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亚洲觉醒”的先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邱菽园(1874-1941年),出生在一个富商家庭,他的父亲邱笃信,是新加坡乃至东南亚的“米业大王”。邱菽园幼时随母先往澳门后转往新加坡,在父亲身边接受国学名师精心教导。1895年,邱菽园赴京参加会试,结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志士,接受维新变法进步思想。1898年5月,邱菽园创办《天南新报》,是新加坡早期中文报纸,极力宣传维新思想。1905年4月《天南新报》停刊。此后,邱菽园还担任过新加坡《南铎日报》《觉华周报》《星洲日报》等报纸副刊编辑,普及灯谜知识;他还热心于教育、社会事业,担任过学校董事、新加坡漳州十属会馆(今漳州总会)坐办等社会职务。

——摘编自茅海建《张之洞策反邱菽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邱菽园早期活动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邱菽园的政治、文化活动予以简要评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在意识到满清政权就要寿终正寝时,每个集团和阶层都试图通过加入和控制革命政府来捍卫自己的利益从这个角度来看,革命与其说是各阶层的合作,倒不如说是各集团利益的博弈。改良派和革命党人在革命后的第二天就共同选择了并非革命党人的原新军协统黎元洪出任军政府的最高领导,确定由黎元洪来领导新湖北军政府,恐怕是武昌起义过程中作出的最关紧要的抉择。一直到1913年他一直控制着湖北。更重要的是他创立了由军界上流人物与绅士及官僚结合起来的统治方式,这种方式直接延续到军阀时代。继黎元洪之后,全国各省响应武昌起义所建立的军政府,除广东由革命党人胡汉民任都督外,多由旧官员、咨议局人士担任。就这样,在一派“咸与维新”的恭贺声中,新政权消弭于旧势力的汪洋大海之中。

——摘编自胡尧兵《黎元洪与辛亥革命的两张面孔》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武昌起义后由黎元洪领导湖北军政府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黎元洪领导湖北军政府带来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袁世凯在就任民国元首之后,马上出手遏制蒙藏分离主义运动,在劝告库伦哲布尊丹巴活佛放弃独立的信中,袁世凯反驳哲布尊丹巴对“大清”与“中国”的刻意区分,指出至库伦独立,前清并未允行,中华民国亦断无允准之理。库伦本为民国领土……甚盼熟筹利害,棱我民国受于前清之领土及统治权完全无缺。”

《劝谕蒙藏令》宣布现在政体改建共和,五大民族,均与内地平等。务使蒙藏人民,一切公权、私权,均与内地平等,以昭大同而享幸福。”不久,袁世凯又发布命令说现在五族共和,凡蒙、藏、回各地方,同为我中华民国领土,则蒙、藏、回各民族,即同为我中华民国国民,自不能如帝制时代再有藩属名称;此后蒙、藏、回疆等处,自应统筹规划,以谋内政之统一,而冀民族之大同。”

—摘编自章永乐《“大妥协”: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主权连续性》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袁世凯政府针对蒙藏分离主义运动的态度。

(2)根据材料简要评析袁世凯政府针对蒙藏分离主义运动采取的主要对策。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徐桐(1819—1900年),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大臣,历任礼、吏、兵、工等部尚书,以及体仁阁大学士等职。徐桐主张澄清吏治,反对李鸿章等洋务大臣的贪渎和任用私人。徐桐还是清末有名的理学家,《清史稿》称其“崇宗儒学”,鲁迅曾说过徐桐是“清末儒者的结晶。”徐桐正直、清廉,忠于清廷,维护纲常,恪守传统。

徐桐“恶西学如仇”,曾言“西班有牙,葡萄有牙,牙而成国,史所未闻,籍所未载,荒诞不经,无过于此”,他“每见西人,以扇掩面。”清政府讨论修铁路,他领衔上书坚决反对。戊戌变法中,他声称“宁可亡国,不可变法”。戊戌政变后,徐桐深得西太后的信赖和礼遇,“大事皆决于桐”,义和团入京时,徐桐亲自出城迎接,说“中国当此自强矣”,他鼓动慈禧对外宣战,深信义和团神术,主张利用义和团群众对付洋人,义和团火烧教堂,他在家中设台请戏班一连唱了二十天戏。八国联军进京后他以身殉道。

—摘编自张李州、张立胜《徐桐:中国近代务虚的守旧官僚典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桐一生毁誉参半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徐桐的是非功过。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中外历史人物评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之革命发韧于甲午以后,盛于庚子,而成于辛亥,卒颠覆君政。夫革命非能突然发生也。自满洲入据中国以来,民族间不平之气,抑郁已久。海禁既开,列强之帝国主义如怒潮骤至,武力的掠夺与经济的压迫,使中国丧失独立,陷于半殖民地之地位。满州政府既无力以御外侮,而钳制家奴之政策,且行之益厉,适足以侧媚列强。吾党之士,追随本党总理孙先生之后,知非颠覆满清,无由改造中国。乃奋然而起,为国民前驱;激进不已,以至于辛亥,然后颠覆满洲之举,始告厥成。

材料二然而当时之实际,乃适不如所期,革命虽号成功,而革命政府所能实际表现者,仅仅为民族解放主义。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者,实为袁世凯。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使当时而有此政党,则必能抵制袁世凯之阴谋,以取得胜利,而必不致为其所乘。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

——以上材料均摘自孙中山《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革命非能突然发生”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革命“始告厥成”的主要依据。

(2)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从“革命第一次失败”中得到的教训,概括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期间进行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孙中山的精神。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关于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问题,有学者认为这是“时代的选择”和“阶级的选择”。辛亥革命后,立宪派和革命派相互融合,两派之间的壁垒已不复存在,资产阶级内部的分野已渐次转化为“地方性利益集团的畛域”,而江浙集团这一地方势力的崛起,成为袁世凯“收拾局面”的支持力量。袁氏不同于一般的封建官僚,他是从政治上向资产阶级转化的官僚代表,在直隶、北洋任上,积极推行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路线和政策,塑造了“锐意革新”的“一代强人”的社会形象,因此为中外所推崇,形成“非袁不可”的心理。孙中山与资产阶级的“隔膜和疏远”、民生主义思想的“超前发展”,使资产阶级普遍“难以忍受”,而导致被“遗弃”。当时资产阶级为了尽快统一全国,稳定社会秩序和免遭亡国,必须寻求与社会各阶级、各群体以至与西方列强之间的平衡,实力雄厚的袁世凯遂成了维持“平衡”的“保护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让位袁世凯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加以评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