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孙中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三大进步潮流之一

材料一   18827月,英国人以重金收买当地的贝都因人部落酋长,并派人收买阿拉比军中的动摇分子。9月,一部分议员和上层文武官员竟打开开罗城门向英军投降。另外,被收买的阿拉比的主力部队指挥官在关键时刻破坏了抗英斗争。坚持了100多天的抗英斗争遂告失败。

——摘编自朱庭光主编《外国历史大事集》

材料二   孟尼利克二世号召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一致,保家卫国,全国人民热烈响应。

普通农牧民自愿向国家捐赠粮食和钱币。一些原来反对孟尼利克二世的封建主表示要以抗意战争为重,停止反对活动,为抗战胜利效力。青年踊跃参军,到1895年,一支由孟尼利克二世指挥的12万人的大军组建完成。阿杜瓦决战中,意大利军队被打得落花流水,几乎全军覆没。

——摘编自顾章义《崛起的非洲》

材料三   国家当给佃农以土地,资其耕种……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材料四   (甘地)“崇尚以纺车为代表的农村经济,他不仅将纺车看成一种物质武器,而且看成对抗西方文明的精神武器……只有用以手纺车为标志的农村工业代替集权化的城市大工业,才能避免竞争和剥削,消灭失业和贫富差别,过简朴宁静的生活,而实现非暴力的社会理想。”

——《尼赫鲁与甘地在未来社会设想方面的分歧》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埃及与埃塞俄比亚反帝斗争成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孙中山和甘地解决民生问题的不同。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恽铁樵(1878-1935年),江苏武进人。他前半生从事教育及编译工作。直到43岁以后才开始习医,行医仅14年即故去,但在这短短的10多年中,他举办三期中医函授学校,撰著医书20多种,其代表作有《群经见智录》《伤寒论研究》等。他对中西医两个体系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认为中西医之基础备不相同,理论亦不同,各有其所长,主张中医要发展,就必须吸收西医之长,并与之化合,以产生新的中医。但他又主张,要汇通两个体系,首先要发展中医,不应满足中医已有的成就。他十分讲求临证的实效,通过采用中西两者之长以求得治疗之实际效果。在这个过程中,他主张尽量利用近代科学之知识,才能达到目的。他反对废止中医和全盘西化。

——整理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恽铁樵医学主张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悼铁樵关于中医的基本观点。

2017-05-19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辜鸿铭(1857—1928),祖籍福建省惠安县,生于马来西亚一个华侨家庭。1867年被送往英国、德国学习科学、哲学、文学等,成为精通西方文化的青年学者。1881年,完成学业的辜鸿铭,埋头研究中华文化。从1885年,他在张之洞幕府中任职二十年,他一边帮助张之洞统筹洋务,一边精研国学,陆续将《论语》《中庸》《大学》译成英文,在海外刊载和印行。1917年,蔡元培执掌北大时,辜鸿铭被邀请教授英国文学。

精通西学的辜鸿铭,在潜心精研国学后,认为:儒家学说之仁义之道,可以拯救弱肉强食竞争中的冷酷;被国人摒弃的传统文化,恰是拯救世界的良方。故他不仅自己顶礼膜拜,更不遗余力推向世界,以为肩起强化中国、教化欧美的重任。他用几乎偏激的行为方式——留辫子、穿旧服来对抗整个社会弃绝中华传统的畸形走向。他梳着小辫走进课堂,学生们哄堂大笑,他却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

——摘编自宋炳辉编《辜鸿铭印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辜鸿铭“不遗余力宣传国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辜鸿铭宣扬国学的意义。

2017-06-02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考前得分训练(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和甘地是“亚洲觉醒”中的两位先驱,他们分别被誉为“中国的民主共和之父”和“印度自由的灯塔与向导”。

材料二人类的公正不是建立在暴力的基础上,真正的公正是建立在自我牺牲、道义和无私奉献的基础上的。……我相信非暴力这种武器属于最强者。我相信,一个最坚强的战士才敢于手无寸铁,赤裸着胸膛面对敌人而死。这就是不合作的非暴力的关键所在。我们要坚持非暴力的不合作主义

——甘地《论不合作》

材料三李鸿章对孙中山的上书态度极为冷淡。那时,中日战争正在进行,李鸿章在芦台督师,得到他的上书,只是随便地说了一句:“打仗完了以后再见吧!”孙中山“听了这句话,知道没有办法,闷闷不乐的回到上海,……所有的希望完全成为泡影。所以到了这时候,孙先生的志向益发坚决,在檀香山就积极筹备兴中会,找人入会,一定要反抗满洲政府”。……在入会的秘密誓词中,明确地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目标。

——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

(1)请运用所学知识概要说明材料一中的两位先驱获得盛誉的主要理由。

(2)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分析孙中山和甘地斗争道路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两者走不同道路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简答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郑成功在父亲降清后,继续从事抗清活动。北伐败归后,郑军取粮的范围日益缩小,又与清廷和议不成,他深感局势严重,开始考虑向台湾作战略转移。顺治十八年,顺治帝驾崩,清廷“国丧”停兵不举,郑成功乘机进兵台湾。苦战之后,荷兰人乞和。他说:“该岛一向是属于中国的。现在中国人需要这块土地,来自远方的荷兰客人自应把它归还原主,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摘编自白至得《白寿彝史学二十讲》

材料二晚清以前郑成功所代表的精神,大体亦是传统的“遗民忠义”。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刘师培便观察到,“稍为能说几句排满革命的,都晓得说郑成功是个英雄”。革命者柳亚子言唯有英雄能“排异种以殖新地”。而郑氏能使“欧权鼻祖之兰(荷兰)逡巡让步”,也能使“满族余奴之汉种发奋争先”。

——摘编自陈忠纯《近代国人对郑成功形象的塑造与精神的传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成功进兵台湾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重塑的郑成功形象及其目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