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孙中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民政府本革命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以建设中华民国。

二、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

……

四、其三为民族。故对于国内之弱小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决自治;对于国外之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并同时修改各国条约,恢复我国际平等,国家独立。

五、建设之程序分为三期;一日军政时期;二曰训政时期;三日宪政时期。

……

二十四、宪法颁布之后,中央统治权则归于国民大会行使之,即国民大会对于中央政府官员有选举权,有罢免权;对于中央法律有创制权,有复决权。

——摘自孙中山《国民政府建国大纲》(民国十三年四月十二日)


(1)根据材料,概括孙中山《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内容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国民政府建国大纲》的历史意义。
2021-06-04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1届高三5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孙中山最终安葬于南京紫金山,而不是广东或别的地方,这一选择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对于孙中山来说,辛亥革命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既是毕生事业的巅峰,也是一生最大的遗憾和未竟期望的寄托。建成后的中山陵高度超过南京历代所有陵墓,比紫金山南麓的明孝陵还高90多米。中山陵的空间布局呈钟形,体现警钟长鸣、唤醒国人的政治寓意。墓后第一层为水泥步道,第二层植有广玉兰等,为游人休憩之所。与古代帝王陵寝锁闭于高墙密林之中不同,国民党人将中山陵设计成一个开放的纪念空间,也将负载整个国家的记忆和认同。中山陵的衬饰文字充分利用了民族文化心理,尤其孙中山手书的“天下为公”等遗训文字,无不提示着墓主的身份地位和期望,昭示着后来者的责任和义务之所在,即建造一个渊源有自而又适应世界大势的现代国家。

——摘编自李恭忠《中山陵——一个现代政治符号的诞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山陵选址于南京紫金山的深意。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山陵体现的历史价值。
2021-06-02更新 | 172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2021届高三四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从鸦片战争起的近一个世纪,我国有识之士包括孙中山都在寻求中国的出路。孙中山开始就想学习西方,所谓西方即资本主义。后来,孙中山觉得资本主义西方不行……”(《邓小平文选》)。此后,孙中山所做的努力是
A.提出“平均地权”的思想B.团结新的革命力量
C.转向社会主义革命D.亲自领导北伐战争
4 . 孙中山曾沉痛地指出:“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虽号称护法之省,亦莫肯俯首于法律及民意之下。” 基于此,孙中山主张
A.打倒列强除军阀 B.发动护法运动
C.俄国式革命道路 D.成立西典军校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1919年7月,孙中山宣布:“如果中国人民希望自由的话……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自由的斗争中的唯一的伙伴和兄弟就是苏俄工农红军。”这表明孙中山
A.积极探索新的救国救民之路B.认同了俄国十月革命道路模式
C.找到了社会问题的解决途径D.提出了以“联俄”为中心的政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正如他将俄国的成功归于良好的党组织和严格的纪律一样,孙中山(晚年)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纪律腐败、组织松散及思想灌输不力。为此孙中山着力
A.改组国民党B.创立黄埔军校C.接受共产党D.发动国民革命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居危思变

材料一   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若事事必留守成法,恐日即于微弱而终无以自强。

——李鸿章《议复张家骧争止铁路片》(1880年)

材料二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以皇上之明,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1898年)

材料三   推彼(注:康有为代表的保皇党)之语,必当先经立宪君主,而后可成立宪民主,乃合进化之次序也。……今彼以君主立宪为过渡之时代,以民主立宪为最终之结果,是要行二次之破坏,而始得至于民主之域也。以其行二次,何如行一次之为便耶?……如过渡焉,以其滞乎中流,何不一棹而登彼岸,为一劳永逸之计也。

——孙中山《驳保皇报书》(1904年)


问题
(1)材料一李鸿章所言的“变局”“奇业”指什么?请列举其创办的“奇业”成果两例。
(2)结合材料二、三,指出康有为和孙中山政治主张的不同之处。
(3)结合材料和所学,你如何看待三位近代人物对于变革的不同议论?
2021-02-17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嘉定区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孙中山流亡日本时曾言:“以‘宋案’、借款之故,促起二次革命,不幸精神涣散,相继则走……谈及将来事业,意见分歧,或缄口不谈革命,或期革命以十年,种种灰心,互相诟谇,二十年来之革命精神与革命团体,几于一蹶不振。”据此,孙中山认为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
A.帝国主义列强暗中破坏B.群众基础极其薄弱
C.国民党内部缺乏凝聚力D.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9 . “两种海权观”

材料一 “海权论”是与“陆权论”并行出现的一种地缘战略学说。该理论强调控制海洋的战略意义,并以发展海军为决胜之本。美国海军军官马汉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890年出版)一书中认为,制海权尤其是控制狭窄的战略航道,对世界大国的崛起至关重要,为此须建立和依靠强大的海军。

——摘编自关希:《排他性的“海权论”可以休矣》

材料二 凡一国之盛衰,在乎海权之得失,能主管海上权者,必能主管海上之贸易,能主管海上之贸易者,必能主管世界之富源;处此弱肉强食之秋,立国之要素为军备,军备之要在海权。19世纪以来,海权之争渐趋注于太平洋,……我国海疆袤延七省,苟无海军控制则海权尽失,须重戎备而固海防。盖无舰船,海防无从谈起,有舰船而无训练有素之才,无以用之,有舰械人才而无良港,则海军无驻足之所,一切皆备而无民生之政府,则必导甲午之覆则。海事既备,当以中国人工用船荒之时建船舶、兴商务,勾连世界,亦可得鱼盐之利,可围海造田、潮汐发电。

——孙中山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马汉海权思想出现的历史原因。
(2)概括材料二孙中山海权思想的内容。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上述两种海权观?
2020-12-20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虹口区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19年5月6日,当孙中山得到“五四运动”爆发的消息后,立即指示部力子发动上海学生起来响应。同时,他又立即致电北京政府徐世昌,劝诫他“责以不能为卖国庇护,且不能妨碍学生与各界之爱国运动。”不仅如此,孙中山还积极指示本党人士踊跃参加,要求他们“有分之力当尽分之力。”这反映孙中山
A.是五四运动的领导者B.意识到了民众力量的伟大
C.积极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D.明确了反帝的决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