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孙中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下表是中国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都曾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陈独秀

孔子

董仲舒

毛泽东

魏源

朱熹

黄宗羲

邓小平

李鸿章

老子

梁启超

胡适

韩非子

孟子

严复

王阳明

墨子

顾炎武

孙中山

康有为

请从表中选取3~5个相关联的历史人物,围绕其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具体方向,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列出所选人物,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史实准确)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门罗主义”总基调是被动和防御性的——它要求欧洲人不得在西半球扩展影响力或对其任何部分重新殖民,但并不涉及美国将会在西半球如何行事的问题。表面上,通过取代欧洲殖民列强的干涉主义政策,“门罗主义”似乎构成了一种开明的、反(欧洲)帝国主义的美国方案。但“门罗主义”并不是绝对的不干涉主义,以美洲“和平与安全”受到威胁为由禁止欧洲制度渗入西半球,本身即是试图对欧洲事务进行外交干预的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正如一位国会议员后来直白表述的那样:“门罗主义”暗含着美国作为西半球的政治代言人有权干涉美洲国家事务的意味——其未明言的假设是,“专制欧洲”的控制只能是邪恶的,而“民主美国”的控制却意味着关切与保护。

——摘编自付文广《从门罗主义到威尔逊主义:美国对外干预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材料二   大亚洲主义也称大亚细亚主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日本社会广为流行的一种社会思潮,目的是倡导亚洲国家联合起来共同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孙中山与日本大亚洲主义者往来密切。孙中山认为如果欧美列强侵略和瓜分亚洲的势头持续下去,不仅中国,而且亚洲各国都将不可避免地“沦为欧美列强、白种人的奴隶的命运”;中日两国“非团结起来不可”,这是“使中国越过殖民化的危机,是保卫亚洲的第一步”。

——摘编自李本义《论孙中山的大亚洲主义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门罗主义的含义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倡导大亚洲主义的原因并指出该思想的局限性。
3 . 近代中国风云跌宕,仁人志士进行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当初次之失败也(指兴中会成立后领导的广州起义),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惟庚子失败(指义和团运动期间,孙中山领导的惠州起义)之后,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

——孙中山《建国方略》

材料二: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记载:“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1861年,曾国藩在《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中说:“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1905年孙中山创建同盟会时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21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材料三: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后来这种理论和党内“左”倾错误进行了数次的斗争。

1930年4月2日,李立三同志在《怎样准备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的条件》的文章中强调:“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中心城市,产业区域,特别是铁路海员、工厂工人、群众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想‘以乡村来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都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绝对错误的观念。”6月,党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立三路线”。这次“左”倾错误在党内统治的时间虽然只有三个多月,但党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举国舆论”的变化,并分析“差若天渊”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中出现的中国近代各阶层对社会发展的理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党内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主张,并指出两种革命道路的历史地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23年11月,孙中山告诫国民党员:“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我国革命向为各国所不乐闻,故尝助反对我者以扑灭吾党,所望为同情只有俄国及受屈之国家及受屈之人民耳。”其意在
A.明确反帝目标B.转变革命性质C.壮大革命阵营D.服膺社会主义
2022-03-24更新 | 99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912年,孙中山介绍了欧美国家反垄断的情况并多次阚述了“节制私人资本’的思想观点。1924年,他建议要鼓励中小资本,但国家应该集中经营铁路、电力等行业的主张。由此可知,孙中山意在
A.推动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B.反对任何形式的行业垄断
C.改革中华民国的经济体制D.践行实业救国的探索之路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孙中山诞生于1866年,他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在长兄孙眉的资助下,孙中山先后在檀糞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按受西方的近代教育。透过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孙中山目睹了清政府的腐败,产生强烈改造中国的思想。他明确宣告:建立“兴中会”的唯一目的就是振兴中华,以申民志而扶国宗”;他在诠释“民生主义”时说“人民对于国家不只是共产,一切事权都是要共的。这才是真正的民生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孙中山解决民生观问题的方法就是“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他强调“平均地权”与“耕者有其田”互补,“节制私人资本”与“发达国家资本”互补。

——摘编自吴铎《孙中山民生观研究》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民生观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孙中山的民生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