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极格局的形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5 道试题
19-20高三·全国·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集体安全主张是在预防世界大战的背景下产生的,而集体安全实现与否又与大国政治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德国和日本不是国联集体安全体系的成员,而且它们的态度是不同的。…英国和法国的联合力量本来足以击败意大利。然而……在反对意大利…的同时,它们不能漠视曰本咄咄逼人的进攻,也不能忽视莱茵河以东正在进行的侵略准备。最后……它们不能不考虑对苏联的政策。被英国和法国看作是它们的国家利益的东西,与集体安全要求它们采取的行动相矛盾。

——摘编自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

材料二 一战后德国在外交上积极寻求打破法国的东欧同盟集体安全体系。1934年1月德国同波兰签订《互不侵犯和谅解宣言》,开始动摇了法国的同盟体系。面对英国扶持德国抑制法国的欧洲均势政策,1933年秋法国外长向苏联提议蛑结法、苏互助条的的要求,苏联则提出了缔结有欧洲各国广泛参加的集体互助公约。但是由于波兰等国坚法不与苏联结盟,签订集体安全的东方公约失败。随后,苏联又和法国、捷克签订了互助协定。但《慕尼黑协定》出卖了捷克,并把与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相对的苏联排斥在外,苏联认识到形势险恶,对外政策急转直下。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法国、苏联集体安全努力的失败。

一一摘自廖华《两种国际集体安全体系的失败》

材料三 在二战尚未结束之际,罗斯福总就开始构想美国的战后世界蓝图。罗斯福主要继承和发展了威尔逊集体安全思想,试图在战后建立一种大国协调下的集体安全。他精心设计建立联合国作为护战后集体安全的机构。他认为,大国合作是保障联合国发挥权威效能的重要前提,集体安全的实现必须以大国的协调一致为保障。……罗斯福的战后世界蓝图实质上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门罗主义”。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1)仔细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联集体安全制度施行中的困境
(2)仔细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前欧洲集体安全体系未能建立起来的原因。
(3)二战后的集体安全体系与之前存在很大不同,据材料三概括其主要特点,结合所学,分析指出罗斯福为代表的大国领导人在“二战尚未结束之际”构建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多极化趋势下,欧洲国家努力摆脱美国的新“门罗主义”,指出欧洲国家执行共同安全政策的具体措施。
2020-11-19更新 | 81次组卷 | 3卷引用:【新东方】高中历史210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联合国的前身是“国际联盟”。该组织是在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情况类似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构想出来的。1941年6月12日《同盟国宣言》的签署是导致建立联合国一系列步骤中的第一步。1944年9月21日至10月7日的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上,联合国蓝图第一次被描绘出来。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就建立一个世界组织的目标、结构和功能达成了一致。

材料二   直到1945年2月,在苏联雅尔塔会议上,美、英才同意了苏联提出的否决权问题。从此否决权(也称“大国一致”原则)写入联合国宪章。按此规定,安理会就非程序问题投票表决时,只要5个常任理事国中有1国不同意,决议就不能通过。事实上,后来动用否决权最多的是苏联,共动用否决权130多次,其次是美国100余次。

——摘编自徐爱贤、华锦彬《否决权由来:苏联坚持在安理会设立否决权》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联合国成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联合国宪章中的“大国一致”原则。
2020-04-14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统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练习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伯恩哈特·冯·比洛(1900-1909年担任德意志帝国总理)曾宣称:“德国人让他们的一个邻国得到陆地;另一个邻国得到海洋,而给自己留下天空……这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不想把别人挤到阴影里去,但是我们也要在阳光下取得一席之地。”

材料二   时任联邦德国总理的阿登纳认为,只有法德两国走出冤冤相报的历史怪圈,建立和平友好的两国关系,法德乃至欧洲的发展才有前途;德国需要借助与法国和解来消除长久以来欧洲大家庭的“恐德情绪”,逐渐恢复国家主权,完成两德统一……1963年1月22日联邦德国与法国在爱丽舍宫签署了《法德友好合作条约》(即《爱丽舍条约》),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法德两国长期的敌对状态结束,在国家制度层面达成了和解与互信。有人甚至认为该条约“从根本上消除了西欧国家之间的战乱祸根”。法德和解与欧洲一体化的紧密结合,使得该条约直接推动了欧洲联合的进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德国外交政策实行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联邦德国外交政策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4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49年9月20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定都波恩。10月,阿登纳政府不惜付出承认萨尔区国际化地位的代价,加入旨在实施马歇尔计划的欧洲经济合作组织。

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倡导用煤钢联营的方式与德国建立伙伴关系,阿登纳政府立即接受这一史称“舒曼计划”的方案,并于次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这标志着德法关系开始解冻,也是西欧经济一体化的起步。

1952年5月,随着冷战的持续进行,联邦德国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美、英、法三国与联邦德国签订条约,结束占领制度,联邦德国在内外政策上重获主权。

1954年,欧美九个国家签订《巴黎协定》,批准联邦德国加入北约,次年,该条约正式生效,从此联邦德国恢复了完全主权。

——摘编自孟钟捷《德国简史》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联邦德国成立后的外交方针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联邦德国得以恢复完全主权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46 -1947年美国对华军火禁运是第三次国内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一个重要举措。二战期间,美国在中国投入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帮助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它希望一个和平稳定的中国能够作为美国的朋友在亚洲发挥稳定作用,而中国内战一旦爆发会摧毁美国这一战略目标。更重要的是,美国并不认为蒋介石政府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另一个因素是,美国不得不担心国共战争的升级会让“苏联政府采取公开或隐蔽的干涉行动”。   随着内战的扩大,同时到来的还有中共及其影响下的人民群众将斗争的矛头对准了美国和美援。美国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蒋介石所奉行的武力政策极大地威胁了美国利益。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开启了全面内战。为了压制蒋介石配合调停,7月29日马歇尔宣布停止向国民政府提供美援。在蒋介石未做出相应回应的前提下,8月18日杜鲁门总统认可了这一禁运令。同时,美国通知英国、加拿大和比利时等欧洲国家,要求它们采取同步的行动。在禁运令颁布后半年,国民党军队开始出现较为严重的军火匮乏状况。此时,正是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大量获得苏联武器和日本遗留兵工厂的时候,此消彼长之下,国共之间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47年海军部长福雷斯特尔指出,如果“收回对国民政府的支持,苏联在中国的影响就将随之增强”。在国际冷战加剧背景下,经历了十个月的禁运之后,美国最终解除对华军火禁运。

——摘编自胡美、任东来《1946-1947年美国对华军火禁运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国民政府实行军火禁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对国民政府解除军火禁运的影响。

6 . 材料一   在纽伦堡对德国战犯进行审判之际,对日本战犯进行军事审判的呼声越来越高。1946年5月3日,由美国负责组织,对日本首要战犯进行审判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又称东京审判)开庭.最后有7名甲级战犯被处死刑,有18名甲级战犯被判处无期或有期徒刑。但美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未将一些战犯送上审判席,使其逃过一劫,军国主义的阴影仍长期在日本上空漂浮。

——摘编自季卫东、程兆奇《东京审判是“文明的审判”》

材料二   2017年,日本安倍内阁通过一份国会答辩书,宣称不排除在学校教材中采用日本二战前的《教育敕语》。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新版“学习指导要领”,在中学体育课程中,新加入训练的重要科目——“拼刺刀”。

——摘编自《百度文库》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对日本首要战犯进行审判的历史背景。
(2)材料二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分析该问题出现的因素。
2020-07-12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2020届高三命题专家预测密卷文科综合(一)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1年9月4日,在美国旧金山召开了52个国家参加的对日媾和会议,中国没有收到邀请,印度、缅甸没有参加。9月8日举行了签字仪式,苏联、捷克斯洛伐克、波兰没有出席,仪式上签署了《日美安保条约》。《条约》规定日本因不具有有效的自卫能力而承认美军驻守日本;为维护远东的和平与安全,应日本政府要求镇压内乱骚动及日本受到外部武力攻击时美国可以为日本安全作出贡献,日本可以使用美军的武力。依据该会议构筑起的国际政治体制被称作旧金山体制。1952年8月,日本加入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55年9月,日本加入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摘编自王仲涛、汤重南《日本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旧金山体制构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旧金山体制的非法性及对日本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材料雅尔塔体系的形成不是偶然的,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发展的产物。它的形成标志着世界近代史上以欧洲为核心的格局被打破,随着美苏崛起,两极力量成为国际结构的中心,欧洲国家的力量受到限制,大西洋时代逐步被太平洋时代所取代。雅尔塔体系仍然带有大国政治、划分势力范围等旧的色彩,但雅尔塔体系中包含着美苏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同时它在处理战败国、策划战后国际和平秩序方面贯彻了民主与和平的原则,从而有助于一些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发展。

——摘编自谢金萍《美国与雅尔塔体系关系初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大西洋时代逐步被太平洋时代所取代”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尔塔体系的典型特征,概括雅尔塔体系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材料. 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决定于4月25日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家会议。3月5日,美国政府代表中、美、苏、英四国发出邀请书。其中提议以建议案为基础讨论制定《联合国宪章),并请被邀请国家提出修正意见。各被遨请国对这一事关和平与安全的大事都予以积极响应,高度重视。据统计,自《四国建议案》公布到5月5日午夜,有36个国家提出了1200件修正案。4月25日,由50个国家参加的旧金山制宪会议隆重召开。会议最重要的决定常常由五大国的首席代表拍板定案。会议的第二阶段是专门讨论和制定宪章。为便于制宪工作,会议把《四因建议案》分解成若干部分,分头交给各个委员会审查和修改。此时的建议案已扩大为原建议案、雅尔塔公式、中国建议吸收了各与会国许多提窆中的精神和内容的27件修正案。6月25日晚,大会一致通过了《联合国宪章》及国际法院规约。次日早晨,举行了隆重的签字仪式。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旧金山制宪会议召开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旧金山制宪会议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材料   二战即将结束之际,为把曾服务于战争的科学家留下,美国启动建立智库的兰德工程。1948年,兰德工程发展成兰德公司。与传统智库不同,兰德公司坚持自己只是一个非营利的民办研究机构,独立地开展工作。1947年,兰德公司就已经向政府提供了人造卫星的高质量报告。1960年,兰德公司开始研究核战争爆发后美国通信系统受到攻击之后如何应变,从而建立了互联网的前身——阿帕网。1972年,兰德公司指出反恐的最佳方式是改造滋生恐怖主义的环境,反对美国直接出兵。20世纪70年代,兰德公司逐渐开始涉足教育、城市管理等领域,如与荷兰政府合作防洪工程;创办研究学院,培养高级决策者,学员已遍布美国政界、商界;它还对中美建交、德国统一等重大事件进行了成功预测。今天,兰德公司从事的研究有《无人驾驶技术:决策指南》《中非关系的发展: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启示》《中国治理空气污染可选政策的成本》等。

——摘编自阿贝拉《白宫第一智囊:兰德公司与美国的崛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兰德公司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兰德公司的特点并说明其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