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极格局的形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至今日,法国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她的新体制使她能够拥有自己的意愿。她国内的发展带来了繁荣昌盛,使她具备了强大的国力。她与德国一道树立了开创政治合作的榜样,并且表明,要使法国生活在一个属于欧洲人的欧洲。美国把保卫自身生存视作一场可能发生冲突的主要目标,她只根据这种自然而首要的需要来考虑保卫其他地区、尤其为保卫欧洲而进行核干涉的时机、程度和方式。这就是法国要拥有自己的核武器装备的原因之一。因此,对法国来说,参加联盟的条件和方式都应该有变化……两国在一些国际问题上存在着分歧,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尽管美国人也许会感到有些不舒服。

——据《戴高乐在记者招待会上关于法美关系的讲话》(19637月)

备注:1964年,中法建交;1966年,法国退出北约,戴高乐访苏。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戴高乐讲话”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戴高乐讲话”体现的“戴高乐主义”的影响。
2021-05-28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大数据精准联盟2021届高三第三次统一监测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伯恩哈特·冯·比洛(1900-1909年担任德意志帝国总理)曾宣称:“德国人让他们的一个邻国得到陆地;另一个邻国得到海洋,而给自己留下天空……这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不想把别人挤到阴影里去,但是我们也要在阳光下取得一席之地。”

材料二   时任联邦德国总理的阿登纳认为,只有法德两国走出冤冤相报的历史怪圈,建立和平友好的两国关系,法德乃至欧洲的发展才有前途;德国需要借助与法国和解来消除长久以来欧洲大家庭的“恐德情绪”,逐渐恢复国家主权,完成两德统一……1963年1月22日联邦德国与法国在爱丽舍宫签署了《法德友好合作条约》(即《爱丽舍条约》),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法德两国长期的敌对状态结束,在国家制度层面达成了和解与互信。有人甚至认为该条约“从根本上消除了西欧国家之间的战乱祸根”。法德和解与欧洲一体化的紧密结合,使得该条约直接推动了欧洲联合的进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德国外交政策实行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联邦德国外交政策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49年9月20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定都波恩。10月,阿登纳政府不惜付出承认萨尔区国际化地位的代价,加入旨在实施马歇尔计划的欧洲经济合作组织。

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倡导用煤钢联营的方式与德国建立伙伴关系,阿登纳政府立即接受这一史称“舒曼计划”的方案,并于次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这标志着德法关系开始解冻,也是西欧经济一体化的起步。

1952年5月,随着冷战的持续进行,联邦德国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美、英、法三国与联邦德国签订条约,结束占领制度,联邦德国在内外政策上重获主权。

1954年,欧美九个国家签订《巴黎协定》,批准联邦德国加入北约,次年,该条约正式生效,从此联邦德国恢复了完全主权。

——摘编自孟钟捷《德国简史》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联邦德国成立后的外交方针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联邦德国得以恢复完全主权的原因。

4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46 -1947年美国对华军火禁运是第三次国内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一个重要举措。二战期间,美国在中国投入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帮助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它希望一个和平稳定的中国能够作为美国的朋友在亚洲发挥稳定作用,而中国内战一旦爆发会摧毁美国这一战略目标。更重要的是,美国并不认为蒋介石政府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另一个因素是,美国不得不担心国共战争的升级会让“苏联政府采取公开或隐蔽的干涉行动”。   随着内战的扩大,同时到来的还有中共及其影响下的人民群众将斗争的矛头对准了美国和美援。美国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蒋介石所奉行的武力政策极大地威胁了美国利益。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开启了全面内战。为了压制蒋介石配合调停,7月29日马歇尔宣布停止向国民政府提供美援。在蒋介石未做出相应回应的前提下,8月18日杜鲁门总统认可了这一禁运令。同时,美国通知英国、加拿大和比利时等欧洲国家,要求它们采取同步的行动。在禁运令颁布后半年,国民党军队开始出现较为严重的军火匮乏状况。此时,正是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大量获得苏联武器和日本遗留兵工厂的时候,此消彼长之下,国共之间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47年海军部长福雷斯特尔指出,如果“收回对国民政府的支持,苏联在中国的影响就将随之增强”。在国际冷战加剧背景下,经历了十个月的禁运之后,美国最终解除对华军火禁运。

——摘编自胡美、任东来《1946-1947年美国对华军火禁运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国民政府实行军火禁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对国民政府解除军火禁运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99月美英两国一致同意即使苏联不参加也要推动对日媾和谈判之后,对日媾和问题迅速高涨起来。1950年春夏之交,在杜勒斯(负责媾和的国务院顾问)和迈克阿瑟的积极活动与重新构思之下,加之日方通过“吉田口信”等主动提出希望媾和后美军继续驻留,上述三方在推动对日媾和、保证美军继续驻留等问题上趋于一致。1951129日,杜勒斯与日本首相吉田茂举行首次会谈,日美两国的媾和谈判正式开始。随后美国军方还向国务院提出明确界定驻日美军用途的协定案修改意见,新修正案做了五处改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第一条   中加入“这支军队,可以用于维护远东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这就是所谓“远东条款”,它明确了驻日美军的主要任务是“维护远东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其次才是保卫日本。日方翌日答复美方完全接受了修正案。最终在818日,经过多次修改的《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最终版本终于确定下来。

——摘编自刘树良《日美媾和谈判与<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形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美两国的媾和谈判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美两国的媾和谈判的影响。
2022-04-30更新 | 86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济源市、平顶山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2228日,日美两国根据《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第3条规定,在东京签订了《日美行政协定》,详细规定了驻日美军的地位及特权。1952428日,《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和《日美行政协定》同时生效。条约执行中,由于连续发生美军暴行事件,引起日本人民的强烈反对。《日美安保条约》是在美国占领日本时期形成的,也是美国转变对日占领政策的产物。根据《日美安保条约》,日本成为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世界的成员,追随美国遏制社义国家的政策。同时,《日美安保条约》没有明确规定美国对日本的防卫义务和条约的有限,具有强烈的驻军协定色彩。日本政府在加入联合国以后,创办了《我国外交的近况》,即所谓的《日本外交蓝皮书》,概括了《日美安保条约》的弊端。

——摘编自崔丕《<日美相互合作及安全保障条约>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日签订《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对日本的弊端。
2022-03-06更新 | 146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战前,法国在核物理研究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其成果主要用于非军事目的。1945年,法国成立了法国原子能委员会(CEA)。1954年,在印度支那半岛的军事失败刺激了法国的核武器研制计划,法国政府正式批准研制核武器。美国在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中的态度,使法国进一步认识到美国不可能为了法国的国家利益而做出牺牲,因此不能相信美国的核保护承诺。1960年2月,法国成功进行了首次核试验,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为了确保核试验成功,法国人使用了过量的钚,因此法国的首次核试验在核国家首次核试验中当量最大,法国在阿尔及利亚的核试验场至今仍存在严重核污染问题。1966-1975年,法国在太平洋核试验场进行了46次大气层核试验。

——摘编自王仲春《核国家的核武器与核战略研究》等


(1)分析法国研制核武器的背景。
(2)简述法国研制核武器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5514日,苏联、东德、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八国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华沙条约》。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是为对抗北约而成立的军事政治同盟,下设的组织机构主要有:最高决策机构政治协商委员会,最高军事机构国防部长委员会,外交部长委员会,军事指挥机构联合武装部队司令部。《华沙条约》规定华约的宗旨为:“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进攻,每一缔约国应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五十一条   行使单独或集体自卫的权利,个别地或通过同其他缔约国的协议,以一切它认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阿尔巴尼亚于1968年,民主德国于1990年相继退出华约。199171日,华沙条约组织正式解散。

——改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约组织成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华约组织。
2022-04-10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达州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建立的雅尔塔体系,对战后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于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力量相对平衡的基础之上,因此双方都认识到要尽力避免冲突。西方不能再采取明目张胆的武装干涉,这有利于欧亚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生。雅尔塔体系将原法西斯国家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从而埋葬了发动世界大战的重要根源。它所确立的联合国安理会的“大国一致原则”,使任何一个大国要想发动战争都受到约束。各国人民与政府的维护和平、控制战争的意识都上升到了空前的高度。在雅尔塔体系下,西欧在衰落中走向复兴,中国的政权更迭使亚太地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亚洲和非洲新独立的民族国家中产生了中立主义势力,这些成为冲击大国强权政治的民主力量。

——摘编自徐蓝《试论雅尔塔体系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尔塔体系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雅尔塔体系在维护战后国际和平中的作用。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联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形成的巨大战争能力及其在国际关系中的巨大影响力,在战争即将结束时举行的三大盟国首脑参加的“雅尔塔会议”上获得了很多权益,其中很多涉及中国的利益,比如所谓维持蒙古现状,实际上最终导致了蒙古的独立,以及重新获得了对中国东北地区铁路和港口的控制权。……19458月苏联(又)通过同国民党政府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获得众多利益。

——摘编自梁云祥等《中俄关系的历史演变与未来趋势》

材料二1950214日,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等,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一员成了苏联的盟国,苏联不但承诺将逐渐放弃(之前)在中国所获得的一些权益,而且作为所谓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开始对中国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援助,派遣大批各行各业的专家赴中国进行指导,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的经济恢复和奠定新中国的工业基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政治安全领域,中苏两国具有相同的政治意识形态和共同安全利益,在当时东西方冷战的国际形势下,都将美国及其西方盟国视为主要敌人,并为此在50年代初期共同援助朝鲜在朝鲜半岛上同美国等西方国家进行了一场战争。

——摘编自梁云样等《中俄关系的历史演变与未来趋势》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内外形势分别指出《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区别。
2021-05-07更新 | 313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