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亚洲觉醒”的先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外国从前只有三权分立,我们现在为什么要五权分立呢?其余两权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这两个权是中国固有的东西。中国从前实行君权、考试权和监察权的分立,有了几千年,外国实行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分立,有了一百多年。我们现在要集合中外的精华,防止一切的流弊,便要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连成一个很好的完壁,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政府替人民做事有五个权分成五个门径去做工。人民管理政府的动静有四个权分成四方面来管理政府。政府有了这样的能力,有了这些做工的门径,才可以发出无限的威力,才是万能政府。人民有了这样大的权力,有了这样多的节制,便不怕政府到了万能没有力量来管理。这样的政府,才是世界上最完全、最良善的政府。国家有了这样的纯良政府,才可以成为民有、民治、民享的国家。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


(1)根据材料,概括孙中山提出“五权分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孙中山的“五权分立”思想。
2019-03-01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五中2019届高三下学期开学高考文综(二)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早期部分经历如下:

主要活动
1878年到檀香山生活,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也开始接触西方社会、政治学说
1883-1884年回国,先后就读于广州、香港的西医学校,密切注视当时正在进行的中法战争
1892-1893年在澳门、广州行医
1894年6月,上书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尽其流”的改革主张,但被拒绝。自此,孙中山放弃了“医人”的职业,改从事“医国”的革命活动。11月,在檀香山组织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1895年2月成立香港“兴中会”,10月组织第一次广州起义失败
1900年10月发动了惠州起义,由于政府破坏了孙中山接济起义军的计划,起义失败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正式宣告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孙中山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上阐述了民族、民权、民生思想

材料二关于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我们就是从新负担革命的责任,就是计划彻底的革命,终要把军阀来推倒,把受压迫的人民完全来解放,这是关于对内的责任。至对外的责任,要反抗帝国侵略主义……将全世界受压迫的人都来解放。”

——孙中山

材料三说到和平统一,是我在数年前发起的主张。不过那些军阀都不赞成,所以总是不能实行这种主张。这次我到北方去,能够做成和平统一,也未可知。不过要以后真是和平统一,还是要军阀绝种。要军阀绝种,便要打破串通军阀来作恶的帝国主义,要打破帝国主义,必须废除中外不平等条约。

——孙中山《中国内乱之原因》(1924年11月)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思想变化的历程,并分析孙中山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

(2)从民族主义的内涵看,与以往孙中山的思想相比,材料二有何明显进步之处?根据材料三,说明出现这种进步的原因。

(3)材料二、三中孙中山的主张在当时形势下有何积极作用?

3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在与西方国家的交往冲突中被动产生,又在吸收西方民族主义精要与本土思想精华的基础上逐渐丰富完善的。特别是在义和国运动失败之后,排外主义的传统民族思想影响式微,而以民族国家观念和主权意识为基调的近代民族主义则逐渐流行,成为反抗西方入侵的新的思想资源。

——摘自张鸿石《论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

材料二 (1906年)“惟是兄弟曾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缘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


(1912年)“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1919年)“现在说五族共和,实在这五族的名词很不切当。我们国内何止五族呢?我的意见,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为一个中华民族,并要把中华民族造成很文明的民族,然后民族主义乃为完了”……“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以诚,合为一炉而治之,……融合我们中国所有各族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

——摘自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摘自《毛泽东祭黄帝陵祭文》1937年4月5日清明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族观的发展历程并概括其核心思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4) |
名校
4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甘地和孙中山都对本国历史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甘地认为,非暴力抵抗是印度争取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的唯一正确方法;同时,他认为非暴力抵抗并不意味着对外国统治和罪恶的屈服。他写道:“我深信假如只有在怯懦和暴力两者之间加以选择时,我将永远选择暴力……我宁愿要印度采用暴力来保护自己的荣誉,不愿向英国卑躬屈膝,含垢忍辱地听人家侮辱,失去自己的荣誉。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要高明的多。”“因此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材料二 吾人当此民族、民权革命成功之时,若不思患预防,等资本家出现,其压制手段恐怕比专制君主还要甚些,那时杀人流血去争,岂不重罹其祸么!……如有一工厂,佣工数百人。人可生二百元之利,而工资所得不过五元,养家糊口,犹恐不足,以此不平,遂激为罢工之事,……国家一切大实业,如铁道、电气、水道等事务皆归国有,不使一私人独享其利。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的演说《为国利民福而努力奋斗》


材料三 实业之范围甚广,农工商矿,繁然待举,而不能偏废者,指不胜屈。然负之而可举者,其作始为资本,助之而必行者,其归结为交通。……苟无铁道,转运无术,而工商皆废,复何实业之可图?故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国家之贫富,可以铁道之多寡定之,地方之苦乐,可以铁道之远近计之。

——1912年6月22日孙中山与《民立报》记者的谈话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甘地选择非暴力主义的理由是什么?实际原因又是什么?
(2)据材料二、三,概括这一时期孙中山的主要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对孙中山的上述认识和活动进行评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