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代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年份1950199520002008
法定经假日天数
节假日
元旦1111
春节3333
劳动节1111
国庆节2233
星期日1111
星期六——111
清明节——————1
端午节——————1
中秋节——————1

图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2016-11-27更新 | 2623次组卷 | 16卷引用: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综历史(新课标Ⅱ)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建筑是在商周已初步形成的某些重要艺术特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秦汉的统一促进了中原与吴楚建筑文化的交流,建筑规模更为宏大,组合更为多样。秦汉建筑类型以都城、宫殿、祭祀建筑(礼制建筑)和陵墓为主,到汉末,又出现了佛教建筑。都城规划由西周的规矩对称,经春秋战国向自由格局转变,又逐渐回归于规整,到汉末以曹操的邺城为标志,已完成了这一过程。宫殿官苑,规模巨大。祭祀建筑是汉代的重要建筑类型,其主体仍为春秋战国以来盛行的高台建筑,呈团块状,取十字轴线对称组合,尺度巨大,形象突出,追求象征含义。

——摘编自朱丹、朱小平《中国建筑艺术简史》

材料二   古罗马建筑,有罗马万神庙、维纳斯神庙和罗马庙,以及巴尔贝克太阳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罗马最古老的建筑均属于宗教建筑。供奉朱庇特、朱诺和密涅瓦的神庙就建在奥林匹亚山上。它继承了罗马人祖先——埃特鲁斯坎人的建筑和装饰传统。同时开始借鉴希腊人的建筑风格。最能展现帝国风采的莫过于罗马的神殿和议会大厅。罗马帝国作为当时已知西方世界的统治者,为了彰显其帝国的威武和庄严,在罗马城修建大量的神殿,其规模和豪华程度都是同时代其他地区的建筑无法比拟的。为了凸显帝国的物产丰盈,统治者大量征集各地的建筑材料,来修建神庙,以体现统治者对神的敬仰。神庙大多是轴对称建筑,依照主轴中心线修建,两边对称,给人以不可侵犯的感觉。

——摘编自特奥多尔·蒙森《罗马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先秦到汉末中国建筑的发展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罗马建筑的特点并分析罗马在建筑领域成就斐然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一国建筑特色的因素。
2021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论述题 | 较难(0.4) |
3 . 2019年3月国家文物局正式将“万里茶道”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38 年,俄国使臣从中国带回茶叶献给沙皇,开启了莫斯科从中国进口茶叶的历史,来自中国的砖茶也在17世纪积累起了庞大的消费群体。由于清政府不允许外商到中国内地采购茶叶,晋商依靠自身区位优势和经商传统,垄断中俄茶叶贸易。这条商路从中国的福建武夷山一路转运至当时中俄边境的恰克图,再由俄商转运,最远至圣彼得堡。“万里茶道”上主要运输和交易的商品是茶叶,但中国南方的粮食、布匹,北方的皮毛、药村,俄罗斯和欧洲的工业品同样在茶道上川流不息。

19世纪中期,太平天国控制江浙赣地区后,晋商前往武夷山茶区的茶路受阻,晋商遂将目光转向两湖茶区,俄罗斯市场之武夷茶渐为两湖茶代替。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商获得深入中国内地采买茶叶等商品的权利。1863 年,俄商直接进入汉口设立蒸汽动力的新式砖茶厂——顺丰砖茶厂,将现代工业技术引入中国制茶业。随着清政府不断让权给俄国商人以及俄国政府对在俄华商的重税逼迫,晋商在与俄商的竞争中逐渐失势,传统“万里茶道”日益衰落。至20世纪20年代,中蒙间最大的茶叶贸易商号大盛魁黯然关张,宣告了这条跨越了今天中、蒙、俄三国的“万里茶道”无法挽回的没落。

——摘编自宋奕《文化线路遗产视角下的“万里茶道”申遗》等

材料二 ……(ii)能为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v)是传统人类居住地、土地使用或海洋开发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或者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特别是由于不可逆变化的影响变得易于损坏;(vi)与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的历史事件、生活传统、观点、信仰、艺术作品或文学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摘自《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操作指南》


申报文化线路遗产,必须符合《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操作指南》六项标准中的一项或几项。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参照材料二中任意一项标准阐述“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线路遗产的理由。
2021-07-27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三开学热身训练(历史)-卷05
4 . 科学技术和文化的进步对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对海绵城市的概念进行明确定义: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在城市受水灾害的同时,古人建造的紫禁城、徽州古村落等,却能独善其身,无内涝、无积水,古人对水合理利用形成的朴素具有生态价值的经验,对海绵城市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摘编自方群莉《徽州古村落水利用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

材料二   世卿之弊,世家之子,不必读书,不必知学,虽骏愚淫逸,亦循例入政,则求读书,求知学者毕少,如是故上无才。齐民之裔,虽复读书,虽复知学,而格于品第,末从得官,则求读书,求知学者亦少,如是故下无才。上下无才,国之大患也,科举立,斯二弊革矣。

……近代官人皆由科举,公卿百执皆由此出。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故科举为法之害,莫有重大于兹者。

——摘自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   毛泽东将科技看成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武器。他十分关注国防现代化,认为这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重大问题。他一再强调,“在科学研究中,对尖端武器的研究试制工作,仍应抓紧进行,不能放松或下马。”……邓小平指出:“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科学技术……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摘自李平辉《中国共产党科技价值观的历史演进》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依据紫禁城、徽州古村落中宏村的具体设计阐明其对“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借鉴价值。
(2)据材料二用一句话概括梁启超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有两个阶段可供选择分析,请选择其中一个进行分析。①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提出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方针是什么?新中国科技事业在困难的条件下艰难起步,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请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防科技成果予以说明。②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当今世界时代主题的变化,邓小平赋予了科技观怎样的时代内涵,并分析其重要价值。
2020-10-28更新 | 94次组卷 | 2卷引用:《单元测试定心卷》-高二人教版必修3-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基础过关)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卢浮宫的历史始于13世纪初,起初是一座存放王室档案和珍宝的城堡。14世纪,被查理五世改为王宫并进行扩建。然而,在路易十四看来,即便扩建,卢浮宫仍不足以体现王权的尊严与荣光。于是,他斥巨资新建凡尔赛宫,卢浮宫不再是法国政治中心,但依旧是王室收藏艺术珍品的地方。1791年,国民议会宣布卢浮宫既是王室居所,也是汇集科学、艺术的纪念物以及公共教育的场所。次年,国民议会进一步宣布,卢浮宫将属于大众,成为公共博物馆。1793年,卢浮宫正式向公众开放。19世纪初,卢浮宫的扩建规模空前,在拿破仑的东征西伐中,被征服国家的大量艺术珍品变为卢浮宫的藏品。滑铁卢战役失败后,约有5000件艺术品物归原主,但仍然有很多掠夺而来的艺术珍品留在了卢浮宫。第三共和国时期,共和派特别重视利用各种平台与途径开展公民教育。为此,他们通过收藏并展示《自由引导人民》之类的作品,将卢浮宫打造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场所。

——据吕一民《卢浮宫:“法国的象征与骄傲”》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大量珍贵文物以各种方式流出宫外。后来成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在组织点查清宫物品时,发现清室复辟的企图。为杜绝这一妄想,委员会认为必须迅速成立故宫博物院。1925年,故宫博物院宣告建立,皇宫成了故宫,终于向平民百姓开放。此后,国民政府组织人员整理、刊布清宫档案,共出版各类档案书刊达50余种,300多册,1200万字,同时也产生了我国近代第一批从事历史档案工作的专业队伍。抗战爆发后,故宫博物院数十万件文物,历时十余年,行程数万里,南移西迁,文物基本无损,创造了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奇迹。新中国成立前夕,故宫部分文物被转运台湾。1965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成立,至此,中国有了两个同根同源的故宫博物院。1995年,两岸故宫博物院首次合作,出版《国宝荟萃》,故宫在两岸文化交流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据郑欣淼《故宫博物院8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19世纪卢浮宫博物馆的主要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故宫博物院成立的意义,并简述抗战迄今故宫博物院的历史沿革。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故宫博物院与卢浮宫博物馆在人类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上所做出的共同贡献。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6 . 学习历史,贵在知识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略地说,凸字形的北京,北半是内城,南半是外城,故宫为内城核心,也是全城布局重心……贯通这全部署的是一根直线。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有这样气魄的建筑总布局,以这样规模来处理空间,世界上就没有第二个!”

“这个格式的形成,一方面是遵循或承袭过去的一般的制度,一方面又由于所尊崇的制度同自己的特殊条件相结合所产生出来的变化运用。”

——引自《梁思成全集》第五卷

材料二“线性文化遗产”是近年来世界文化遗产关注的新领域,北京中轴线无疑是“线性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

就“中轴线”而言,有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中轴线”表现了“择中”的观念,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②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对颐和园的轴线分析,人们发现在与紫禁城尺度大体相同的皇家御苑中也有类似的轴线处理。

——据唐晓峰《城市历史地理探索》等整理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遵循或承袭过去的一般的制度”的含义。综合材料一、二,以故宫为例,分析说明“中轴线”所凸显的文化价值意义。

(2)阅读材料二并联系材料一,您更侧重分析哪一种认识?侧重分析①,请结合所学对“择中”观念下的儒家思想核心内涵予以阐释。侧重分析②,请结合所学就“皇家御苑”颐和园的中轴线布局予以说明。(只作选择不作分析说明者,不得分)

2018-03-26更新 | 680次组卷 | 8卷引用: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十年(2011—2020)高考真题历史分项(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