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康熙帝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康熙帝认为“民为邦本,必使家给人足,安生乐业,方可称太平之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果相机徐图,则贼(指台湾郑氏政权)何时可尽灭乎!夫师行既劳,民力亦重困。若能一举而贼速灭,地方速平,则大兵自无野处之苦,而民困亦可苏(同“苏”)矣。

——《康熙起居注》

材料二 近据甘肃巡抚刘斗等合词奏称,莫洛有益地方,兵民数千哀求代题留任。又据西安等处乡约百姓赵琏等称,莫洛、白清额实心实政,老稚感悦,保奏留任等语。朕思简用督抚,原欲其绥辑地方,爱养百姓。今莫洛等……俱著复原官仍留任,以后著意殚心供职,以副朕宽宥任用之意。

——《圣祖仁皇帝(康熙)御制文集》

材料三 强调君主对民的责任与义务是民本思想中最有意义的。康熙皇帝就经常告诫自己:“一事不谨,即贻四海之忧;一时不谨,即贻千百世之患。”他谨慎地履行政务,目的在于使万民无忧、皇权稳定。然而,这种政治责任是建立在君主的道德自觉上的。

——张文英《康熙时期对“舆情”的使用及其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康熙帝解决台湾问题的策略及其目的。
(2)据材料二,归纳康熙帝留任莫洛等官员的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康熙帝的执政理念并作简要评价。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所设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有的真正才能。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正因为我们的政治生活是自由而公开的,我们彼此间的日常生活也是这样的。

——节选《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国葬典礼上的演说》

材料二   封建的专制帝王是最反动腐朽的势力,众多的昏君荒淫腐朽,专断无能,制造了一幕幕的悲剧。但专制王权在历史上也发挥出重要作用。战国时期人们对黄河的治理;汉武帝征发几万民工开凿了漕渠、六辅渠、白渠;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唐太宗派将军李靖等率十余万大军分道出击突厥,灭亡突厥,在北部边境设立都护府……康熙帝派出大批清军进驻黑龙江,围攻侵略我国领土并占领雅克萨的沙俄匪军,取得了雅克萨大捷,迫使俄国签订了对双方较为公正的《尼布楚条约》。

——《古代王权和专制主义研究》

材料三   人民应该是权力的主人,但他们必须聘用比他们更能干的仆人。萨托利曾言:我们只有在选举的时候才能发现自己担当统治的“民”……这种由选举产生的人民的代表主政,无疑大大提高了政府的智慧水平……孟德斯鸠更明确、完整的提出三权分立原则,立法、行政、司法权如果不分别由不同的机关和人来掌握并在相互之间彼此制衡,公民自由就完了。l787年美国的开国元勋们运用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学说,在历史上第一次以宪法典的方式出色地构建了一个分权制衡的政体,为其他国家树立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典范。

——叶海涛《共和主义:从古典到现代的嬗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制的基本要义。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专制王权发挥的积极作用。
(3)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三所述民主政治有何不同?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2020-12-26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五县市区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古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

年代科技发明(件)中国世界其他国家
百分比百分比
公元l—400年452862%1738%
公元40l—1000年453271%1329%
公元100l—1500年673857%2943%
公元150l—1840年472194%45396%

材料二:传教士们用汉语或满语讲解主要天文仪器、数学仪器的用法,讲解几何学、静力学、天文学、化学、解剖学,即拉丁文、西洋乐理乐器、西洋绘画等。康熙皇帝认真听讲,反复练习,亲手绘图。其热爱科学的强烈感情与勤奋学习的热忱,令传教士惊叹不已。

康熙帝集满汉文化于一身,却始终是中国文化的肩荷者。他走进了世界的无涯学海,涉猎新鲜的自然科学却用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古圣人垂世立教之心。

康熙帝在平定三藩叛乱后,鼓励云南开采铜矿:“听民开采”。为吸取明末矿徒造反他又下令各地矿场“永兴封闭”。平定台湾后,他下令实行开海政策,遇有海寇转而禁海。他曾为天主教正名,为传教士表功,促使现教堂倍增教徒众多,教徒不乏皇亲国戚、八旗将领。康熙帝下令逮捕不法传教士,禁止天主教在华传播。

——《清史十五讲》清华出版社出版


(1)据材料一说明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变化的趋势。并据所学知识解释这一变化的经济根源。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康熙帝学习欧洲科学文化的动机。并分析康熙帝统治政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及其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少年时代,勤奋好学,熟读诗书。22岁考中乡试副榜贡生,但这远未能走上仕途。难能可贵的是,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他以44岁高龄在基层任职,并没有丝毫心灰意冷,也没有打算做一个太平官,而是要做到“天理良心”。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他怜贫苦、抑豪强、治盗贼、赈灾荒、清杂派、平冤狱、肃吏治,为官一任,流惠一方,被百姓称为“青天”;他箪食瓢饮,淡泊自甘,数十年如一日,位愈尊而操守愈厉,志节弥坚。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赞誉,以“天下廉吏第一”蜚声朝野。清康熙十七年,于成龙被擢升为江防道员,操练水师,亦卓有成效。在直隶巡抚任内,告诫州县,不许搜刮百姓,馈送长官,如有违反绝不宽宥。赴任两江总督时,于成龙不像其他官员一样大张旗鼓,以示威严,而是与幼子共骑骡车一辆,悄悄入衙。平日里,轻车简从,查访民间,革除积弊,通宵达旦地工作,由于于成龙常常食用青菜而不知肉味,竞还得了个“于青菜”之称呼。1684年于成龙在江宁任上离世,当时整个南京城万人空巷,大家都举着香,跪在地上,嚎啕大哭。这就是正义与纯粹的力量,人性的光芒,永远不被遮拦,善良的意义,永远会被人民所诠释。

——《清初吏治清明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于成龙成为清朝第一廉吏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于成龙“天下廉吏第一”这一现象。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朱元璋是为百姓所熟知的最著名的“草根皇帝”之一。朱元璋幼名重八。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人。出身贫寒,大饥荒时一家天元乎死尽。为生活所迫,先为僧,后参加红巾军郭子兴部下反元,在郭子兴手下屡立功勋,深得信任。郭子兴之子郭天叙死后,朱元璋接管全军。接着,朱元璋向将江南进军,1356年攻占集庆(南京),并改名为应天。此后,朱元璋以应天为根据地,相继攻取常州、江阴、常熟、徽州(今安徽歙县)、扬州等地;并接受徽州老儒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在应天屯田,兴修水利,恢复农业生产势力不断壮大。随着势力的增强,朱元璋先后消灭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割据势力,并暗杀韩林儿儿统一南方。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明朝。同年,派大将徐达、常遇春北伐,将元朝末代皇帝顺帝赶出关外,正式统一南北。朱无璋即位后大力加强君主专制,废除宰相职位,集大权与一身;大兴文字狱,压制社会思想,制造恐怖气氛:大封“胡、蓝党狱”,大杀功巨,造成社会的恐怖万分;建立锦衣卫等特务机构,严密监视社会舆论;大封诸子为王,驻守地方,意在维护统治。朱元璋可谓功过参半的君主,他的一生充满了神奇色彩,1398年,朱元璋病逝。

——摘编自人民网《中国古代十位草根出身的皇帝》

(1)依据材料,概括朱元璋的“发迹”历程。

(2)依据材料,分析“朱元璋可谓功过参半的君主”的原因。

2017-04-15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湖北省六校联合体高三4月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
材料三   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聚集),可资中国之润。……数年以来,沿边江、浙、闽、粤,多设水陆官兵,布置钱粮,动费倍增,皆为残孽未靖之故。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诚一时之劳,万世之逸也。     ——[清]施琅《靖海纪事》
材料四   自古帝王政治,得一土则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复割弃。……况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东南之藩篱。此地若弃,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虑。……若归天朝,使海外诸国,既慑天威,益慕圣德。                                             ——《明清史料丁编》
材料五 兹地方初定,蠲(免除)三年徭税差役。……分兵驻守,……至数年后,闽粤之人倍至,
荒林田畴复垦。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各宜乐业,人民安生。
——[清]施琅《靖海纪事》
请回答:
(3)据材料三、四,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
(4)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简要概述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
2016-11-18更新 | 25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湖北宜昌三峡高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军占领云南,至此,除福建厦门、金门等地还在忠于明朝的郑成功手中外,清朝已经拥有明朝的全部疆域了。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军进攻台湾,郑成功之孙郑克填投降。次年,清朝在台湾设府、县、总兵等官,隶属于福建省。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帝亲征,大破噶尔丹军,收复了蒙古高原,内外蒙古完全统一于清朝。顺治十年(1653年),册封达赖为“达赖喇嘛”。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五世班禅被封为“班禅额尔德尼”。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体制得到了清朝的正式承认,清朝在西藏的统治也得到确立。雍正六年(1782年),清朝在西藏设置了驻藏办事大臣衙门,统率驻藏官兵,督导地方行政。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攻灭大小和卓木,天山南路也告平定,清朝统一中国的大业至此完成。康熙二十八年(1698年),清朝与俄国订立了《尼布楚条约》,确定了中俄东段的边界是外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雍正五年(1727年),清朝与俄国签订《布连斯奇界约》和《恰克图条约》,规定了东起额尔古纳河及其支流开拉哩河西至沙必乃达巴汉(原苏联西萨彦岭西北)的边界走向。
——摘编自葛剑雄《统一与分裂》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朝完成统一中国大业的途径。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统一的历史影响。
8 . 材料一:唐(太宗)平东突厥后,设置羁縻府州,将突厥降众安置内地,让他们保持原有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仍以其酋长担任都督等职,统治原有的部众。突厥首领在长安被任为五品以上将军、中郎将的官员有一百多人,“殆与朝士相半”。定居长安的突厥人将近一万家之多。吐谷浑平定以后,仍以慕容氏为可汗。后来又把弘化公主嫁给诺曷钵可汗。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六卷》
材料二:兄弟现在想到一处调和的方法,即拿汉族来做个中心,使之同化于我,并且为其他民族加入我们组织建国的机会。仿美利坚民族的规模,将汉族尽管扩为中华民族,组成一个完全的单一民族国家……故将来无论何种民族参加于我中国,务使尽化于我汉族。本党所持的民族主义,乃积极的民族主义。诸君不要忘记。
——1921年3月6日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本部特设驻粤办事处的演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处理少数民族与中央政府关系的方式。唐太宗的民族政策起到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2)有人认为材料二中孙中山的言论反映了一种“大汉族主义”思想,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2016-11-18更新 | 7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湖北省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上学期期中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