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二战胜利的原因及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非殖民化政策的产生并非是要推动世界范围内实现非殖民化,而是要通过非殖民化政策的宣传,增强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自决意识,使殖民地与宗主国产生分离,进而实现美国在殖民地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利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非殖民化”首次成为美国外交政策制定过程中所考虑的因素,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各种场合宣传非殖民化政策,但是由于国际社会的政治中心仍然在欧洲,威尔逊非殖民化政策并没有得到英法等欧洲宗主国的认可,美国依然被排除在国际政治中心之外。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国际联盟并未做出有利于殖民地人民实现非殖民化的具体规划。二战是美国推行非殖民化的契机,战争困境要求欧洲宗主国承认美国非殖民化外交政策。美国实践非殖民化政策实践的具体表现是废除殖民主义经济体系,建立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废除殖民主义政治体系,以国际托管形式处理战后非殖民化。

——摘编自张世超《美国二战前后非殖民化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美国提出“非殖民化”的根本目的,并概括美国一战期间推行非殖民化政策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及战后美国推行非殖民化的影响。

2 . 材料:1943年,库尔斯克战役前,苏联为满足战争需求,积极增强国内情报力量,对苏军情报工作的指挥机制进行合理调整,形成了高效的情报指挥系统。1943年春,为查明德军下一步行动计划,苏军情报力量围绕德军相关作战问题展开侦察,在总参谋部的指挥下,苏军各方面都加强了自己在行动地带的情报侦察工作。经过对德军作战思想和战法的反复研究,苏联最高统帅部最终摒弃对战略防御的偏见,采取以纵深梯次防御的各种火力、航空兵的猛烈突击及战役和战略预备队的反突击迎击德军的进攻,消耗和疲惫进攻之敌的针对性作战计划。在库尔斯克战役中,情报工作为苏军指挥层的决策提供了全程支援,苏军的行动始终是以准确的情报为基础的。

——摘编自孙建民等《库尔斯克战役中的苏军情报工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库尔斯克战役前苏军发展情报系统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库尔斯克战役前苏军健全情报系统的作用。
3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根据雅尔塔会议决定,1945年4月25日将在美国旧金山举行联合国制宪会议。美国驻华使馆在给美国国务院的备忘录中,表示“中国共产党已成为最活跃的力量”,抗日战争“是成功的”。然而国民党当局意图包办中国出席联合国制宪会议的人员组成。经过中国共产党的不懈斗争,在全国人民的一片谴责和盟国的强大压力下,国民党当局只好接受董必武代表中共中央出席联合国制宪会议。……在这次会议上,董必武和各国代表通力合作,为制定一部符合世界人民根本利益的宪章而孜孜不倦工作。特别是在讨论托管制度时,董必武等中国代表都主张托管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被托管地区的自由与独立,维护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利益,树立了中国崭新的国际形象。在美期间,董必武和助手用英文编写并印制了5000册《中国解放区实录》广为散发,向全世界全面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和抗日根据地取得的伟大成就。他广泛会见华侨领袖和进步人士,实地走访华侨劳动群众,当地侨报以“中国的希望之光”为题介绍董必武会见华侨团体的情况,并全文刊登了董必武的讲话——《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策》。

——摘自《环球时报》(2005年9月16日第二十三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能够派代表参加旧金山会议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出席旧金山会议产生的影响。
2022-07-01更新 | 145次组卷 | 3卷引用:广西柳州市2023届新高三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八月风暴行动开始。次日凌晨,苏军航空兵对吉林、哈尔滨、长春、沈阳等中国东北主要城市进行空袭,太平洋舰队航空兵对日本军舰实施袭击,完全掌握制空权,同时地面部队各先遣支队越过国境。当日拂晓,主力发起进攻。外贝加尔方面军主力未遇有力抵抗,迅速越过大兴安岭和戈壁沙漠。日军对苏军进攻估计不足,仓促应战,不堪一击。随后,关东军司令部撤至通化,并命令下属部队进行快速撤离。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6日,苏军登陆兵解放清津后,切断日军由朝鲜撤向本土的退路。19~24日,苏军向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主要城市机降小分队,关东军大部缴械投降,少数负隅顽抗的部队被歼灭。9月2日,同盟国在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受降仪式,八月风暴行动结束。

——摘编自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八月风暴行动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八月风暴行动的历史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开始核裂变的研究是在1941年。根据情报,德国从1938年已开始此项研究。美国政府决定成立专门委员会加紧此项研究的目的从一开始就很明确,就是要赶在德国前面制造出新型武器来。但到了1945年4月之后原子弹的研制已接近成功,要考虑使用这一新型武器时,该委员会充分意识到原子武器的出现可能引起的严重后果。杜鲁门到波茨坦开会的第二天,接到国内密电,原子弹爆炸成功。他意识到,从此美国手中拥有了“无敌的轰炸力量”。在波茨坦会议上,美英既要严守秘密,又按捺不住要对苏联显示一下力量。对此,斯大林当时不动声色,只是说,听到这个消息很高兴,希望美国好好运用它来对付日本。实际上斯大林已经对国内发出指示,要加速进行其本国的核武器计划。1945年8月6日、10日,美国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了两颗原子弹。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冷战从人类第一次使用核武器开始。

——摘编自资中筠主编《战后美国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成功研制原子弹的原因。
(2)如何理解“冷战从人类第一次使用核武器开始”这句话?
2022-01-11更新 | 77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3月名校练习卷(五)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588日,苏、美、英、法四国代表经过谈判,在伦敦正式缔结了关于《控诉和惩处欧洲轴心国首要战犯的协定》(简称《伦敦协定》),并通过了《国际军事法庭宪章》,根据四大国协商,决定在德国的纽伦堡组成国际军事法庭、对纳粹德国首要战犯进行审判,起诉书起诉希特物的主要同伙赫尔曼·戈林等24名纳粹政权的主要人物及德国内阁等集团或组织犯有破坏和平罪、战争罪、违反人道罪及共谋罪。在欧洲盟国探讨惩办德国战争罪犯的同时,以美国为首的盟国也开始认真研讨对日处理及战后的对日政策,其中审判日本主要战犯是其重要内容之一,根据日本投降书及19451226日关、英、苏莫斯科会议的投权,并征得中国同意,1946119日,驻日盟军最高统帅公布了《设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特别通告第一号》,宣布根据盟国惩治战犯的一系列共同宣言、《波茨坦公告》中惩办战犯的条款及《日本投降书》,并经盟国投权、发布命令设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同日还公布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宪章》,规定法庭将以破坏和平罪、反人类罪和普通战争罪控告日本战争罪犯。

--宋志勇:《纽伦堡审判与东京审判之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纽伦堡审判与东京审判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纽伦堡审判与东京审判的背景。
2021-12-29更新 | 131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中2022届高三12月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东京审判在国际惩治战争犯罪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审判以成文法的方式界定了战争犯罪的具体内容。另外为保证战争犯罪得到公正的审判,明确规定了法庭的组织程序、审判程序以及之后的执行方式。东京审判扩充了战争犯罪的内容,在已有的战争罪的基础.上,增加了“违反人道罪”,规定了破坏和平罪的定义,成为国际界定战争犯罪的通行标准。但东京审判存在着很多的不彻底:首先,被告只有作为甲级战犯的个人,没有对犯罪组织提出指控,其次,没有把裕仁天皇作为甲级战犯进行起诉和审判。而且东京审判中判的有期和无期徒刑没有得到切实的执行,也使很多日本民众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并进而质疑东京审判的合法性。

——摘编自徐安军《国际惩治战争犯罪历史的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京审判在惩治战争犯罪方面的新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京审判的不彻底带来的消极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哥斯拉”这一源于日本的怪兽形象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最初被定为核试验引发的基因突变而产生的新物种。1954年,第一部《哥斯拉》电影问世。影视作品中,哥斯拉身高50米,有恐龙一般的利爪,破坏性强。人类与哥斯拉的战斗都以伤亡惨重为代价取得胜利,却总是在影片末尾留下悬念,警惕哥斯拉再来。20世纪60-80年代,哥斯拉逐渐化身正义代表,且动作表情更加生动,由攻击人类向守护人类转化。20世纪90年代后,哥斯拉相关作品一改先前沉静阴郁,出现了许多轻松欢快的作品,逐渐成为自然力量的化身,维持自然平衡。

——摘编自于歌子:《从恐怖巨兽到和平使者-“哥斯拉”形象变迁史》


结合二战后世界历史发展的相关内容,围绕“哥斯拉形象的演变”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9 . 材料一   1999324日至1999610日,北约以“保护人权”之名,对南联盟发动了代号为“盟军”的空袭行动。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北约指挥机构向一线部队下达命令只需3分钟,配合由GPS制导的巡航导弹、激光制导炸弹和联合直接攻击弹药,实现了信息与火力一体化,基本做到了“发现即摧毁”。

北约共出动飞机32000架次,使用了大量杀伤性能极强的新式武器,造成南联盟2400多名平民伤亡,近百万人沦为难民,大批医院、学校、工厂、商店、发电厂、桥梁被毁,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多亿美元,这一数字超过了南斯拉夫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的损失。

——摘编自《科索沃战争启示录》

材料二   北约1999年春对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发动的战争可能会成为欧洲觉醒的一个起点,它使欧洲意识到如果想要在国际舞台上特别是在自己所在的大陆上维护自己的政治存在的话,那它就必须拥有自己的防务。

——法国前国防部长米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索沃战争体现了哪些新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索沃战争对世界格局产生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5年,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有70万人。按照美国三军参谋长联席会议的保守估计,至少还需要一年半的时间才能彻底战胜日本,外援如果单纯指望美国政府,那么美国必须为此付出极大的伤亡代价。1945年2月在克里米亚召开的雅尔塔会议上通过的《雅尔塔协定》,充分显示了苏联同意欧战结束后三个月对日作战的战略目标:恢复其在远东的利益,尤其是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而英美处于自身考虑也不得不做出让步,于是中国就成了不容提出反对意见的接受者。1945年8月9日零时10分,苏联150多万军队从东、北、西三个方向,在四千公里长的战线上,向日本关东军发动突然袭击,在苏军的打击下,日本关东军灰飞烟灭。对此毛泽东评价说:“苏军的参战,决定了日本的投降,中国的时局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时期。”苏军出兵东北不仅加速了日本的投降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也为阻挡国民党军队进入东北和中共建立东北根据地起着客观的促进作用。

       ——摘编自熊美云《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原因和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5年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45年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