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二战的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为了迫使重庆国民政府投降,对香港和仰光实行轰炸,接着又切断了滇缅公路,使大量的援华物资无法运进中国。为保证二战亚洲战场上对日作战的军备物资,中美两国决定联合开辟新的国际运输线。

驼峰空运开始后,规模逐渐扩大,援华空运大队的人员由初期的8千多人增至8万多人,各类运输机到1945年8月已达629架,而中国航空公司参加空运的飞行员至战争结束前已增到约200人,飞机增至30架。到战争临近结束,中美用于驼峰航线的运输机达659架(含中航30架),动员了空勤、地勤人员85643人。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也最为艰巨的后勤工作之一,“驼峰航线”在开通期间从来没有因天气原因和日军战斗机的攻击而停飞过。无数盟国飞行员用生命和鲜血保证了航线的畅通,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摘编自佘湘、唐艳华:《“驼峰航线”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驼峰航线”开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驼峰航线”的历史贡献。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1311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的《租借法案》经罗斯福签署后正式生效。所谓“租借”主要指战争物资(如飞机、坦克、卡车等)以及其他补给(包括食品和劳务)的租借。租借最初应用于英国,之后将援助的范围扩大到包括俄国、中国、法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到1945831日日本投降前夕为止,英联邦所得的租借援助共300亿美元,占美国租借支出总额的60%.美国对苏联的援助,在排除了国内孤立主义势力的反对以后,从1941101日开始实施。到1945920日止,美国实际运抵苏联的物资总值为102亿美元,加上其他费用,共计109亿美元(苏联的统计为98亿美元)。194156日,罗斯福正式宣布,《租借法案》亦适用于中国,到194593日止,美国给予中国的援助为8.45亿美元。

——摘编自刘子靖《罗斯福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出台《租借法案》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出台《租借法案》的意义。
2021-05-17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2021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2021·全国·一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希特勒上台后,为了实现侵略扩张的野心,决定先吃掉波兰,解除其东方威胁,为尔后西攻英法、东侵苏联创造条件。波兰也视德国为主要威胁,结盟英法。1939年4月,德国制订“白色方案”,其战略企图是集中主要兵力迅速突破和分割波军防线,尽快结束战争,将主力调至西线对付英法。波兰制订“西方计划”,其战略意图是在边境地区遏制德军攻势,待英法在西线参战后,向柏林和东普鲁士方向发动攻势,将战争推入德国境内,最后争取胜利。1939年9月1日凌晨,法西斯德国以与波兰的领土争议为借口,集中50多个师的兵力,从西里西亚、东普鲁士两个主要方向进行猛烈进攻,同时使用千余架飞机打击波兰主要战略目标。德军迅速突破波军在边境地区的防御,向纵深发展。波兰迅速崩溃,国家覆亡。

            ——摘编自安田《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兰稳定战局的努力及其失败教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波德战争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波德战争的影响。
2021-04-20更新 | 81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21届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1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欧洲和世界的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73日,斯大林在他那著名的演说中,发出了要与欧美各国人民结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庄严声明。丘吉尔和罗斯福从各自国家利益出发,对同苏联合作采取了积极态度。但英美军事当局对苏德战场普遍作出悲观估计,认为苏联的抵抗难以持久。当时,罗斯福和丘吉尔都急于摸清苏联的真实情况,以协调对苏政策并考虑与苏结盟,否则美英正在筹划的会晤也将受影响。在这种急迫形势下,正在伦敦安排会晤事宜的美国总统顾问霍普金斯主动提出赴苏访问。他在征得罗斯福同意后,于7月底飞往莫斯科拜会斯大林,了解苏联的实际情况,准备为罗斯福和丘吉尔的会晤提供第一手材料。89日至13日,罗斯福和丘吉尔举行了二战爆发后的第一次会晤,史称大西洋会议,双方签署了大西洋宪章。

——摘编自李铁城《大西洋会议和大西洋宪章的历史地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西洋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西洋会议召开的主要影响。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成立了专门的后勤部队司令部,并赋予其新职能;到二战末期,美军所谓的“勤务保障"部队竟占了美军总兵力的45%左右。美军还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机动保障方式,如美国海军利用各种先进的特种船只组建勤务保障舰队,同时在离岛建立临时补给站,较好地对作战舰队实施机动保障。美军甚至将计算科学和数字化管理应用于后勤管理中,注重收集战场信息,根据计算结果准时地将物资送到战场。在军工生产方面,美军积极联合地方企业生产后勤物资;在与盟军的联合作战中,美军注重与盟军后勤保障力量的联合,如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美军油料保障部队就与英军油料保障部队进行了密切配合,为战役提供了良好的后勤保障。

——摘编自董启帆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后勤系统改革论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期间美军后勒系统建设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期间美军后勤系统建设的历史作用。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3712日,英美军队发动西西里登陆,沉重打在希特勒“柔软的下腹部”上,此时此刻正是苏德战场的决定性时刻,决定战略主动权易手的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到达转折点。德军南面曼斯坦因集团已经占领上风,苏军最高统帅部最后一支战略预备队已经全部投入战斗,并遭受严重挫折,苏军660辆坦克被毁500辆,德军420辆坦克损失了200辆。根据苏、德坦克消耗比率,德军再消耗64辆坦克,就可拼光苏军战场上所剩的160辆坦克,德军还有156辆坦克。西西里登陆使希特勒惊慌失措,他拒绝曼斯坦因等将领继续与苏军作战的意见,作出了立即撤出库尔斯克会战的决定,导致了德军战略主动权的彻底丧失。1942年的缅甸战场同北非战场、西西里登陆、库尔斯克会战存在着必然之联系,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形势朝胜利方向转变时不可缺少的一个重大环节,是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大军事贡献的表现之一。

——摘编自倪乐雄《再论中国远征军成败及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局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库尔斯克坦克会战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库尔斯克坦克会战苏联的获胜。
2021-01-04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0年5月10日,德国进攻法国、比利时、荷兰等低地国家,法国战役爆发。下面是法国战役的示意图。


——摘编自《法国战役中 ,强强联合的英法为何输给了德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在法国战役中德国取得巨大胜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国战役结果的主要影响。
2020-12-05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萍乡市上栗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专门建立了官方宣传机构战争信息署。战争信息署在形成中国人的"美国印象"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还在重庆、西安等八个地方设办事处,通称"美国新闻处",利用报纸杂志、宣传册、海报、书籍、图片、幻灯影片、电影和广播等媒介,在国统区和沦陷区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和对日心理战。在美国新闻处翻译出版的《美国史》一书中,将美国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描述成"有关自由民主的成长之令人愉快的故事";在《美国地理述略》中,则在介绍美国的地质地貌和农业史的同时,还特意阐释了"美国梦"的含义,即"相信最卑微的人都能凭他自己的努力,为全家获得安稳无忧的生活",并坚信下一代的生活更"优裕安乐"。美新处还突出报道了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做出的贡献,用事实证明它是"民主国家的兵工厂"和"世界战士"。黑人问题是严格受限的宣传主题,战争信息署一方面回避种族矛盾,另一方面通过突出黑人对战争工作和国家生活的参与,制造美国国内各个种族同心协力为国而战的宣传效果。

——摘编自王睿恒《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对华宣传塑造的美国形象》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当时美国战争信息署对华宣传的特点。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战争信息署对华宣传的目的。

9 . 材料 1942年7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爆发。9月,德第6集团军从城北突入市区,与苏第62集团军展开激烈的巷战。在城区,曾任驻华武官的苏第62集团军司令员崔可夫将军根据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中的巷战经验,决定在斯大林格勒因地制宜予以运用。他琢磨出一套轻便灵活的强击队战术,然后将部队分散到每一个街区,每一座楼房,每一个楼层,甚至每一个房间里,为“一块砖一寸土而激战”。巷战期间,苏军还通过渗透行动和发动夜袭战频繁偷袭、增援、调动,占据战场主动性。德军空地步坦火炮的立体化协同作战优势逐渐丧失,只能依靠步兵与顽强固守的苏军进行武器装备对称、以逐巷逐楼反复争夺为特征的城市作战。德国将军保卢斯所率领的第6集团军精锐,就这样被巷战绊住了腿脚,最终走向覆灭。此战为后来的城市防御作战,在扬地利之长、避实力之短,开展不对称作战方面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意义。

10 . 材料   九一八事变后,苏联出于维护远东地区和平的战略考虑,积极主张改善自中东战争以来的中苏关系,提议立即恢复中苏邦交。其后双边关系虽然在贸易、中东铁路、外蒙古等问题上出现过一些障碍,但由于日本的不断扩大侵略,不仅对中国而且对苏联也构成了严重威胁,由此中苏两国政府都有进一步加强双边关系的愿望。1938年8月21日,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苏联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从军事上、财政上、物资上积极援助中国抗战,不仅给中国以巨额贷款,还向中国提供军事装备,派遣军事干部和志愿航空队来华参加对日作战。苏联希望中国拖住日本,以保障其东部地区的安全。这种愿望随着欧战的爆发,表现得更加明显。苏联在援助中国的同时,为了避免可能的东西两西作战,也在谋求与日本改善关系。中苏关系再次趋于冷淡的转折点是1941年4月13日《日苏中立条约》的签订。苏联不惜以牺牲中国、损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代价,促使日本坚持南进政策。第二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前夕,即1945年2月,苏联出于战后远东战略格局的考虑,与美、英首脑签订了《雅尔塔协定》。这个协定是苏联再次以牺牲中国主权而与美、英大国所作的幕后交易,理所当然地受到中国人民的谴责。

——张宪文《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九一八事变后苏联对华政策的调整过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苏联对华政策的影响。
2020-04-17更新 | 61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