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二战的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7 道试题

1 .

材料硫磺岛战役(BattleofIwoJima),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中日本与美国间爆发的一场战役,发生于1945年2月19日至3月26日。

到1945年,硫磺岛成为阻止美军空袭日本本土的最后一道防线,硫磺岛的日军飞机成为美军轰炸日本本土的障碍。硫磺岛战役是太平洋战争中最激烈的战斗之一。美军阵亡6821,伤21865人,伤亡共计28686人。美日双方伤亡比为1.23:1。美军登陆部队伤亡人数占总人数的30%,……使美军原计划五天攻占的弹丸小岛,足足打了三十六天。

但美军的巨大代价很快就得到回报,美军战斗机部队进驻硫磺岛后,其作战半径就覆盖了日本本土,能有效掩护轰炸机对日本本土的战略轰炸,使对日轰炸愈加频繁和激烈,并将轰炸效果提高了一倍以上,大大加速了日本的崩溃。硫磺岛战役中美军士兵的巨大伤亡让美军高层认识到,对日本本土的攻击所面临人员损失是美军难以承受的,打消了美军登陆日本的计划,加强了美军使用原子弹结束战争的决心。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宋毅主编《二战中的美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军攻占硫磺岛的背景和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军攻占硫磺岛后对后续战争进程的影响。

2 . 1942年2月,美国给中国巨额贷款5亿美元,超过了1937年到1941年7月贷款总数的两倍,而且未规定利率、偿还期、担保及借款用途。美国大力加强对中国援助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
B.建立战后中美关系,维护美国的远东利益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中美是同盟关系
D.美国企图通过经济援助,分割中国领土
3 . 20世纪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1年底,在莫斯科保卫战中苏联红军取得了伟大胜利,彻底破坏了希特勒的闪电战。同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对英、美、荷在东南亚的属地发起进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对美英共同作战协定在德、意、日三国之间签订,被迫之下英美开始对日宣战,德美也互相宣战,从此美国正式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1年12月22日,美英两国首脑对两国整个作战计划进行商讨,会议期间美国倡议由所有对轴心国作战的同盟国家签署一项共同宣言,英国和苏联政府对美国提出的宣言草案进行磋商并加以修改后,用急电发给各同盟国政府。《联合国家宣言》的签订,表明反法西斯同盟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它标志着该组织的进一步壮大,同时也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初步基础。对于这个宣言的发表,美国国务卿热烈欢呼,他说,《联合国家宣言》把代表六大洲绝大多数居民的26个自由国家的决心和意志充分联合起来了,说明遵守法律、爱好和平的国家能够在必要的时候团结起来,使用武力去维护自由正义和人类的基本准则。

——摘编自《二战全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联合国家宣言》能够签署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联合国家宣言》的历史作用。
2017-07-22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淮南市2017届高考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一)

4 . 【历史—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将军在给天皇的建议书中写道:“英国可以得到印度和澳大利亚的原料,美国可以得到加拿大和南美洲的资源。但是在日本,粮食供应和原料同人口相比在减少。如果我们只希望发展贸易,最终必将被打败……最后,我们将一无所获……最好的政策在于采取积极措施,去获取日本在满洲和蒙古的权利和特权。

——《全球通史》

材料二“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开罗宣言》

材料三1950年7月,杜鲁门命令第七舰队驻进台湾海峡,声称台湾未来的地位须经联合国决定。

——《战后美国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指出,田中认为必须“获取日本在满洲和蒙古的权利和特权”的理由和实质。

(2)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美国政策有何变化?分析其原因及后果。

5 .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德意志共和国)继承的是战败的苦果,从一开始就蒙上了耻辱的阴影,在左右两派的心目中都是一个畸形儿。这个先天不足的畸形儿经受不住经济危机的打击。饱受失业和破产的中下层群众对现实极端不满,渴望出现‘救星’。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大多数德国人自愿追随希特勒,根本不在乎反对派的遭遇和对犹太人同胞的种族隔离现实。对他们来说,德国在重新前进,而这是最重要的。由于建立了战争工业,又进行了修筑高速公路等大工程,失业现象很快就消失了。国家号召所有的德国人都买一辆‚大众牌‛轿车。巧妙的宣传使人人感到生活在伟大的时代。

——德尼兹·加亚尔、贝尔纳代特·德尚等《欧洲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德国“继承的是战败的苦果”?

(2)根据材料二,分析“大多数德国人自愿追随希特勒”的原因。

2017-06-12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一中2017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6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战前后,西班牙佛朗哥政权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与法西斯德国签订了友好条约,但在战争发生后却没有追随轴心国集团参战,而是奉行中立政策。佛朗哥说:“我不能为了报恩而把我的祖国拖进一场毁灭性的战争中去,而且这场战争的结局还很渺茫。我永远感激他(指希特勒)给我的帮助,但是我没有必要用西班牙人民的鲜血作为报答,拿祖国的独立去冒险。”

后来丘吉尔指出:“我们从西班牙那里得到的简介版主对我们具有极大的意义,贸易是宝贵的,利用阿尔黑西拉斯停泊地和利用直布罗陀周围的中立地区对我们既有价值,特别是在采取有名的“火炬”军事行动以前的危机中更是如此。德国人想占领直布罗陀,由此进入非洲,西班牙度这种均是行动拒绝给以方便,佛朗哥将军对待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方式是忘恩负义的不朽范例。”

——摘编自倪学德《近年来国内关于二战时期西班牙中立问题的研究》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二战中西班牙中立的原因有哪些?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西班牙中立的影响。

7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武汉会战后,日军成功进占武汉,但此时日军已处于过度延伸状态,其多数常备与A级后备师团,均已投入前线,犹未能摧毁我军主力,且虽然精华区业已损失大半,重庆当局仍不准备接受日本的和谈条件,日本人发现他们陷入了他们一直想避免的持久战深渊……日军认为……进攻宜昌,可给第五战区以沉重打击。而且,宜昌距中国战时军事、政治领导中枢重庆只有480公里,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攻克宜昌,可给重庆及西南大后方以巨大威胁,有利于推进政治谋略……938年……宜昌大撤退拉开大幕。到12月底,历时40多天的大撤退基本结束。当日军攻陷宜昌时,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日本军界完全没有估计到宜昌撤退能奇迹般的完成。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日军进攻宜昌的背景。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进行宜昌大撤退的目的。

8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1年8月,罗斯福与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实际上成为美国处理有关战后世界安排问题上的指导性文件。美国的战后设想的蓝图是一柄两刃剑。一方面反对旧式外交和欧洲旧式的殖民主义、领土掠夺,另一方面也反对社会主义。罗斯福政府强调《大西洋宪章》的原则适用于全世界,要英、法等放弃殖民统治,按“民族自决”来解决殖民地问题,这引起丘吉尔的很大不满和抵制。戴高乐则指出“罗斯福是要使和平成为美国的和平”,但随着战后英国认为苏联成了“自由世界的致命危险”,便积极借助美国与之抗衡,有了共同的战略利益。法国在这样的情况下也终于不得不与美国协调了政策,但是在苏联方面,情况就不同了。

苏联当然也非常希望有战后持久的和平、安全和繁荣,但在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方面,则不同于美国的考虑。苏联宣布接受《大西洋宪章》的原则作为反法西斯联盟的“共同纲领”,同时指出,这些原则的实际运用“必须与各国的状况、需要和历史特点相适应”,强调各国人民有权建立其认为合理和必要的社会制度和政府形式等。

——摘编自黄正柏《美苏“冷战”争霸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英法美与苏联对《大西洋宪章》态度的异同。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大西洋宪章》作简要评价。

9 .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从20世纪初美国政府把目光充从美灸洲转向了世界,美国国内就产生了孤立主义思潮。他们认为美国地大物博,与欧亚远隔重洋,是个世外桃源,提出了“坚守美洲堡垒”。反对插手世界事务。……在世界经济大危机的袭击下,美国公众主要关注国内的经济复兴和就业问题,普遍对国际事务不感兴趣,孤立主义势力趁机崛起。面对孤立主义的限挠,面对孤立主义的阻挠,罗斯福因势利导,对欧洲政治事务采取中立和“不干涉”政策,让英法顶在第一线应付德意的威胁。

——整理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三篇)》

材料二:美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导地位。……凯撒、成吉思汗、路易十四、拿破仑或其他任何一个伟大的领袖所担负的责任,都不能同美国总统今天所扭负的责任相比拟。

——美国总统杜鲁门(1945年)

(l)根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前美国奉行孤立主义的原因。

(2)根据材料,指出美国的外交政策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0年10月14日,蒋介石召见英国大使卡尔:“我等中国人素讲信义,既不甘屈服于强国之威胁,亦不鄙视战争失利之国家。法国屈服之后,中央领袖确有大部分主张重新考虑我国策者,然我人仍主张坚守此项原则,不应更张。我人绝不改变我国家之特性。”1940年11月1日,蒋介石约见卡尔及美国驻华大使詹森,面交《中美英三国合作方案》。其原则部分认定中国之独立自由为远东的和平基础,提出英美与日本,或英美两国中任何一国与日本开战,中国陆军全部参战;英、美派遣军事与经济、交通代表团来华,组织远东合作机构。1942年,戈林的亲信洋克与桂永清谈判,要求中国“突攻印度,与德合作”,企图使德、日两军在印度洋会师。蒋介石6月18日日记云:“对德国路线,勿再探索为宜,以桂永清非长于此,不如严令拒绝之。”随后,蒋介石即命陈布雷以陈本人的名义复桂永清一电:指示其“谢绝”,“以为此种提案,决不可能,亦难转达其意,覆绝为要”。

——摘编自杨天石《蒋介石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蒋介石召见英、美大使时的二战形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蒋介石的对德态度及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