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列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有人说:“(在资产阶级议会制国家)更换部长意义极小,因为实际的管理工作掌握在一支庞大的官僚队伍手中……这支队伍被资产阶级关系的气氛所笼罩……他们凝固了,变硬了,僵化了。”此人是
A.格劳秀斯B.华盛顿C.拿破仑D.列宁
2022-01-22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列宁提出“一国首先胜利论”,认为各国革命的发生会有先有后,并可能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获得胜利,改变了传统的几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发生并取得胜利的“同时发生论”。列宁的“一国首先胜利论”
A.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B.激发了俄国革命者的斗争信心
C.借鉴了其他国家的革命经验D.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指导思想
3 . 莱比锡是德国东部的一个城市,有多个历史人物与此地有密切关系。以下人物的历史活动与莱比锡直接相关的有
①列宁第一张《火星报》的出版②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的创立
③爱因斯坦《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的发表④拿破仑与第六次反法联盟的大会战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D.①③④
2021-04-01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测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人类文明是在渐进中不断发展的,其中有从灾难中吸取教训,也有对前人智慧的借鉴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19世纪,随着社会生产和物质文明的巨大发展,各国之间交往范围的日益扩大,以及人类社会互相依存程度的不断加深,一些国际机构便根据行业需要而建立起来,如国际电讯联盟、万国邮政联盟等。到1914年这样的组织已有30多个。此外还有一些非官方的国际团体,如各国议会联盟、国际工会联合会以及有关宗教、科学、文学、体育的团体。一战的爆发和战争的长期化,使饱受战乱之苦的各国人民强烈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渴望和平。与此同时,几乎所有国家都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新的国际体系来防止巨大的灾难再度发生。于是建立具有政治约束力的国际常设机构的想法应运而生。1919125日,巴黎和会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建立国际联盟的建议。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下卷)》

材料二 列宁的思想虽然深深根植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但在创建共产主义的方式上至少有一处重要的不同。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后阶段,资本主义经济秩序最后将因阶级对立而引起自发的人民起义。相比之下,列宁并不想等待这一自发的革命时刻。因为它要基于一个先进的工业社会,以及一种在产业工人中同样发达的阶级意识,这两样在俄国都不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加深了欧洲工人运动的裂痕。

——(德)罗伯特•格瓦特《战败者:两次世界大战间欧洲的革命与暴力》

材料三 1985828日,邓小平在会见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主席、政府总理穆加贝时,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曾有过一次评价。他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这表明,邓小平曾对新经济政策有过反思和借鉴。

——摘编自高长武《试解邓小平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评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成立国际联盟的时代背景。
(2)阅读材料二,概括导致列宁“在创建共产主义的方式上至少有一处重要的不同”的客观原因。结合所学,概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宁提出的革命理论。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有关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这两者的认识,以下有两种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邓小平和列宁的经济改革在背景、突破口、内容等方面具有深刻的同一性,请阐述之。②邓小平经济思想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高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所以最终也导致不同的结果。试从邓小平对市场的认识和对外政策两方面简述其高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表现。
2021-04-01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测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列宁主义是列宁理论观点的科学体系,是列宁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下列思想主张按时序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由资产阶级革命向无产阶级革命过渡
②社会主义“一国胜利”理论
③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
④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③①②④D.④②①③
2021-02-06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丽水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革命的“同时胜利论”,列宁在一战爆发后提出了“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列宁的观点
①成为俄国十月革命的指导理论②削述了国际关系格局的新变化
③说明“同时胜利论”已不合时宜④揭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条件
A.①B.①③C.②④D.①③④
2020-11-28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7 . 材料一   据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报道,2000年12月31日,也即20世纪最后一天,在莫斯科红场上,数以千计的俄国人排着长队,前往列宁墓瞻仰列宁。而在此前不久所举行的一次关于俄罗斯“世纪风云人物”的调查中,列宁名列榜首,他被俄国人民推举为“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

材料二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去试,大胆去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材料三   “邓小平……最大的功绩就是提出了新的理论。这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是对中国现实条件的全新理解,是对历史经验的有效借鉴。”

——《人民日报》1997年


(1)材料一中列宁被俄国人民推举为“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1978年邓小平在为统一人们思想和理论探索方面做出了哪些贡献?为什么说邓小平1992年的南方谈话是改革开放的第二次宣言?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请用一句话评价邓小平。
2019-09-29更新 | 16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五校2019-2020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在列宁某部著作的第一章中,有四节标题,分别是:第一节“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第二节“特殊的武装队伍,监狱等等”、第三节“国家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第四节“国家‘自行消亡’和暴力革命”,据此判断,该著作是
A.《四月提纲》B.《国家与革命》C.《伟大的创举》D.《论粮食税》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孙中山和列宁根据国际关系变化,推进本国革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共和肇造,尚在幼稚时代。正如一有病之人,甫入立宪主义之医院,无力自卫,有赖于他人之维持将护。故今日之中国,不能视为一有组织之国家。

……

德国既乐于与吾商酌,则何不与之磋商。德国即显示我可用外交手段解决此问题,而我偏不与商酌,务求开战,此可谓与美国同一乎?人以外交手段行之二年,我仅行之一月;人以外交手段既近始宣战,我则突然与外交手段未尽之际,行此激烈手段,此可谓之有不得已之理耶?

——《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列宁的思想虽然深深根植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但在创建共产主义的方式上至少有一处重要的不同。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后阶段,资本主义经济秩序最后将因阶级对立而引起自发的人民起义。相比之下,列宁并不想等待这一自发的革命时刻。因为它要基于一个先进的工业社会,以及一种在产业工人中同样发达的阶级意识,这两样在俄国都不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加深了欧洲工人运动的裂痕。

——(德)罗伯特•格瓦特《战败者:两次世界大战间欧洲的革命与暴力》

材料三:俄国革命在中国之后,而成功却在中国之前,其奇功伟绩,真是世界革命史上前所未有。其所以能至此的缘故,实全由其首领列宁先生个人之奋斗,及条理与组织之完善。……故此次改组,即把本党团结起来,使力量加大,使革命容易成功。……现在有俄国的方法以为模范,虽不能完全仿效其办法,也应仿效其精神,才能学得其成功。……此三日内,每日下午本总理均在此演述民族主义。……其馀民权主义与民生主义,目前没有时间来讲,将来讲后再刊为单行本寄与诸位。

——孙中山《政党之精神在党员全体不在首领一人之演说》(1924年1月25日)


(1)阅读材料一,指出孙中山对中国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态度,并分析其理由。
(2)阅读材料二,概括导致列宁“在创建共产主义的方式上至少有一处重要的不同”的客观原因。结合所学,概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宁提出的革命理论。
(3)阅读材料三,概括孙中山认为俄国革命成功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简述孙中山在上述认识影响下所采取的革命新措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马克思和恩格斯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不同国情,为《共产党宣言》在各国的出版撰写了七篇序言,强调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以下史实符合此理念的是
①甘地倡导“非暴力不合作”反抗英国殖民统治
②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③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④毛泽东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