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东西方的先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3 道试题
1 . 复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中国某典籍,全句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按语义判断,复旦校训当出自以下哪部典籍?
A.《韩非子》
B.《论语》
C.《老子》
D.《墨经》
2018-11-12更新 | 215次组卷 | 4卷引用:2018年12月17日 《每日一题》人教必修3-道、儒、法、墨的思想主张及其评价
2 . 孔子曾说自己“累累如丧家之犬”,后世许多学者也把孔子喻为“丧家狗”。这可能是在说孔子和孔学
A.思想极端,不受人欢迎
B.游走官府,不关心民生
C.学说主张,不适应政治
D.荫被后世,却屡被否定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马克思说亚里士多德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提出许多著名论断,如“没有一个人是永生的——希腊人是人——所以没有一个希腊人是永生的”。这一论断所属的领域应该是
A.物理学
B.逻辑学
C.伦理学
D.生理学
4 . 《论语·先进》中说:“德行:颜回、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该记载从一个侧面体现的孔子教育思想是
A.温故知新
B.有教无类
C.学思结合
D.因材施教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体(政府)以一人为统治者,凡能照顾全邦人民利益的,通常就称为“王制”(君主政体)凡是政体以少数人,虽不止一人而又不是多数人,为统治者,则称“贵族(贤能)政体”。……以群众为统治者而能够照顾到全邦人民公益的,人们称它为“共和政体”。……僭主政体以一人为治,凡所设施也以他个人的利益为依托;寡头(少数)政体以富户的利益为依托;平民政体则以穷人的利益为依托。三者都不考虑城邦全体公民的利益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材料二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三法律是最优良的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1)根据材料一,说明亚里士多德对“政体”分类执行的标准。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治国主张。
(3)结合所学,指出他们在思想和教育方面的相似点,教育内容的不同点。
2018-10-15更新 | 188次组卷 | 4卷引用:考点19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备战2019年浙江新高考历史考点一遍过
6 . 孔子和柏拉图是古代东西方伟大的教育家,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材料二   理性的训练是柏拉图教学思想的主要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柏拉图始终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最终目标的。在《理想国》中,他多次使用了“反思”和“沉思”两词,认为关于理性的知识唯有凭借反思、沉思才能真正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感觉的作用只限于对现象的理解,并不能成为获得理念的工具。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心思凝聚,学思结合,从一个理念到达另一个理念,并最终归结为理念。教师要善于点悟、启发、诱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使他们在“苦思冥想”后“顿开茅塞”,喜获“理性之乐”。

材料三   孔子主要讲授《诗》《书》《礼》《乐》,进而使学生们的举止符合礼教;阿卡德米学园的课程却是算术、几何、天文学等。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柏拉图和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三,归纳孔子和柏拉图教育内容侧重点有何不同。
(3)孔子和柏拉图是如何实现其教育思想的?有什么意义?
2018-09-12更新 | 66次组卷 | 2卷引用:2019年3月1日 《每日一题》人教选修——东西方的先哲——柏拉图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春秋末期) 范袭耕作于五湖,教当时落伍于中原的当地越人制陶、养鱼等技术,使该地制陶、养鱼技术富甲天下: 提出“经济循环”、“积著之理”、“待乏原则”、“完物上种”、“薄利多销”、“资金流转”、重视地利“平来齐物价格”理论;其贸易范围之广,南及楚、越,北达辽东,西逾晋陕。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说他“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

——摘编自侯同江韩立样《商圣范蠡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范蠡务农经商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指出范蠡发展经济的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评析。
2018-05-09更新 | 316次组卷 | 4卷引用:第28讲选修模块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练)-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8 . 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与人的感受和行为相关,而人的感受和行为存在着过度、不及和中道。过度和不及会使人犯错误,招致责备。中道是经实践理性规定而形成的正确因而会受到称赞。而正确和受称赞是德性所特有的或者说是德性的标志。由此可以得出
A.守中道就是不犯错误
B.守中道必须具有德性
C.中道是德性的本质特征
D.过度和不及是犯错的根源
2018-04-02更新 | 133次组卷 | 5卷引用:《2018-2019学年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人教版 必修三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B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儒家学者之重视教育是有目共睹的,私塾、书院乃至老师弟子的直接传授形式,是儒者实行教育的主要手段。而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本来就是一个大教育家,自孔子始教育就不再是少数贵族阶级的特权,而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阶层。


(1)根据图一,分析孔子周游列国对孔子及其弟子一行的作用。
(2)根据图二和材料二,分析孔子教育思想中值得我们继承的地方。
(3)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被称为“圣人”且受到后人敬仰的原因。
2018-03-20更新 | 55次组卷 | 4卷引用:2019年2月28日 《每日一题》人教选修——东西方的先哲——孔子
10 .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这里“许多相通的地方”应包括
A.重视道德和教育的作用
B.宣扬理性主义
C.代表新兴工商业者利益
D.强调个人自由
2017-12-01更新 | 318次组卷 | 26卷引用:2018年高考 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系列 专题17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