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二战胜利的原因及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9世纪末以前,美国妇女活动主要限定于家庭之中。20世纪40年代以来,白人妇女、印第安妇女和非裔、亚裔妇女大量参与社会劳动,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B.种族歧视观念的淡化
C.世界性战争的破坏D.经济大危机的缓解
2022-08-04更新 | 758次组卷 | 8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不久,美国就开始积极探询苏联在出兵远东问题上的态度。在与日本军队的较量中,美国太平洋舰队遭受了严重的损失。1942年中途岛战役后,美国逐渐取得了对日作战的优势,然而面对负隅顽抗的日本军队,美国在太平洋战区的作战行动仍是十分艰难的。1945年,在欧洲战场行将结束考虑苏联出兵远东这一问题时,美国国务院将重心放在战后阻止苏联势力扩张这样的目标上,而军方则仍然更多地考虑如何尽快在军事上打败日本。如果说在雅尔塔会议期间美国政府主要考虑的是促使苏联尽快参战的话,那么此时美国政府所考虑的,则主要是尽力限制苏联参战所带来的影响。

——摘编自茹莹《二战期间美国对苏联出兵远东态度的变化》


(1)分析二战期间美国政府对苏联出兵远东态度变化的原因。
(2)简析二战期间苏联出兵远东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全面抗战初期,日本一直叫嚣北进,迷惑美国。美国政府认为也许一年之内,国民党就会被一个日本傀儡政权所取代,那时全国就会变成一个大满州国了。美国人民认为中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个基本乱槽糟的,并不重要的外国。1937年在日本全部进口的军事原料和物资中,美国的钢铁占到92%,汽车及零件占到91%,石油及石油产品占到60%。美国国务卿史汀生在1937年坦率指出:日本的侵略得到了我国的大力支持。

——摘自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1900-2000)》

材料二  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42年说过一段话: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坍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日本可以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割吞埃及,斩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英国首相丘吉尔也说过,如果中国一崩溃,至少会使(日军)十五个师团,也许有二十个师团腾出手来。其后,大举进犯印度,就确实可能了

——摘自《中国抗日战争史简明读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在中国全面抗战初期对中国抗日的看法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中国抗日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试分析变化出现的原因。
4 . “(1939年的)这场战争是为了一种信念而斗争……而1914年的战争则不同,人们对于那场战争的真相一无所知……所以,当年的炮灰们脖子上围着花环,钢盔上绕着橡树叶当桂冠,会像醉汉一般欢呼着向自己的葬身之地走去。”这段话最能反映
A.两次世界大战性质不同B.战争带来巨大心理创伤
C.一战造成巨大人员伤亡D.不同态度决定战争胜败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苏开通了西北国际通道。该通道从苏联萨雷奥泽克到中国境内的霍尔果斯口岸,全长2925公里。据统计,1937年到1941年,中国向苏联购买飞机997架,坦克82辆,火炮1000余门,机枪5万余挺,冷车1000余辆。这些物资90%以上是通过西北国际通道运抵中国。

1937—1944年,中国运交苏联的产品有钙砂、纯铸、锡、铅等矿产,还有大量的茶叶、桐油、生丝、羊毛、驼毛及羊绒、皮张等,这些物资大部分在星星峡、哈密等处交货。西北国际通道是中国境内延伸距离最长、运行时间最长、也是最安全的国际交通线。

——摘编自尚季芳《论西北抗战大后方的地位》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苏西北国际通道”的认识。(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1-04-25更新 | 338次组卷 | 5卷引用:甘肃省庆阳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战后期,如何处理德国是盟国面临的“胜利的难题”:1945年雅尔塔会议,美、苏、英、法发表《关于共同管制德国的联合声明》,将德国及柏林划分为四个占领区,分别进行占领,全面接管德国权力,在波茨坦会议上,英、美、苏三国对处置战败德国达成重要协定:放弃分割德国,使德国人民“在民主和和平的基础上永久重建他们的生活”。

1946年,西方盟国认为要对付苏联和促进欧洲的经济复兴,必须将西部德国彻底西方化,将其经济、军事、政治重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西方安全同盟下进行。

到1947平底,西方(英、美、法)与苏联就解决德国问题进行的五轮艰苦谈判以失败告终。东占区和西占区的合并已不可能,苏联与西方在各自占领区开始独立行使各自的占领政策。

1949年5月,西方主导下的联邦德国宣告成立;10月苏联影响下的民主德国政府宣告成立,战后德国分裂的局面至此形成。

战后初期,盟国强制德国社会全面改造,迫使德国的知识精英和普通公民开始对极端民族主义、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的罪恶进行反思和批判,认为排外的、忽视或毁灭他人生存权利的发展不是德国真正的发展道路。只有加快工亚化,融入欧洲一体化,尊重公民参与政治的权力等才能推动德国正常发展,这为后来德国重新走向统一创造了条件。

——摘编《世界现代化历程西欧卷》《论战后德国分裂局面的形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结束前后盟国对德政策的变化,并指出采取不同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盟国对德政策的影响。
2020-09-16更新 | 46次组卷 | 2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材料   从1943年下半年到战争结束,反法西斯同盟国之间召开了一系列会议,1943年11月23—26日,美、英、中三国首脑举行了开罗会议,主要讨论对日作战和战后亚太地区的安排问题,并签署了“开罗宣言”。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美、英、苏三国首脑召开丁德黑兰会议,就开辟第二战场,处置德国.波兰的边界问题.组建联合国和苏联对日作战等问题交换了意见,1944年8月至10月,美、英、苏和美、英、中先后在美国蒙巴顿橡胶园举行会议,专门讨论和规定了联合国的组织章程。1944年10月,英国首相丘吉尔访问苏联,英苏达成了在巴尔干地区划分势力范围的百分比协定。1945年2月,美、苏、英三国首脑召开了雅尔塔会议,就战后处置德国及波兰、联合国远东事务等进行了讨论。

——摘自王斯德《大学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期一系列大国会议召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期一系列大国会议召开的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斯大林曾说:“二战只有一个胜利者,那就是‘魔鬼’”。这句话的含义是
A.非正义的一方将会赢得战争的胜利B.战争对任何一方来说,都是一场浩劫
C.正义的一方必将赢得战争的胜利D.只有美国成为战争真正的胜利者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如图为1941年12月美国政府印发的一幅宣传画“中国抗战是在帮助我们美国,赶紧援助中国”,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当时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已经形成
B.西方国家认可中国大国地位
C.美国利用中国进行反苏反共
D.中国抗战的国际影响力扩大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从1940年开始,反法西斯同盟国空军对德国进行了长达5年之久的战略轰炸,炸死、烧死465000余人,其中平民为41000余人。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加入联邦德国。统一后的德国继承了其注重历史反思的优良传统。随着德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被压抑已久的民族思想复活,爱国主义成为许多德国人热切期盼的政治诉求。与此同时,原东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档案的公开,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背景见诸天日,一些多年被淡忘的历史也渐渐浮出水面。个别描写亲历大轰炸的作品得以重新出版,主要从德国“受害者”角度来看待英美空军在二战期间对德国城市的“大轰炸”、“检讨”反法西斯同盟国的“过失”甚至是“犯罪行为”的新作品也大量涌现。

——摘编自孙立新《二战期间同盟国空军对德国城市的大轰炸及其历史书写与争论》


(1)根据材料,概括德国人开始重新认识盟军对德轰炸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盟军对法西斯德国的轰炸行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