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极格局的形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4 道试题
1 .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苏美领导人曾分别谈到“英国雄狮一吼而天下震撼一切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今,英国已经吓不倒任何国家。”导致英国从“震撼一切”到“吓不倒任何国家”的主要原因是(  )
A.战后经济遭到削弱B.战后国际地位下降
C.战后殖民地的丧失D.战后联合国成立
2 . “二战”后期及结束后,世界大国建立起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即雅尔塔体制,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比较,这一新体制实际是(  )
A.由战胜国分配胜利果实、规划世界秩序
B.形成了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并存的格局
C.从事实上划分了美苏在欧亚的势力范围
D.确定了以欧洲和北美为中心主宰世界的格局
3 .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具体表现在________(填序号)。
①美国政治经济和军事大国地位的确立②苏联综合实力的增强
③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④欧洲列强失去主宰世界的实力
2020-03-10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一历史新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单元练习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国和日本的新领导人决意修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领土和约……较弱的意大利不再是徒劳无益地企图向现状挑战的修正主义国家,第三帝国和日本帝国也给修正主义运动增添了力量。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应该结束的方式:欢呼、握手、跳舞、喝酒,充满了希望。时间是1945年4月25日,地点是位于易北河边的德国东部小镇托尔高,事件是美苏军队的首度会师,这两支军队从地球的两端进军纳粹德国,迎面相会。……二战中获胜一方的大同盟领导人是富兰克林·罗斯福、温斯顿·丘吉尔和约瑟夫·斯大林,他们在战时的两次高峰会议上已经握过手,为一个更好的世界祝过酒。……然而,为什么在托尔高会师的士兵在迎接对方时会表现出惶惶不安,仿佛他们在期待会见外星来客?……对所有上述问题的回答都是一样的:在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同盟中,其主要成员之间的关系已经破裂。

——摘编自[美]约翰·刘易斯·加迪斯《冷战》

材料三 雅尔塔体系要保卫的并不仅仅是二战后出现的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和对立的两大军事集团分庭抗礼的国际关系格局,即两极格局;相反,雅尔塔体系要保卫的是整个战后的世界和平、安全与发展。在这一点上,雅尔塔体系基本完成了任务。

——摘编自徐蓝《试论雅尔塔体系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1)就国际关系而言,指出材料一中德国、日本、意大利三国要“修正”的内容以及二战时,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参加的两次高峰会议对战后世界作出的重要安排。简析赢得二战胜利的同盟大国之间的关系走向破裂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雅尔塔体系基本完成了任务”的依据,并概括其能够“基本完成了任务”的原因。
2020-03-02更新 | 154次组卷 | 3卷引用: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单元检测卷:第七单元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久刚被盟国的胜利所照亮的大地、已经罩上了阴影。没有人知道,苏俄和它的共产主义国际组织打算在最近的将来干些什么,以及它们扩张和传教倾向的止境在哪里,如果还有止境的话。

——丘吉尔在富尔顿的演说

材料二   丘吉尔先生现在是站在战争挑拨者的立场上,而且丘吉尔先生在这里并不是孤独的,他不仅在英国有朋友,而且在美国也有朋友。……丘吉尔先生的方针是进行战争的方针,即号召同苏联开战。

——斯大林就丘吉尔演说答《真理报》记者问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出苏联与英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述产生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有位西方学者在其著作前言中写道:本书评述的时间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数月,结束于苏联的解体,美苏对抗是这个时代政治图景的主线。


(2)如何理解这位学者选择“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数月”作为此书的开始、“苏联的解体”作为此书的结束?
(3)列举美苏冷战的主要表现,并对从整体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2020-02-20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1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练习卷
6 . 下列关于“两极格局”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其雏形在二战结束初期开始出现,       ②两大集团的斗争方式主要是“冷战”
③客观上维持了世界的相对稳定       ④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其结束的标志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7 . 造成二战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的根本原因是
①双方国家战略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②苏联不满美国事实上独占日本
③美苏关于如何处置德国有意见分歧       ④美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8 . 1946年,美国驻苏外交官乔治·凯南在发给美国国务院的“八千字电报”中指出,“这个思维并不代表俄国人民的自然思维”;“只是体现了那些由政府宣传机器向大众坚持不懈灌输所展现的信条,这样的政党路线对那些权力机器的主宰者们——包括政党、秘密警察和政府——的思维和行为,却具有约束力,而我们所不得不要应付的也就是这样一部分人”。材料中的“思维”指的是
A.防止“和平演变”B.遏制资本主义C.遏制共产主义D.推行冷战政策
2020-02-13更新 | 247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材料一 在处理战败德国问题上,美、英、苏三国首脑确立了“消灭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保证德国从此永远不能破坏世界和平”的原则……德国人必须为他们曾经犯下的“可怕的罪行”赎罪;“在民主和和平的基础上永久地重建他们的生活。”通过“非军事化”“非卡特尔化”和“非纳粹化”彻底改造德国。西方大国加强对西占区的中小学育体制、教学内容和师资改造,促使德国人反思在“国家”“民族”的名义下被引入歧途,认识德意志的极端民族主义、普鲁士军国主义的好战精神对其他民族和对德意志民族自己所造成的巨大恶果。

材料二 1946年下半年以后,西方尤其是美国决策者目益认识到要对付苏联的威脉和促进欧洲的经济复兴,必须利用德国的潜力,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重建德国,让西德全面融入西方。从某种意义上说,按照西方的自由民主原则对德国的政治重建是保证德国“西方化”的根基与基础。

——摘编自陈晓緯主编《德国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后初期美、英、法处理战败德国的重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英、法对西德策略转变的主要原因。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10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势变化的最大特点是
A.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独占鳌头
B.苏联军事政治力量空前增强
C.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
D.国际格局演变成为两极格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