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始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变法取得了很大成果,“富国强民”的法家政策在秦得到实现。秦国地理位置优越,攻守均得其便,战国时期,国都末被他国攻破的只有秦国。秦国内部纷争较少,从秦献公时起的150年中,献公、孝公、赵文王、昭王、秦王嬴政几代君主在位的年代比较长,内部相对稳定。武王、孝文王、庄襄王在位时间短,但也没有因王位继承而引起内部分裂。总之,秦统一中国是顺应历史发根要求,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优势造成的。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日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隋唐与魏晋南北朝时民族交融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没有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样频繁的民族迁徙,有各族之间的争战、割据以及产生的各族之间的同化、融合的复杂性和曲折性;而是在统一政权下内地汉族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政令、措施,逐渐同化、融合周边各族,或周边各族与邻近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自然融合;汉化仍然是隋唐时民族融合的主流。

——摘编自周伟洲《试论隋唐时期西北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能够实现统一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3)用隋唐的史实说明材料三中统治阶级是如何加强与周边各族交融的?
2021-03-26更新 | 129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合肥八中、巢湖一中、巢湖二中等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秦始皇历来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帝王。①汉代贾谊评价:“秦王……废王道,立私法,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②李贽评价:“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③唐太宗则说:“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唯秦皇、汉武。……始皇暴虐,至子而亡。”


请回答: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任选一种观点对秦始皇进行评价。
3 . 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一大批著名政治家,其中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以卓越的领袖才能和超人的胆略智慧,创造出不同的业绩,分别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尤其在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方面都采取了有力的措施。下面的不同评价是对这三位政治家巩固统一措施特色的浓缩概括。
A.民族政策,开明灵活。
B.反抗侵略,维护主权。
C.创立新制,缔造统一。
请在下面表格中的人物后面写出与他们相符的代号,并列举相关史实。
古代政治家评价序号选择该序号的理由

秦始皇
(1)


唐太宗
(2)

清康熙帝
(3)

2021-01-29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普通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学思之窗:

沁园春·雪

文/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毛泽东的诗词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有哪些?
(2)试评价其中一位历史人物。
2020-12-17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第三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思想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是不断交流融合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韩非为法家之殿,而实集前人之大成。其思想中“法”、“术”、“势”之三主要观念,皆为历史环境之产物,孕育长养,至非而达其最后成熟之形态。……孕育长养此诸观念之历史环境,一言以蔽之,即封建天下崩溃过程中之种种社会政治事实而已。

——引自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中国文化得天独厚,其民族性格最为平正中和,最为可久可大,此则称之为中华文化之同化力。此一种同化力,第一是先同化了此一地区内之各民族而成为一民族。第二是文化向外,把四裔异民族尽化为同一文化,如韩国、越南与日本。第三是异民族入侵而同化为中华民族,如汉后之五胡,如宋后之辽、金、蒙古、满洲。第四是异文化传入而同化为中国文化之一部分,如印度之佛教。宗教以外有艺术,如塔庙建筑,如绘画,如石刻,如雕丰,如音乐舞路,其间皆有外来成分。……··故中华民族能不断吸收异民族,而中华文化亦能不断吸收异文化。

——引自钱穆《中国文化十二讲>

材料三 “追本溯源,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英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这两位先生,才犯下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引自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为什么说韩非思想“集前人之大成”?结合所学,从西周政治角度扼要叙述“封建天下崩溃”的过程。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从唐太宗的外交理念与实践出发,分析“中华民族能不断吸收异民族,而中华文化亦能不断吸收异文化”的原因。
(3)阅读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关于秦始皇,有人说他是“千古一帝”,也有人说他是“暴君”。请结合史实分析法家代表及主张对秦始皇成为“千古一帝”所起的作用。②近代中国各种思想层出不穷,这些思想在互相批判与取代的同时,也互相融合、互相渗透。请结合所学,从“德先生”和“赛先生”的观点出发,评价陈独秀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
6 . 在中国古代,有许多帝王通过一系列的文治武功,成为雄才大略、开拓进取的历史人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锺鏬,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记第六》

材料二   贞观三年,太宗谓吏部尚书杜如晦曰:“比见吏部择人,唯取其言词刀笔;不悉其景行。数年之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如何可获善人?”如晦对曰:“两汉取人,皆行著乡闾,州郡贡之,然后入用,故当时号为多士。今每年选集,向数千人,厚貌饰词,不可知悉,选司但配其阶品而已。铨简之理,实所未精,所以不能得才。”太宗乃将依汉时法令,本州辟召,会功臣等将行世封事,遂止。

——《贞观政要·择官第七》

材料三   上还京……诏曰:“鄂罗斯入我边塞,侵扰鄂伦春、索伦、赫哲、飞牙喀等处人众,盘踞雅克萨四十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了哪些努力?
(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太宗选官的标准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了实现优选官员,唐太宗做了哪些努力?
(3)材料三出自民国初年一位史家的记录,请问文中的“上”是哪位皇帝?对于“鄂罗斯”的侵扰,“上”是如何应对的?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中央集权王朝,此后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发展。加强对地方,特别是少数民族区域的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蜀志》所说,秦灭六国,“徙其豪侠于蜀,资我丰土”,以致“家有盐铜之利,户专山川之材,居给人足,以富相尚”。秦政权奉行法治,以实行严刑峻法而见称于史。少数民族伤了人,按情节轻重论处,杀人犯了死罪,可以用货、钱赎免。《巴志》记载,“复夷人顷田不租,十妻不算”。其意为一户可免交一顷田的租税,虽有十个妻子也不纳口算。

——摘编自《从〈华阳国志〉看秦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材料二   岭北行省和辽阳行省主要防范诸蒙古部落的叛乱,派驻许多蒙古骑兵团在河南江北行省、云南行省、四川行省来进行军事控制,而东南是天下财赋重地,行省设置为了搜刮财富进统治者囊中。秦汉唐宋以来,中国政区都以“山川形便”为惯例划分,常以大江、大河作为政区的边界,元朝则以犬牙交错的形式划分行省疆域。元朝以五事“户口增、田野辟、词讼简、盗贼息、赋税平”作为对地方官的考核标准。

——摘编自《元朝行省制度及其渊源略论》

材料三   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唐太宗的民族团结政策使少数民族首领对唐朝忠心耿耿,愿意“世为唐臣”。清朝康熙帝同样重视处理民族事务,1702年开始修建热河行宫,坐落在承德市,后亲自提名为避暑山庄,避暑山庄成为处理民族事务加强北部边防的政治中心。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结合秦灭六国建立统一集权国家的史实,简要说明秦的军事行动对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作用。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为了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
(2)阅读材料二,指出元朝行省制区别于以往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行省制度对加强地方管理的作用。
(3)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唐太宗、康熙帝为加强藏族地区民族团结采取的措施。
2020-11-20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北G2(嘉兴一中、湖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8 . 秦始皇、唐太宗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帝王,也是有作为的政治家。阅读下列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史记》

材料二   “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自古功德兼隆,又汉以来未之有也。”

——《新唐书·太宗本纪》


(1)材料一“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具体指的是什么?其建立中央集权统治的制度是什么制度?具体在中央和地方实行了哪些政治制度?
(2)与秦始皇相比,唐太宗在统治政策上有哪些不同的表现?为巩固中央集权,在中央官制的设立和选官制度上又采取了哪些措施?你如何理解“自古功德兼隆,又汉以来未之有也”的评价。
2020-10-17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白泽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做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铟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围五里有余,石椁为游馆,人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河,黄金为凫雁,珍宝之藏,机械之变,棺椁之丽,宫馆之盛,不可胜原。

——班固《汉书·楚元王传》

材料二   


材料三   对秦始皇的评价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始皇)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汉书·主父偃传》

观点二(始皇)怀贪鄙之心……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汉)贾谊《过秦论》


请回答:
(1)从史料学来看,材料一具有文献价值还是实物价值?如何证实该文献记载的可信度?
(2)据材料二写出你对秦俑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的认识。材料二有文献价值还是实物价值?
(3)上述材料反映了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的功过是非,请结合材料三,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2020-10-15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都城设计及秦始皇陵都充分展现了古人的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书载:“秦都咸阳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每到十月,天象恰恰与这一都城乃至整个天朝的布局完全吻合,这时的银河与渭水相应,离宫星座与阿房宫同往,阁道牵牛与通达阿房的驰道交相辉映,形成一个天地人间一体化的神奇世界。

——摘自陈江风《天文与人文:独异的华夏天文文化观念》

材料二   秦始皇陵整个陵园像一幅都邑图。那高大的陵墓封土及封土下的地下宫殿,象征着秦始皇生前的咸阳宫;陵墓周围的内外两重城垣,象征着都邑的宫城及外郭城。秦始皇生前住的咸阳城是驻有许多军队保卫的,而陵园内则设有石铠甲坑.兵马俑坑。兵马俑坑内有陶俑.陶马约八千件,像个庞大的地下军团,来保卫其在冥间世界的安全和维护一统的江山。总之,地下王国是地上王国的再现。

——摘编自袁仲一《秦兵马俑坑》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秦设计都城的依据及其反映的主要理念。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地下王国是地上王国的再现”所体现的设计思想及秦始皇陵的历史地位。
(3)根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有学者认为“秦始皇陵是首都的象征,秦兵马俑是军队的象征”,试分析秦的军事行动对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作用。②有学者认为“秦兵马俑是属于具有纪念碑性质的建筑物”,试从艺术和历史两个角度论述秦兵马俑的“纪念碑性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