本制造华北事变。大批日本关东军入关,威逼平津。
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
1937年8~11月,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牵制了日军主力。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下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1942年初,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到缅甸,同日军作战。中国远征军救出被围英军七千多人。
1945年5月8日,二战中欧洲战场结束。
1945年初,在英美军队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表投降诏书,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材料二   1943年12月1日,《开罗宣言》在重庆、华盛顿、伦敦三地同时发表。这样,《开罗宣言》在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背景下,以中、美、英三国首脑会谈精神为基础,由美方代表草拟,经中、美、英三方代表认真讨论,三国首脑同意,并征得斯大林的完全肯定,实际上以国际协定的形式公布于世……《开罗宣言》庄严宣告,“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中国之领土……归还中华民国”。
——摘编自新华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开罗宣言》公布后有何历史意义。

10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43年1月美英召开卡萨布兰卡会议,会上双方达成以下内容:

地中海方面:1.攻占西西里岛,目的是——(1)使地中海的交通线更为安全。(2)减轻德军对俄国前线的压力。(3)加强对意大利的压力。……卡萨布兰卡会议期间,罗斯福总统单独会见了艾森豪威尔将军,艾森豪威尔将军回忆说“……他(罗斯福)还机智地指出,既然法国人想迫切取得大量的军事装备,那我们就可以此为条件,采取要他们服从美国在欧洲方面的战略观点,使用他们的基地,并逐步撤换反对美国政府的法国官员,这是完全适当的。如果他们在这些重要问题上不支持我们,那武装他们显然是无用的。”

朱贵生王振德张春年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卡萨布兰卡会议召开的背景并指出会后盟军进行的重大军事行动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目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