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唐太宗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帝王。根据他们的历史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三位封建帝王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分别作出了什么贡献?   
(2) 材料一:《贞观政要》卷八:“始皇暴虐,至子而亡”。
材料二:孔夫子有些好处,但也不是很好的。我们应该讲句公道话,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孔夫子是讲空话的。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了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     一一《毛泽东选集》
材料一中,唐太宗否定秦始皇.材料二中,毛泽东为什么肯定秦始皇?
(3) 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来看,唐太宗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思想是什么?请列举其改善民生,有利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
(4)台湾作家高阳在《清朝的皇帝》一书末尾,对清朝的九位皇帝作了很有趣的打分评价

资质
本性
体格
教育
责任感
统驭
应变
私生活
机遇
得分
名次
顺治









83
8
康熙










1
雍正









107
3
乾隆









110
2
嘉庆









95
4
道光









85
7
咸丰









93
5
同治









68
9
光绪









87
6
孙中山
/
/
/
/

/

/
/
/
/

注:以上各项,上等为15分,中等为10分,下等为5分。(其中,私生活及机遇两项另有加减分——私生活上等加2分,下等减2分;机遇上等减15分,下等加5分。)
“本性”指仁厚,“机遇”指国运及个人得位之机会。
请根据注中各项得分的解说,算出康熙皇帝的得分。
康熙帝“本性”的打分是“上等”,而尊重各民族文化是其表现之一。请举三例,说明康熙帝对汉、蒙、藏民族文化的尊重。
(5)综上所述,你认为我们在评价封建帝王时应该坚持哪些基本的标准?
2016-11-21更新 | 9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2013学年浙江省台州市六校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新唐书》记载:“贞观十五年,妻以宗女文成公主,诏江夏正道宗持节护送,筑馆河源史之国。弄赞(松赞干布)率兵次柏海亲迎,见道宗,执婿礼恭其,见中国服饰之美,缩缩愧沮。归国.自以其先未有昏帝女者,乃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遂立客室以居。”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修建了布达拉宫的前身红山宫
②大昭寺墙壁所绘《文成公主进藏图》艺术再现了上述历史场景
③和亲使唐朝与吐蕃地方政权的关系变成“翁婿”关系
④“见中国服饰之美,缩缩愧沮”说明了其对汉族文化的认可
A.①②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加试题】在国家统一和发展过程中,历史上的伟大人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

材料二康熙皇帝曾说:“朕阅经史,塞外蒙古多与中国抗衡,自汉、唐、宋至明,俱被其害,而克宣威蒙古,并令归心如我朝者,未知有也。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譬之人身疮疡,方用针灸,肌肤无恙,而妄寻苦楚可乎?”治天下之道亦然,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理之自然也。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罔不亏损,是以朕意不以生事为贵。”

——《清朝民族政策解读》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处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中如何体现这一政策的。
(2)阅读材料二,请用一句话概括康熙帝的历史地位。后人对康熙帝的评价大致有两种:①康熙帝是一位“盛世圣君”。②康熙帝有才无识,因循误国。您更侧重哪一种认识?侧重分析①,请从处理蒙藏民族关系的角度予以阐述。侧重分析②,请从康熙执政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外交四个个角度予以说明(只作选择不作阐述,不得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唐太宗是大唐盛世的奠基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史学自觉”至少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对史学的功用有深刻的认识,并以这种认识运用于一定的社会实践。第二:对史学活动给予关注并作出努力。唐太宗的《修晋书诏》写道:“大矣哉,盖史籍之为用也。……彰善痒恶,激一代之清芬,褒吉惩凶,备百王之令典。”唐太宗谓魏征曰:“顷读周、齐史,末代亡国之主。为恶多相类也……人君赋敛不已,百姓既弊,其君亦亡。”他数次下诏修纂前朝历史,又命宰相监修国史,成为历代官修历史制度的先河。

《帝范》为何而作?首先,这是唐太宗给皇太子的政治遗嘱。他在序中明确写道‘汝以幼年,未辨君臣之礼节.不知稼穑之艰难。

学者瞿林东认为,①唐太宗是“史学自觉”的突出代表。②《帝范》是唐太宗结合自己的政治实践提炼出的重要认识。

——据瞿林东《一个政治家的史学自觉》《一代明君的君主论》等整理

(1)布达拉宫的前身是什么?简述其建筑特色。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两幅图片之间的历史联系。

(2)材料二中的两种认识,您更侧重分析哪一种?侧重解读①,请结合材料和所学予以阐释说明。侧重解读②,请从“君臣之礼节”、“稼穑之艰难”两个角度予以论述。

2018-02-06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加试题】古语云:温故知新。重温历史,汲取智慧和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恩格斯曾经指出:“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将战国时代北边诸国的长城整合为“万里长城”。蜿蜒如带的长城横亘在今天的北中国地区,长城以南,“其人耕稼以食”;大漠之间,“畜牧畋渔以食”。西汉之时,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史谓“凿空”。从公元前127年到公元前100年,历20余年,沿河西走廊,曾多次大修长城。有意味的是,唐朝是少数没有大规模修筑过长城的王朝之一,有大臣曾建议唐太宗修复长城,太宗曰:“安用劳民”,一笑置之。

——据《说中国》《历史》选修教材等整理

材料二   关于长城,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是,长城的线路,几乎与400毫米等降水线相重合。②长城的兴与修,取决于实际的社会政治状况。

——摘自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等

(1)阅读材料一,按照“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思路,分析并概括秦汉修筑长城行动的预期目的及实际产生的结果。
(2)阅读材料二并联系材料一,您更侧重解读哪一种认识?侧重解读①,请结合所学予以阐释说明。侧重解读②,请结合所学,以唐朝为例,从内政外交两个层面分析指出唐太宗对修复长城建议“一笑置之”的理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