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东西方的先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3 道试题
1 .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主张君子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据此可知孔子主张
A.仁爱B.性善论C.仁政D.克己复礼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春秋时期,朝聘、会盟、征伐、城筑等,本来多与宗教活动有联系,但孔子整理的《春秋》却从中游离开,只是从人事的角度去记载这些事情,不只是注意所谓的善恶,也认真记载了得失成败,据此可知,孔子
A.否认鬼神存在B.推动私学的发展
C.意图恢复周礼D.强调治史以致用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3 . 孔子整理编订的古代文化典籍史称“六经”,它倾注了孔子的政治理想,使中国典籍文化传统绵绵不绝。下列典籍中不是由孔子编订的是
A.《春秋》B.《易经》C.《论语》D.《诗经》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

材料二   “克己复(合)礼(规范)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材料三   正义就是占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国家的正义在于三种人(护国者、卫国者和生产者)各做各的事情。

——柏拉图

材料四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五   法律一方面依靠说服,一方面依靠强制。如果所有人都遵守法律,国家就会昌盛。

——柏拉图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2)材料二、三中孔子和柏拉图都描绘了一种社会,各有其特点,其共性是什么?
(3)材料四、五中孔子和柏拉图在国家治理上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4)孔子和柏拉图的政治思想有什么共同命运?为什么?
2022-04-21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三十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政德”一词首见《国语》,主要用以论说君主的德性德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作为儒家创始人,对为政者的德性有着深入的思考。孔子认为“仁”是为政的根本和出发点,他强调为政者要具有仁民、爱民的大德。围绕着如何仁民,他提出“政有使民富且寿”“养民也惠,使民也义”“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等主张。他主张为政的首要条件是本身具有高尚的道德和人格,能将内在的圣德推而广之,以教化民众,对外则担当社会重任,治国安民。同时,他认为为政者要先从修身齐家、努力追求理想的人格和境界做起,然后从个人到他人、从家庭到社会和国家,从而达到“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他还认为为政者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才能更好地实施政令,只有为政者以德修身,勤勉尽责,才能治理好国家。而对于如何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孔子认为,要通过外察和自省相结合不断提升自己。

材料二 柏拉图在《理想国》等著作中阐述了许多关于统治者政德的内容。他对治国者的政治信念、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他认为,统治者的统治就是在理智和统治技艺的指引下,始终大公无私地、公正地对待他们的臣民,并“运用他们的技艺作为一种比成文法更加强大的力量去谋取幸福”。他以具有智慧和知识作为君主的首要条件,独创性地提出了由“哲学王”担任统治者的观点,其“理想国”中的完美君主——“哲学王”能将智慧与权力统一起来、知识与理性有机结合起来。柏拉图提出真正的哲学家要有“正义”“节制”等品质。他认为正义是一个人的理想所在,是人们的一个目标,是人性中理性指导意志、情感、节制欲望的一种理想状态,统治者如果能按照最高理性管理好国家,便是推行社会的“正义”;他也认为节制像勇敢一样是一种具体的善,是一种美德,“节制型的执政官是极为谨慎、公正、循规蹈矩的,能在私人事务方面发挥良好的作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邢同卫、朱艳红《孔子与柏拉图的政德思想探析》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和柏拉图政德思想的异同。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孔子和柏拉图政德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孔子与柏拉图政德思想的现实启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范畴篇》中将“存在”分为本体、性质、数量、系……等十个范畴。除本体以外的其他九个范畴属于本体的,不能离开本体独立存在,所以叫做“属性”。亚里士多德的上述学术观点属于
A.哲学领域B.生物学领域C.物理学领域D.伦理学领域
2022-04-10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等三县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从古至今,教育始终是传承文化和时代精神的最重要途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材料二   最好先讨论普遍的善,看看争论到底在哪里。尽管这种讨论使人有点为难,因为理念的学说是我们尊敬的人提出来的。不过作为一个哲学家,较好的选择应该是维护真理而牺牲个人的友情,二者都是我们所珍爱的,但人的责任却要我们更尊重真理。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在教学中孔子比较注重哪些教学方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给教育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二,概括亚里士多德对恩师的态度。他在教育方面有什么成就?
2022-04-09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等三县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适用于安吉、长兴(除金高外))试题
8 . 梁启超在《世界伟人》中写道:“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已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候百世而不惑也。”这里,梁启超认为孔子
①缺乏教育家的主义②首开私人讲学之先河
③是伟大的教育家   ④教育思想超越时代限制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③④
2022-04-09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等三县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人道主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下列孔子言行体现孔子仁的主张是
①“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②“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③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④“苛政猛于虎也!”
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论语》中记载,孔子去卫国,冉有驾车。到卫国后,孔子说:“人真多啊!”冉有说:“人口已经是如此众多了,又该再做什么呢?”孔子曰:“富之。”冉有曰:“既富矣,又何加焉?”孔子曰:“教之。”这反映出孔子
A.主张弘扬教育的万能论B.认为教育基于经济发展
C.宣扬士庶等级贵贱有序D.鼓励发展封建土地制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