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二战胜利的原因及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八月风暴行动开始。次日凌晨,苏军航空兵对吉林、哈尔滨、长春、沈阳等中国东北主要城市进行空袭,太平洋舰队航空兵对日本军舰实施袭击,完全掌握制空权,同时地面部队各先遣支队越过国境。当日拂晓,主力发起进攻。外贝加尔方面军主力未遇有力抵抗,迅速越过大兴安岭和戈壁沙漠。日军对苏军进攻估计不足,仓促应战,不堪一击。随后,关东军司令部撤至通化,并命令下属部队进行快速撤离。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6日,苏军登陆兵解放清津后,切断日军由朝鲜撤向本土的退路。19~24日,苏军向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主要城市机降小分队,关东军大部缴械投降,少数负隅顽抗的部队被歼灭。9月2日,同盟国在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受降仪式,八月风暴行动结束。

——摘编自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八月风暴行动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八月风暴行动的历史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东京审判在国际惩治战争犯罪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审判以成文法的方式界定了战争犯罪的具体内容。另外为保证战争犯罪得到公正的审判,明确规定了法庭的组织程序、审判程序以及之后的执行方式。东京审判扩充了战争犯罪的内容,在已有的战争罪的基础.上,增加了“违反人道罪”,规定了破坏和平罪的定义,成为国际界定战争犯罪的通行标准。但东京审判存在着很多的不彻底:首先,被告只有作为甲级战犯的个人,没有对犯罪组织提出指控,其次,没有把裕仁天皇作为甲级战犯进行起诉和审判。而且东京审判中判的有期和无期徒刑没有得到切实的执行,也使很多日本民众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并进而质疑东京审判的合法性。

——摘编自徐安军《国际惩治战争犯罪历史的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京审判在惩治战争犯罪方面的新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京审判的不彻底带来的消极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造成了巨大损失,参战双方死亡人数大约900万,其中德国、法国、俄国、奥匈帝国均超过100万。从战争后期到战后,欧洲社会充满了反战、厌战的情绪,战前受到打压的和平运动重新高涨起来。大多数参战国都有很多人罢工、拒服兵役甚至发生士兵哗变。俄国、德国、奥匈帝国等国的士兵和平民则将愤怒洒向给他们带来战争的政府和制度,革命成了很多人的选择。战后和平运动影响日益扩大……

——摘编自徐蓝《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美和平运动的发展》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完成了对欧洲全球霸权的破坏,比起先前的霍亨索伦王室和哈布斯堡王室,纳粹和日本军国主义者对欧洲和亚洲旧秩序的破坏要大得多。德国人侵占了整个欧洲大陆,日本人则侵占了整个东亚和东南亚。但是,这两个帝国都是短命的。它们到1945年已不复存在,留下了两大包括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价值的地区在内的权力真空。同任何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差不多,这两大权力真空的存在导致了冷战的爆发,使各交战国不能在1945年之后立即形成全面的和解。战后20年内,欧洲诸幅员辽阔的帝国几乎全部消失。因此,战后不久全球两大著名的发展便是殖民地革命和冷战。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世界通史(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战后期及战后初期欧洲和平主义思想兴起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后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的帝国主义国际新秩序。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的影响。

4 . 材料   战争观是指人们对战争问题总的看法。20世纪初,西方社会主流的现实主义战争观:把战争看作一种政治工具,与道德无关,也无所谓正义与否。然而,1914年爆发的第一世界大战成为这种战争观的滑铁卢,作为工业化时代的产物,战争给各国经济带来的巨大破坏以及庞大的人力、物力损失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期,被战争残酷现实震惊了的精英开始反省自己对战争的认识。在此背景下,理想主义战争观产生,即任何战争都是不道德的。这种战争观在国际危机频发的20世纪30年代风行一时,人们极力希望能避免战争。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理想主义战争观彻底破产。二战期间,特别是在了解了法西斯的疯狂侵略以及种族灭绝的非人道做法后,有识之士们不得不重新考虑以往对战争的认识。反法西斯的现实需要催生了战后国际战争观的转向,衍生出正义战争观,将战争划分为正义的和非正义的。

——摘编自梁占军《二战与20世纪国际战争观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以来推动三种战争观演变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从战争观演变过程中得出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在马可·波罗的中国行之后,一个极为正面的中国形象在欧洲流传长达五个多世纪。这一趋势在17~18世纪通过天主教传道使团得以强化。不同于由世袭贵族及教士把持的欧洲,这个国家不论出身而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的现实给天主教传教士们留下深刻印象。中国皇帝对他们而言就像一个开明君主——哲人王,并通过文官系统来保障一个和谐、文明且不穷兵黩武的天下。以至于伏尔泰与莱布尼茨等欧洲的启蒙运动思想家们将中国作为正面的外来形象用来批判由教士与世袭贵族把持的欧洲教廷。

18世纪末,中国在欧洲的形象开始急剧恶化。对比共和体制诞生的法国大革命和欧洲如火如荼进行着的工业革命,中国不仅被认为是无可救药地落后,而且毫无发展能力。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后,中国形象重新走向正面。鉴于欧洲文明的集体自杀,他们从中国引入充满神秘色彩的“道”,以拯救受自身文明进程所羁绊的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深受朝鲜战争及东西冷战的影响,中国形象再次开始走下坡路。

可进一步断言,人们眼中的中国形象实际上很少是为了说明中国,而是用来满足有关自身民族的存亡、恐惧以及自身政治需要。这正印证了犹太人的一句名言:我们看不到事物的“本来”面貌,只看到我们“自己”。

——摘编自(德国)卜松山《发现中国:传统与现代》


(1)依据材料,概括17~18世纪以来中国形象在西方的变化,并分别指出每阶段变化的原因。
(2)结合中国形象在西方的变化,你如何理解“我们看不到事物的‘本来’面貌,只看到我们‘自己’”这句话。
2020-04-20更新 | 99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十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材料   早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不久,1941年年底,蒋介石曾向美、英等国提出在华盛顿组织“联系军事、政治之永久机构”。然而这一建议未能得到美、英等国响应。由于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使得中国的国际威望日益提高,战后中国在远东地区发挥重要作用也符合美国全球战略的需要,因此,美国积极支持中国与美、英、苏一起列为世界四强………1944年8月起,中国以四强之一的地位与美、英、苏三国一起,为联合国的组建和宪章的揣摩举行会议。在会议过程中,中国代表积极提出建议,并对会议的分歧进行力所能及的调解,为联合国的创立做出了重大贡献。

——摘编自宗成康《论中国与联合国的创建》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为创立联合国而做出的努力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参与联合国创建的主要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2年,美国政府联合图书出版业成立了战时图书委员会,组织出版了多个系列和版本的图书。“大西洋系列”的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文学诸多领域。“新世界书架系列”则收录了《丧钟为谁而鸣》《天下一家》等著作。“海外版本系列”出版流行的平装书与口袋书,有多种语言版本,其中尤以“军队版本”最为突出。“军队版本”图书采用订书机装订而不使用胶水装订,图书的宽度大于高度,每页能够容纳两列2.5~3英寸的短文本。此外,在图书中还记录了大量鼓励性的话语,如《戴尔的战争》扉页写着:“书是武器——在一个自由的民主国家,每个人都可以读到他喜欢的东西。”《美国如何生存》和《美国外交政策和美国的战争目标》等图书也有英语、法语、荷兰语等不同语种的版本,在海外市场广受追捧。

——摘编自刘蒙之、刘乔《“二战”期间美国战时图书委员会的出版活动与历史影响审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期间美国战时图书委员会出版活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战时图书委员会出版活动的作用。
8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以下条款摘自1945年7月美、英和中三国政府对日本发表的《波茨坦公告》:

余等:美国总统、中国国民政府主席及英国首相代表余等亿万国民,业经会商,并同意对日本应予以一机会,以结束此次战事。

欺骗及错误领导日本人民使其妄欲征服世界者之威权及势力,必须永久剔除。盖吾人坚持非将负责之穷兵黩武主义驱出世界,则和平安全及正义之新秩序势不可挡。

吾人无意奴役日本民族,或消灭其国家。但对于战罪人犯,包括虐待吾人俘虏在内,将处以法律之裁判。日本政府必将阻止日本人民民主趋势之复兴及增强之所有障碍予以消除。言论、宗教及思想自由以及对于基本人权之重视必须成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波茨坦公告》发表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波茨坦公告》发表的历史意义。
9 . 【历史选修2: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戴维·雷诺兹指出,“战时的英美关系是一种实用主义的婚姻,伴随合作旋律的持久音调是竞争。在维护两国作为公认大国的合作框架内,英美却在设法夺取优势和有利地位,这的确是一种竞争性的合作关系。”

——戴维.雷诺兹《霸权与冲突的世界》

材料二 战后欧洲,随着共同敌消失,英国与苏联的战时联盟便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原有矛盾变得再度尖锐起来:英苏在战后处理德国问题上的矛盾、在地中海东部和中东地区的冲突以及东欧的形式的变化,都使英国越来越倾向于将苏联看成是国家安全和欧洲和平的主要威胁。但是,面对崛起的苏联强权,英国深知自身己无力应付,它也不能依靠羸弱的欧洲来解决这一问题,只能联合美国以遏制苏联。

——梁军等《冲突与合作:霸权转移视野下的现代英美关系考察(1914—194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1939年—1942年英美“实用主义婚姻”形成的主要步骤,并分析“婚姻”形成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英苏由战时联盟走向战后对抗的原因,并列举二战后初期英国“联合美国遏制苏联”的两项措施。
2018-11-15更新 | 143次组卷 | 5卷引用:【全国百强校】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同盟国家与轴心国家主要武器生产对比
武器种类1942年1943年[来源:学,科,网Z,X,X,K]
同盟国轴心国同盟国轴心国
主要作战舰艇(艘)270298361354
作战飞机(架)643002020010520034100
坦克(辆)6000081007010011800
各种火炮(门)69100075500581700131600
各种枪支(挺)74881003036600115180003701800

材料二:(一)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仆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
(二)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

《联合国家宣言》


材料三:(本宣言签字国政府)深信完全战胜它们的敌国对于保卫生命、自由、独立和宗教自由并对于保全其本国和其他各国的人权和正义非常重要。

《联合国家宣言》


材料四:罗斯福在一次演说中说道:“我们唯一能接受的世界是尊重言论自由,人人能够信奉自己的宗教,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
请回答:
(1)概括说明材料一反映出的的同盟国家和轴心国家的实力对比情况。
(2)材料二的内容说明了什么问题?这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什么作用?
(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试说明反法西斯战争的进步性是什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