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作为中国戏曲艺术的“活化石”,被誉为“近代百戏之祖”的昆曲,曾在历史上多次革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吴自魏良辅为“昆腔”之祖,而南词之布调收音,厩经创辟,所谓“水磨腔冷板曲”,数十年来,遐迩逊为独步,至北祠之被弦索,向来盛于姜东,其口中袅娜,指下圆熟,固令听者色飞。

——【明】沈宽蜈《度曲须知孩索题评》

材料二 江南经济繁蒙,得到文人雅士推波助澜,昆曲不但在城乡公开演出,士大夫的斤堂也成为表演场地…乾隆八十大寿,各处地方戏班纷纷进京,彼此又有相互观摩的机会,而徽班能采纳汉戏、秦腔,加上昆曲等各种来源的唱腔与音乐。遂糅合雅俗唱腔于一炉,混合弦乐与管乐器为伴赛,更广泛地收纳不同剧种的波技特色,终于开展为京减。京戏取精用宏,既较地方戏精致,又较昆曲易懂,于是压倒了各种地方戏,上至宫廷公卿,富商大贾,下至贩夫走卒,皆成为京戏广泛观众群。

——许倬云《万古工河》

材料三 白先勇策划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从2004年“首演开始,9场演出场场爆满,反响非常好”。“让年轻人一生之中至少看一次昆曲,改变他们对传统艺术的想法,这是白先勇将青春版《牡丹亭》引进高校的原因”。“《牡丹亭》连接传统与现代,让大众欣赏传统戏剧,这是正纯、正派、正宗的演出”。白先勇说,“我们不是迎合大众,而是做出美的东西来教育大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昆腔”与昆曲的关系。并指出魏良辅革新昆腔时,在曲调演唱、运用和乐器伴奏方面,分别吸收了北曲哪些长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昆曲和京剧在颐和园、故宫、避暑山庄中的演出场所,并说明京剧的艺术地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牡丹亭》在昆曲中的地位。并分析白先勇改编后的新版《牡丹事》能“反响非常好”的原因?
2022-01-04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2022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具有悠久艺术传统的戏曲,自明代中叶以来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时外间茶园演戏,昆曲恒占全部戏码十之六七。人才鼎盛,唱法精严,技艺娴习,字眼正确,无处不引人入胜。即以方言不通之齐鲁各地人,变莫不提精会神,耸耳玩味。堂会则几乎全系昆曲,绝不闻乱弹之声。固一时好尚使然,亦奏演者努力猛进之所致也。

清朝时,皇帝不仅喜欢听昆曲,而且喜欢自己唱戏,紫禁城里的漱芳斋戏台就是专供乾隆皇帝唱戏用的。清时宫廷里建有许多戏台,规格最高的是三层大戏楼,除承德的清音阁外,故宫和颐和园各有一座大戏楼,并称为清代三大戏楼。

——曹心意《近百年来昆曲之消长》


(1)说出故宫和颐和园所在大戏楼的名称。依据材料归纳当时昆曲兴盛的原因。

材料二   清朝皇帝有一个制度,叫做“木兰秋狝”、“讲武绥远”,也就是每年都要到承德府的木兰去。这些地方的行宫里都有演昆曲的行头,砌末。皇帝看戏,随时可以演。有一个朝鲜的使臣参加了乾隆七十寿辰,在他写的《热河日记》里,记录了当时宫廷演戏的情景:“八月十三日,乃皇帝万寿节,前三日后三日,皆设戏,千官更赴阙侯驾,卯正入班听戏,未正罢出……立戏台于行宫东,楼阁皆重檐,高可建五丈旗,广容数万人。……每设一本,呈戏之人无虑数百,皆服锦绣之衣。”乾隆八旬万寿时,从扬州征调了“三庆”徽班入京,万寿盛典结束后,这个戏班留在了京城,成为以后京剧的开端。此后又有四喜、和春、春台等徽班进京,合称“四大徽班”,所谓徽班,其实是以昆曲为主,其中四喜班列是唱昆曲为特色,而且徽班著名艺人大都也擅唱昆曲。

——陈均《昆曲的声与色》


(2)结合材料指出昆曲在当时所具有的政治和社会功能。运用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京剧与昆曲的关系。
2021-01-12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中叶以后,士与商之间已不易清楚地划界线了。明清社会结构的最大变化便发生在这两大阶层的升降分合上面。徽州和山西两地的人甚至把商业放在科举之上,这话虽可能夸张,但至少使我们不能不承认传统的四民观已开始动摇了。这和科举名额已应付不了士人数量的不断增长有关,大量士人沉滞于商人阶层。……商人恰好置身于上层文化和通俗文化的接榫之处。……明清又是小说、戏剧大为流行的时代,甚至有以小说、戏文比之六经,而说“戏文、小说乃明王转移世界之大枢机。圣人复起不能舍此而为治”。可见商人阶层所嗜好的民间文学愈来愈发达,也愈受士人的重视。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声音之道,随时递嬗,潜移默化,入人最深……至明代魏良辅梁伯龙(辰鱼)辈出,考订元焉,自制新腔,所谓婉丽妩媚,一唱三叹,极声调之致,歌法至此而大备,昆曲之名,亦称于斯时,后人称之魏梁遗韵。

——俞振飞《昆曲盛衰与提倡之必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2)明朝众多文人献身戏曲事业。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魏良辅、梁辰鱼对昆曲发展的贡献,据此分析明代士人在昆曲艺术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4 . 16世纪,东西方分别以中国和英国为代表,诞生了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两位剧作大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汤显祖(1550-1616年)的戏到作品,以《牡丹亭》最为著名。400年前的明万历年间,正是昆曲发展的黄金时代,因此该剧立刻被搬上了舞台,成为常演常新的经典。现在《牡丹亭》的观众大部分是年轻人,许多人百看不厌,这说明其具有很强的现代性。汤显祖正是通过一个女性对生命和自由的追求,更深刻地揭示了生命的意义。

2005年4月,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大学首演,并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它为昆曲表演艺术开创了新纪元。

——根据凤凰网《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人教版《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整理

材料二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是两位同时期的世界级戏剧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下,同样都创作出了脍炙人口超越时空的剧作。……400年前,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和汤显祖分别离世。他们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同龄人,但又处于两个“平行空间”,山迢水遥。彼此不闻。“交换名片”走在400年后。2016年,中英两国决定共同纪念这两位文学巨匠,举办了一场名为“跨越时空的对话——纪念文学巨匠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的大型世界巡展。

——摘编自人民日报评论员随笔:《当莎士比亚遇上汤显祖》

材料三   汤显祖的剧作都是在闲暇时光而作……而莎士比亚作为职业剧作家,主要是为了票房收入,为了生存,有时甚至草草写出……汤显祖的剧作家的身份实际上是被后人确立的,因为直到清代汤显祖仍被称作是“填词大家”,并不认可他是剧作家……由此看来无论是从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生平履历还是从他们一生所致力的主要事情来看,他们二人其实并没有多少可以类比的交集,除了表面的二人同一年去世和汤显祖也和莎士比亚一样写过剧作。

——摘编自邹元江《为什么汤显祖不是中国的莎士比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朝万历年间昆曲发展的主要表现。简析《牡丹亭》在现代让年轻人百看不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莎士比亚的代表性戏剧作品一部。简述莎士比亚在文艺复兴中的地位和贡献。
(3)有人把汤显祖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请选择一种观点,并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阐述你的理由。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19-20高三上·浙江·阶段练习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良辅)的改革在梁辰鱼的《浣纱记》中得到较好地运用,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昆曲逐步在各地流传开来,火爆之势不可挡……昆曲剧本创作的繁荣也为其兴盛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文人为昆曲创作剧本达到了一种空前的繁荣。不仅作家数目庞大,创作流派也逐步形成,这在南曲复兴初期很少见到……仅从艺术本身来谈戏曲的兴盛与衰败是不完全的,社会条件、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张冠岚《论述昆曲的兴盛及衰落的原因》

材料二   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已谈到了普及与提高的问题,提高是要在群众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因为我们的文艺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所以我们演出的内容和形式都应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源于他们的生活的,如果离开了这一点,就会曲高和寡,生命力就不强了。

     ——梁兆伟《群众文化不能脱离群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分析明代中叶以后昆曲走向兴盛的原因。
(2)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结合所学,以清代昆曲与京剧不同的命运走向为例对其加以论证。
2019-10-11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新东方】浙江省十校联盟2019年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加试题】昆曲被誉为“近代百戏之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昆曲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我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根据《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等有关资料编写

材料二   (乾隆初)长安梨园称盛,管弦相应,远近不绝。子弟装饰备极靡丽,台榭辉煌。观者叠股倚肩,饮食若吸鲸填壑,而所好惟秦声、罗、弋,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

——(清)徐孝常为张坚《梦中缘》传奇所作序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昆曲在我国戏曲发展史上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昆曲为什么“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乾隆初北京人“所好惟秦声”“厌听吴骚”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昆曲”说他是古典艺术的范例,不会有人反对。……昆曲文学高品位的佳作很多,它熔铸了前代韵文文学的精华,以文学的抒情为长,又以戏剧的“当行本色”为本,在代言体中融入了作家的主观感情,意味深长,常有弦外之余音。……正是在历史的音乐文化的递传的基础上,昆曲的歌唱音乐体系在昆山腔的改革及其发展中逐步形成。……在长期形成的民族的表演理论和艺术美学的基础上,构成了一个整体,已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完美的表演艺术体系。

——李晓《昆曲的艺术成就和文化价值》                                

材料二

我吴魏良辅为“昆腔”之祖,而南词之布调收音,即经创辟,所谓“水磨腔”、“冷板曲”,数十年来,遐迩逊为独步,至北祠之被弦索,向来盛于娄东,其口中袅娜,指下圆熟,固令听者色之。

                                                                              ——沈宠绥《度随须知•弦索题评》

   材料三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不战而胜》最后一章提到:“当有一天,遥远的古老的中国,他们的年轻人,不再相信他们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的时候,就是我们美国人不战而胜的时候”!我国著名昆曲名旦王芳,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副院长王芳就曾多次提起昆曲的传承问题,尤其忧心昆曲事业下一代演员的培养。

                                                                                                    ——摘自《凤凰网》


(l)阅读材料一,分析昆曲被誉为“古典艺术的范例”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昆曲在我国戏曲史上的地位
(2)阅读材料二,魏良辅对昆曲做了怎样的革新?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谈谈该如何保护昆曲的传承?
2018-12-08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浙江省杭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模拟卷三历史试题
8 . 城市广场,在空间上指的是城市中由建筑、构筑物围合而限定的空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希腊集市广场是公民们经常出没的地方,它布置着一些相关的设施:突出的柱廊长厅、存放国家圣火的议会大厦、体操竞技场以及各种神庙,它们共同构成城市以及城市生活的中心,广场往往呈不规则形状,也不存在明确的控制性建筑物。          

——摘编自蔡永洁《空间的权利与权力的空间》


材料二   中国传统广场的主要形态是扩大了的、四周合围的院落,传统广场,尤其是礼制性广场(如天安门广场,太和殿广场),往往具有严格纵直的中轴线,广场与宫殿、坛庙构成井井有条、重重叠叠的空间序列。

——摘编自曹文明《中国传统广场与社会文化生活》


材料三     在城市中修建广场,是罗马人继承了古希腊的传统,广场成为了一座城市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活动的中心区域。
   
               图1 古罗马城某广场                      图2 文艺复兴时期罗马某教堂前的广场
(1)阅读材料一二,概括古希腊集市广场和中国传统礼制广场在布局上的不同特点。结合所学,从政治和思想观念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2)阅读材料三,据图1指出其广场的布局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2的两侧柱廊有何宗教寓意?
2018-01-03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练历史试题
9 . 【加试题】昆曲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戏曲艺术的瑰宝,被誉为“近代百戏之祖”。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乾隆末年,是昆曲蓬勃发展的时期。新剧作不断涌现,深受观众喜爱。然嘉庆三年(1798),苏州官府设立《钦奉谕旨给示》碑,碑文中有“扬州向习昆腔,近有厌旧喜新,皆以乱弹为新厅可喜,转将素习昆腔抛弃,流风日下,不可不严行禁止”的文字。

——人教版《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材料二白先勇提出了“昆曲新美学的概念,何为昆曲新美学?即古典美与现代感的结合。业内多数人也认为昆曲最基本的曲牌、声腔、程式是不能变的,融入现代舞台的声光电技术,则是允许的。此外,回到历史去把捉昆曲流脉,也是戏曲理论界一直在做的事情。昆曲讲究活体传承,必须“活”在人身上。

据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所指的新剧作并概括昆曲受到挑战的原因。
(2)如何拯救和保护昆曲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主张昆曲要不断创新,融入现代元素。第二种观点主张昆曲应保持原生态形式,不能创新。结合所学,请你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并予以阐述。(只列观点,不加阐述不得分)

2018-01-01更新 | 103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重点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热身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