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柏拉图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孔子虽“罕言利”,但他不排斥“利”,且表明在“义以为上”的前提下,可追求合理的利益与财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主张“以义制利”,认为财富分配不均匀是导致纷乱的根源,“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同时代的古希腊哲人柏拉图强调“所谓财富,如其所有者不是公正、有德性的,即不能称之为财富”,懂得“以德生利”才是长久之道。在财富分配的方法上,柏拉图提倡“公有制”的原则。在理想国中,国民谁也不能拥有私有财产,统治阶级——哲学家和武士“除了绝对的必需品之外”,不能够拥有“金和银以及凡希望幸福的人们常有的一切”。柏拉图同时强调精神财富的重要性,物质财富仅是一种下等财富。

——摘编自朱晨蕾《孔子与柏拉图财富论之比较分析》

(1)据材料概括孔子的财富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
(2)据材料比较孔子与柏拉图财富观的异同,说明他们的财富观对当今社会具有的现实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2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孔子和柏拉图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可分别称为“仁——礼社会”和“理想国”;关于理想社会的秩序及其个体品德,他们的观点惊人相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圣贤孔子和著名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 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
——(美)肯•沃尔夫《大历史视野》
材料二 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 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揭示两位先哲的观念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的共同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礼”和“仁”在构建“仁一礼社会”秩序中的不同作用,并列举柏拉图理想国中各等级的品德。
(2)按照材料二的思路,概括两位先哲观念相似的原因,并以具体社会背景加以说明。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我年轻时,总想一旦能独立工作,就要投身政界。后来政局突然变动,影响了我的计划。那时的政权为一般人所厌恶,革命发生了。领导这次革命的有五十一人,其中十一人在城区,十人在比雷埃夫斯港。这两个委员会管理两区的市场及行政。上面还有一个三十人的最高委员会,最高委员会里有些成员是我的亲戚故旧,他们邀我参加,以为一定会得到我的赞助。我当时年少天真,总以为新政权将以正义取代不正义,我极端注意他们先是怎么说的,后来又是怎么做的。这些绅士们的一举一动,一下子把他们所毁坏的政权反而变得像黄金时代了……当初我对于政治,雄心勃勃,但一再考虑,看到政局混乱,我徬徨四顾,不知所措。我反复思之,唯有大声疾呼,推崇真正的哲学,使哲学家获得政权,成为哲学家,或者政治家奇迹般地成为哲学家,否则人类灾祸总是无法避免的。

——柏拉图(约公元前426年—公元前347年)《第七封信》


(1)根据材料,分别指出柏拉图书信中所提到的“新政权”及被新政权“毁坏的政权”的政体。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被新政权“毁坏的政权”的局限性,并说明柏拉图理想中的治国者应具备的素质。
2021-02-09更新 | 240次组卷 | 5卷引用: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尖子生培优题典(课标全国专用)-考点13世界古代思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4 . 英国学者罗素在论述一位古希腊哲学家时说,他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乌托邦,“它是一长串的乌托邦中最早的一个”。这位古希腊哲学家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B.理念论C.逻辑三段论D.美德即知识
2019-01-30更新 | 225次组卷 | 32卷引用:2010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在他的社会政治学说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即“王道”的理性,所谓“王”,就是高高在上而君临一切的意思,“道”是儒家学说的仁义之道。孟子又是怎样描述他心目中的理想国图景呢?他认为:在王道统治国家的理想状态下,君主如圣人一般统治着国家,国家法制健全,政令畅通,赏罚分明,贤人辈出;赋税徭役适度,百姓丰衣足食,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对于君主和国家发自内心地表示拥护。

——摘编自光中的哲学《王道:孟子的“理想国”》

材料二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把公民分成治国者、武士和劳动者三个等级,分别代表智慧、勇敢以及欲望三种品性。治国者用自己的哲学智慧和道德力量统治国家;武士们辅助治国,用忠诚与勇敢保卫国家的安全;劳动者则为全国提供物质生活资料。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在这样的国家里,治国者明了正义之所在,按理性的指引去公正地治理国家。治国者和武士没有私产和家庭,因为私产和家庭是一切私心邪念的根源。劳动者也绝不允许拥有奢华的物品。

——摘编自柏拉图《理想国》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与柏拉图关于“理想国”认识的共通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理想国”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2019高三下·江苏·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6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柏拉图是一位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他出身雅典显贵,政治上鼓吹斯巴达式的城邦体制。他认为只有理念或观念才是万物之本原,理念世界是真,物质世界反成虚幻,这显然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唯心论。

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的人。柏拉图中年开始从事教育研究活动。他主张教育应该由国家来办理,由国家实行严格控制,教师应由国家聘请,教什么内容应由国家审查。他认为,所有公民,不分男女,不论是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奴隶除外),都应从小受到强制性的教育。他提出的教育内容非常广泛,主张受教育者应该德、智、体等方面和谐发展。

在西方文化史上,柏拉图的博学多才、文笔优美是很有代表性的,他的许多哲学著作都以对话体写成,妙趣横生,引人入胜,有深远的影响。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归纳柏拉图唯心论和政治主张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柏拉图认为一个正义的城邦应该处于什么状态。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柏拉图雅典办学的特点及其在西方思想文化史上的贡献
2019-05-06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4月2019届高三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江苏卷)-历史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没有绝对的美德,如仁慈、公正、美、平等,等等。人们用感官体验到一切美德和品质都是相对的,不完美的。绝对的美德独立于人类之外的存在,只能用思想去理解。这说明柏拉图
A.主张“理念论”
B.否定存在美德
C.反对直接民主
D.主张理性至上
2018-11-18更新 | 124次组卷 | 3卷引用:2019年3月1日 《每日一题》人教选修——东西方的先哲——柏拉图
8 . 孔子和柏拉图是古代东西方伟大的教育家,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材料二   理性的训练是柏拉图教学思想的主要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柏拉图始终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最终目标的。在《理想国》中,他多次使用了“反思”和“沉思”两词,认为关于理性的知识唯有凭借反思、沉思才能真正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感觉的作用只限于对现象的理解,并不能成为获得理念的工具。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心思凝聚,学思结合,从一个理念到达另一个理念,并最终归结为理念。教师要善于点悟、启发、诱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使他们在“苦思冥想”后“顿开茅塞”,喜获“理性之乐”。

材料三   孔子主要讲授《诗》《书》《礼》《乐》,进而使学生们的举止符合礼教;阿卡德米学园的课程却是算术、几何、天文学等。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柏拉图和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三,归纳孔子和柏拉图教育内容侧重点有何不同。
(3)孔子和柏拉图是如何实现其教育思想的?有什么意义?
2018-09-12更新 | 66次组卷 | 2卷引用:2019年3月1日 《每日一题》人教选修——东西方的先哲——柏拉图
9 . 大前提:柏拉图主张知识是人先天固有的。小前提: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结论:亚里士多德也认为知识是人先天固有的。该推论
A.大前提错误,小前提、结论正确
B.大前提、小前提、结论都正确
C.大前提、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D.大前提、小前提、结论都错误
10 . 材料一 孔子的理想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为了实现这样一个大同世界,关键就是要把仁爱思想灌输到广大群众中去,为此就需要培养一大批有志弘扬和推行仁政的志士和君子,这类志士和君子既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志向,又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德才,因此,孔子主张要自觉修行德行。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有关教育的理念和思想,重点论述了重视儿童道德教育、注重人的品德培养和以“善”为最高目的的教育理念。
材料二 孔子主张学习要通过闻和见,要直接接触外界事物,通过阅读书籍来达到博学。他说:“见而识之”,就是要多见,并且要把所接触的外界事物记忆起来。柏拉图认为“学习即回忆”,主张学习并不是从外部得到什么东西,只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他认为,人在出生前就已经获得了一切事物的知识,当灵魂依附于肉体后,知识被遗忘,通过接触感性事物,人们就可以重新回忆起被遗忘的知识。——以上材料均摘自《论孔子与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异同》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和柏拉图教育思想的相同点。据材料二说明孔子与柏拉图学习观的不同。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他们观点的认识。
2016-11-27更新 | 3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年高中历史二轮复习素能提升精练:综合测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