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孙中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孙中山和甘地都对本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下列关于他们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都领导了两国人民获得了民族独立
B.都积极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方式
C.都主张积极发动群众进行民主革命
D.都成为了民族资产阶级政党的领袖
2 . 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三大进步潮流之一

材料一   18827月,英国人以重金收买当地的贝都因人部落酋长,并派人收买阿拉比军中的动摇分子。9月,一部分议员和上层文武官员竟打开开罗城门向英军投降。另外,被收买的阿拉比的主力部队指挥官在关键时刻破坏了抗英斗争。坚持了100多天的抗英斗争遂告失败。

——摘编自朱庭光主编《外国历史大事集》

材料二   孟尼利克二世号召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一致,保家卫国,全国人民热烈响应。

普通农牧民自愿向国家捐赠粮食和钱币。一些原来反对孟尼利克二世的封建主表示要以抗意战争为重,停止反对活动,为抗战胜利效力。青年踊跃参军,到1895年,一支由孟尼利克二世指挥的12万人的大军组建完成。阿杜瓦决战中,意大利军队被打得落花流水,几乎全军覆没。

——摘编自顾章义《崛起的非洲》

材料三   国家当给佃农以土地,资其耕种……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材料四   (甘地)“崇尚以纺车为代表的农村经济,他不仅将纺车看成一种物质武器,而且看成对抗西方文明的精神武器……只有用以手纺车为标志的农村工业代替集权化的城市大工业,才能避免竞争和剥削,消灭失业和贫富差别,过简朴宁静的生活,而实现非暴力的社会理想。”

——《尼赫鲁与甘地在未来社会设想方面的分歧》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埃及与埃塞俄比亚反帝斗争成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孙中山和甘地解决民生问题的不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辛亥革命时,孙中山曾谈到“革命军骤起,有不可向迩之势,列强仓猝,无以为计,故只得守其向来局外中立之惯例,不事干涉。然若我方形势顿挫,则此事正未可深恃”。此忧虑和担心说明的现实问题是
A.革命尚未有足够实力和绝对胜利的把握B.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速度过慢
C.列强中立政策影响革命者的革命热情D.中国缺乏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
2020-07-10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03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发表《驳保皇报书》一文,说“夫今日,专制之时代也。先必破坏此专制,乃得行君主或民主之立宪也。既有力以破坏之,则君主民主随我所择。如过渡'焉,与其滞乎中流,何不一棹而登彼岸,为一劳永逸之计也?”表明孙中山主张
A.在君主制和民主制中择其一
B.以君主制作为民主制的过渡
C.将民主制和君主制有机结合
D.反对君主立宪倡导民主共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以下对这段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
B.救国是当时多个新兴力量的共识
C.折射出全体国人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
D.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关节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