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始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以上评价主要是针对秦始皇(     
A.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B.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
C.统一了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D.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2022-12-09更新 | 330次组卷 | 48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高新第七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班固在《汉书》称“(秦)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柳宗元在《封建论》中指出“秦制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由此看“千古一帝”秦始皇对中华民族的最大贡献在于
A.顺应历史潮流推行变法B.首创皇帝制度
C.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国家D.推广郡县制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这个时代是指
A.春秋战国B.秦朝C.汉朝D.唐朝
4 . 千百年来,关于秦始皇的评说褒贬不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始皇在匡饬异俗中,既在坚决用法律手段强制推行秦国原有的社会礼仪和规范,又在探索用儒家伦理纲常对社会进行教化,以期秦朝统治长治久安。但是,因为独特的历史环境和个人因素,其统治思想发生了严重倾斜,倒向“严而少恩”的法家一边,致使其用法过度,教化无力,“仁义不施”。同时,秦始皇没有充分考虑六国百姓对新的法律政令的认同与否问题而是雷厉风行地执行新法,急功近利。再加上秦始皇本人骄奢多欲,最终致使秦王朝暴虐而速亡,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令人遗憾的一章。

——党超《匡饬异俗:秦始皇重建社会文化新秩序的举措及其影响》

材料二   1975年,毛泽东曾对在他身边为他读书的芦荻说:秦始皇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的评论。秦始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作用要肯定,但他在统一六国以后,丧失了进取的方向,志得意满,耽于快乐,求神仙,修宫室,残酷的压迫人民,无聊得很。

——中国网《惊人妙语论帝王》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匡饬异俗”理念的变化,分析秦王朝“暴虐速亡”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晚年毛泽东评价秦始皇的基本原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作用。
2020-09-11更新 | 183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城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范文澜《中国通史》载“秦始皇焚民间藏书,坑孟派儒生,只许士人学秦朝的法律制度,以吏为师。皇宫中却藏有大量图书,朝廷上仍有博士官和儒生(如张苍、叔孙通、伏胜等)或传经或议论政事。”作者认为秦始皇
A.焚书坑儒只是针对儒家
B.采取多种措施维护统治
C.依旧借助儒家治理国家
D.积极推行法制,依法治国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
一次“我个人心目中的中国古代十大帝王”的社会调查活动显示,多数国人对古代帝王的业绩都非常感兴趣,从调查结果显示,秦皇汉武高居榜首。秦始皇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状态, 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汉武帝调军队大战匈奴,派人出使西域,开创了汉代大一统的政治格局。
请回答
(1) 应如何客观而全面的看待古代帝王的业绩与贡献?
(2)依据所学知识概述秦始皇的业绩与贡献。
2018-05-15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校级联考】陕西省西安地区八校2018届高三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在评论秦朝灭亡时,历史学家张岂之说:“秦始皇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民心和民力。”最能论证此观点的是秦始皇
A.建帝制,百世袭B.废分封,行郡县
C.焚书坑儒,修长城D.车同轨,书同文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德国的希特拉(注:希特勒)先生一烧书,中国和日本的论者们都比之于秦始皇。然而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了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思想的

——鲁迅《华德焚书异同论》

材料二: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三:(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即1683年)十二月初一日,施琅往福建省……会议台湾去留。众以留恐无益,弃虞有害,各议不一。(施)琅遂决意主留。疏曰:“台湾地方……臣奉征讨,亲历其地,备见野沃土膏……一切日用之需,无所不有……勿断断乎不可弃……”圣祖览(施)琅疏,下部议。议“台湾古为盛天府、万年州、天兴州。今改为台湾府,辖三县”。……遂收入版图,设置学官教化,永为海外文物富饶之邦矣

——江日升《台湾外纪》卷十

请回答:

(1)材料一鲁迅先生对秦始皇“焚书”政策有何评价?你如何看待“焚书”政策?

(2)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怎样“华夷”观?这观念在当时有何积极影响?

(3)材料三中康熙帝对“台湾弃留”问题作出什么决策?这决策有何影响?

(4)我们应该用哪些标准来评价中国古代的著名帝王?

2018-02-08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南郑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汉武帝连年用兵,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加以商贾豪张兼并无厌,致使农民纷纷破产流亡。元封四年(前107),关东流民多达200万口。天汉二年(前99)以后,南阳、楚、齐、燕、赵之间,不断爆发农民起义。汉武帝派“直指绣衣使者”分区镇压,但农民起义此伏彼起,难以平息。严峻的社会形势使汉武帝感到不改变现行政策,就会重蹈亡秦的覆辙。征和四年(前89),武帝下诏(轮台诏书)追悔往事,公开承认过去兴师不当,表示以后要停止用兵,务在禁苛暴,止擅斌,力本农,只求不乏武备而已。随后,武帝封丞相田千秋为富民侯,意在“思富养民”,任赵过为搜粟都蔚,命他推行代田法,改革农具,以示鼓励农业生产。“轮台罪己诏”及其附带政策的出笼,使农民暴动的局势暂时得到缓解,使一度动摇的西汉统治重又稳定下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轮台罪己诏,出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为解决现实问题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司马昭是西晋王朝的开创者之一,是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公元260年,魏帝曹髦率宫人三百余人讨伐司马昭,司马昭马上派兵镇压,其手下将领成济将曹髦刺死,后来司马昭以“大逆不道”罪诛杀成济一族。后人多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带有贬义色彩的评语来评价他。公元264年司马昭平定蜀国,采取措施进行治理。他下令“特赦益州士民,复除租赋之半五年”,缓解百姓的困境,如果迁到中原地区的,官府供给二年的粮食。为了防范蜀汉政府的残余势力在益州东山再起,司马昭把蜀汉政权中非益州籍的文武官吏,全部召回到中原地区,赐以官职,有的还赐以爵位。为了争取益州地主集团的归附,司马昭对蜀主刘禅采取了安抚笼络政策,使其在政治和经济上得到了较好的待遇。司马昭死后,280年西晋完成统一。

——摘编自朱子彦《论司马昭》等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后人多以贬义色彩的评语评价司马昭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司马昭治理蜀地的措施及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