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康熙帝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朱元璋是为百姓所熟知的最著名的“草根皇帝”之一。朱元璋幼名重八。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人。出身贫寒,大饥荒时一家天元乎死尽。为生活所迫,先为僧,后参加红巾军郭子兴部下反元,在郭子兴手下屡立功勋,深得信任。郭子兴之子郭天叙死后,朱元璋接管全军。接着,朱元璋向将江南进军,1356年攻占集庆(南京),并改名为应天。此后,朱元璋以应天为根据地,相继攻取常州、江阴、常熟、徽州(今安徽歙县)、扬州等地;并接受徽州老儒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在应天屯田,兴修水利,恢复农业生产势力不断壮大。随着势力的增强,朱元璋先后消灭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割据势力,并暗杀韩林儿儿统一南方。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明朝。同年,派大将徐达、常遇春北伐,将元朝末代皇帝顺帝赶出关外,正式统一南北。朱无璋即位后大力加强君主专制,废除宰相职位,集大权与一身;大兴文字狱,压制社会思想,制造恐怖气氛:大封“胡、蓝党狱”,大杀功巨,造成社会的恐怖万分;建立锦衣卫等特务机构,严密监视社会舆论;大封诸子为王,驻守地方,意在维护统治。朱元璋可谓功过参半的君主,他的一生充满了神奇色彩,1398年,朱元璋病逝。

——摘编自人民网《中国古代十位草根出身的皇帝》

(1)依据材料,概括朱元璋的“发迹”历程。

(2)依据材料,分析“朱元璋可谓功过参半的君主”的原因。

2017-04-15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湖北省六校联合体高三4月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军占领云南,至此,除福建厦门、金门等地还在忠于明朝的郑成功手中外,清朝已经拥有明朝的全部疆域了。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军进攻台湾,郑成功之孙郑克填投降。次年,清朝在台湾设府、县、总兵等官,隶属于福建省。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帝亲征,大破噶尔丹军,收复了蒙古高原,内外蒙古完全统一于清朝。顺治十年(1653年),册封达赖为“达赖喇嘛”。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五世班禅被封为“班禅额尔德尼”。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体制得到了清朝的正式承认,清朝在西藏的统治也得到确立。雍正六年(1782年),清朝在西藏设置了驻藏办事大臣衙门,统率驻藏官兵,督导地方行政。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攻灭大小和卓木,天山南路也告平定,清朝统一中国的大业至此完成。康熙二十八年(1698年),清朝与俄国订立了《尼布楚条约》,确定了中俄东段的边界是外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雍正五年(1727年),清朝与俄国签订《布连斯奇界约》和《恰克图条约》,规定了东起额尔古纳河及其支流开拉哩河西至沙必乃达巴汉(原苏联西萨彦岭西北)的边界走向。
——摘编自葛剑雄《统一与分裂》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朝完成统一中国大业的途径。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统一的历史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