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二战的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

三、铁路与公路交通。西有平汉铁路,南有陇海铁路,东有津浦铁路,有菏泽经濮县虽公路有破坏,因平原关系,无大妨碍,仍可通车。

四、……(辖区)共18个县城,大小市镇200余个,村庄万余个,人口有300万。

五、……在粮食方面能自给有余,村庄相距有二三里,村村有沟道,便于开展游击战争。

……

七、群众组织,有自卫队、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

八、群众武装,一般每县有个独立团,县长兼团长;有的有个基干大队;根据地内有游击小组。

——摘自《冀鲁豫边区的概况》(1940年4月)

材料二   你们在去年一年打了大小几千次的仗,打死五万以上的敌伪军,打退了常常几倍几十倍的敌人进攻……收复了许多的失地,许多抗日根据地的面积和人口是扩大了……你们的大功劳,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各国人民也已明白。

——摘自《中共中央向敌后军民致贺电》(1944年1月)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建立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日根据地对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贡献。
2020-07-09更新 | 3956次组卷 | 29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材料   二战爆发后,美国担心德国会将矛头指向西半球,宣布将西半球建立中立区。为保证在中立区的海军力量,1940年国会通过了“两洋海军法案”,授权海军部建造1万架飞机用于新航母,48艘硬式飞艇用于“中立巡逻队”的反潜艇。到1941年,美国中立区扩大到大西洋彼岸的亚述尔岛、格陵兰岛和冰岛。1940年法国投降后,美国会高票通过了“两洋海军法案”,打造大西洋和太平洋两大舰队。为保证《租借法案》的顺利实施,在1941年5月德国击沉美国商船后,罗斯福正式下令海军保护从美国到冰岛的跨大西洋航道,并将英国、加拿大的商船纳入护航体系。1942年春,228艘装备有雷达系统和平面位置显示器的新型潜艇建成并投入使用。参战后的美国与德、日展开了激烈的海权争夺战。大战结束时,海军较参战时人数增长20倍,舰船增长60倍,飞行器增长24倍。

——据卞秀瑜《二战期间美国世界海权霸主地位的确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海军在二战期间快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海军快速发展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5年,为了打败日本法西斯,美军决定向日本“内防御圈”发起进攻,对其本土进行战略轰炸,而处于东京和美国属地塞班岛中央的硫磺岛,就成了美日两军的必争之地。1945年1月9日吕宋岛战役结束,于是尼米兹决定在1945年2月中旬发起硫磺岛登陆作战。日军将领栗林忠道下令在硫磺岛进行地道作业,整个硫磺岛的地下几乎被掏空。1915年2月16日,美军对硫磺岛进行了轰炸,但是日军躲在地下,根本毫发无损。这座只有20多平方公里的小岛,双方竟然争夺了一个月的时间。3月26日,硫磺岛战役结束, 但是清剿残余日军的战斗一直持续到4月底。美军攻占硫磺岛共伤亡28686人,美日双方伤亡比为1.23:1, 这是太平洋战争中,美军伤亡人数超过日军的唯一战例,此战役被世人称为太平洋战场上的“绞肉机”,对于美国来说,这样的伤亡比例是他们不能接受的,因此,也使美国的“曼哈顿计划”的研究成果—原子弹,被投放到了日本的本土上。

——摘编自赵海军 、应飞虎《一场惨胜:美军硫磺岛登陆战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硫磺岛战役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军取得硫磺岛战役胜利的影响。

4 . 材料   九一八事变时期,英国政府在分析日本动向时认为,日本军方不可能控制政府,日本最终会清除好战的将军们,转向自由派官员,从而放弃侵略中国的政策。当日本占领了中国东北继而染指华北时,张伯伦竟安抚日本,“我们不想作任何有损于你们对华贸易的事。”英国总参谋长米勒指出:“日本对满洲,控制的扩大比不可避免的另一种结果——苏维埃影响的扩大对英帝国的危害要小。”英国艾什尔爵士在上院公开表示,英国必须使日本的扩张不是向南而是向北。美国军事参谋部一直认为日苏之间的冲突大于日美之间的冲突,寄希望日本“北进”,这种“错觉”在某种程度上一直延续到珍珠港事件前夕。七七事变期间,苏联曾呼吁西方国家一道制裁日本,亦遭到英美的冷遇。日本正是利用了这一点,一步一步实施侵略步骤。直到1938年日本攻占海南岛时,英美都未能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中国抗战的地位问题。

——据赵东喜《试论英美决策失误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远东集体安全体系难以建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初期英美的对日政策及其影响。
5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2年初,日军正横扫整个西太平洋,美国虽然有着远超日本的强大工业产能,但据日本方面事先估计,美国要将这些工业产能转换成实在的军事实力并在太平洋上超过日本,将发生在1942年下半年。而且日军当时的作战意图,就是要在这个转折点来临之前占领西太平洋,对美国西海岸保持威慑,并利用这种威慑换取与美国媾和的可能。中途岛战役正是这一战略思路的体现。在中途岛开战前,美军已得到了一份详细的日军主战意图的报告。

1942年6月4日10时许,攻击中途岛的日军航母编队遭到严阵以待的美军俯冲轰炸机的轮番轰炸,在短短5分钟之内,日军赤城、加贺、苍龙、飞龙四艘航母遭到毁灭性打击,几小时后相继沉没。中途岛战役让日本丧失了开战初期的航母优势,而这种丧失是不可逆的。偷袭珍珠港之前,山本就预言,除非日本迅速打赢这场战争,否则它将被美国的生产能力所埋葬。


(1)据材料概括日本发动中途岛战役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取得中途岛战役胜利的原因和影响。
2019-05-10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四川省南充市2019届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6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二战爆发后,英国的战时宣传立即启动。1939年9月7日,新闻部正式形成,专门设有对美国的宣传部门。英国对外宣传的媒体主要是广播……英国驻美国的宣传机构有英国信息图书馆、英国新闻社和英国驻美大使馆。为了获得美国人民对英国的支持,英国在美国组织了一些规模大小不一的亲英团体,多次开展演讲和聚会等活动。

1939年9月至1940年4月“奇怪战争”期间,英国的宣传并没有大张旗鼓,影响有限。这一时期,英国政府试图改变弥漫美国的孤立主义舆论气焰,使美国人相信,德国胜利将会损害美国的利益和安全。1940年8月“不列颠之战”开始,英国宣传的目标十分清晰,即向美国显示英国在获得美国进一步的援助和支持下,一定会夺取最后的胜利,同时,对美国宣扬一种英美共同建立世界美好未来的思想。1941年下半年,英国宣传致力于进一步在美国扩大影响。英国信息部与英国驻美大使馆、信息图书馆和新闻社组成联系紧密的宣传网络。

——摘编自张瑾《二战初期英国对美国宣传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初期英国对美国宣传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初期英国对美国宣传的影响。
7 . 【历史选修3: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俄罗斯总统普京曾在波兰《选举报》发表文章,谴责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称“今天我们明白了与纳粹德国签订的任何形式的条约都是不可接受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承认莫斯科与希特勒的交易“不道德”。“苏联始终努力在欧洲创造一个反法西斯同盟,这个计划失败之后才签署了条约”;“当苏联意识到自己正独自面对纳粹德国时,苏联不希望两国爆发直接的冲突,于是就诞生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俄罗斯文化部长弗拉基米尔·梅津斯基声称签署该条约“是斯大林伟大的外交胜利”。

作为合约签署的另一方,德国总理默克尔谴责了这份包含秘密瓜分波兰和把波罗的海诸国划拨给苏联的秘密协定,同时坦诚德国在二战历史问题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默克尔说:“在我个人看来,除非你了解《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的那些秘密条款,否则你很难理解为什么会签订这份条约。”“就这个观点来说,我认为这个条约是不正确的,它建立于一个非法的基础之上。”

——摘编自新浪网《普京为二战〈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辩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41年7月18日,斯大林在致丘吉尔的电报中,提出要求英国在法国北部开辟反希特勒的新战场,改善苏联的处境。7月21日,丘吉尔在回信中说:“如果大规模登陆,会遇到一次血腥的还击,而小规模的袭击只能导致惨败。这对我们两国都会是弊多于利的。”丘吉尔以上述理由拒绝开辟第二战场。

1942年夏,苏、英、美达成了开辟第二战场的协议。之后,希特勒在苏德战场展开了大规模的进攻,但英、美两国却不遵守公报中的若干协议,回避履行开辟第二战场的具体义务。面对英、美对开辟第二战场的态度,斯大林说:“第二战场会开辟,不仅因为苏联需要它,而且盟国也需要它。”1943年,二战形势出现转折,德黑兰会议上能够通过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最后协议,是与苏联武装力量在二战中出现转折分不开的。1944年6月6日,英、美武装部队在艾森豪威尔将军的指挥下,渡过了英吉利海峡,并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

——摘编自王丽娜《英美苏三国在第二战场问题上的冲突与合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1941年英、苏两国对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态度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英、美、苏三国在第二战场问题上的冲突与合作。

9 . 材料1941~1945年,美国对苏联进行援助的数量惊人……这些物资总价值约为102亿美元。加上各种劳务费,如美国船只的运费,为苏联修理船只的费用,以及为苏联培训飞行员和海员以驾驶飞机和船舰等需要的费用,这些费用约为7亿美元。因此,美国对苏联的租借援助的总价值达到了109亿美元。……根据美国历史学家德怀特·杜蒙德估计,美国全部援助截止1945年底达到490.96125亿美元,其中对英联邦援助约307.53亿美元、苏联约111.41亿美元、法国23.77亿美元、中国13.35亿美元。

——摘编自丛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对苏联援助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美国对苏联援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苏援助政策的作用。
10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5年8月3O日,美军作为盟军最高司令官开始统治日本。随后,美国公布了战后初期对日政策,禁止日本人打着宗救旗号搞极端军国主义组织及运动,矛头直指靖国神社。盟军总司令部军官们强烈建议美军废止靖国神社。美国的想法让日本军国主义分子陷入极度恐慌。靖国神社负责人横井决定利用盟军总司令信教自由的政策,以纯宗教的姿态维护靖国神社。11月26日,横井拜访盟总宗教科科长巴斯,提出了靖国神社由国家神社变为宗教庙宇的方案。12月25日,盟总发布了美军第448号指令,同意靖国神社脱离国家管理成为宗救法人,靖国神社终于逃过了灭顶之灾。几十年后一份盟总的解密文件《关于靖国神社的将来的见解》中赫然写道:应该保留靖国神社,废止了反而会增加事端。巴斯后来回忆说:“继续制裁日本不是我们的愿望,那时的日本正按我们的期望行动。

——摘编自乔林生《当年靖国神社为何未被烧毁》


(1)根据材料,指出美国对靖国神社态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靖国神社态度变化产生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