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956年,新编《十五贯》的演出“救活了”濒于消亡的昆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听昆曲先得记熟曲文;自然,能够通晓曲文里的故实跟词藻那就尤其有味。这又岂是士大夫阶级以外的人所能办到的?当初编撰戏本子的人原来不曾为大众设想。

——叶圣陶《昆曲》(1934年)

材料二   (新编《十五贯》)删去了原作中的“宿命论”、“因果循环”以及“忠君”思想等……许多台词,都是重新写的,同样的意思,却换成了浅显平易的文言,使语言更加生动和口语化,增强了《十五贯》对于大众的适应性。

——刘遗伦《从昆曲〈十五贯〉的改编看新中国初年的戏剧改革》

材料三   《十五贯》所表现的这一案件,正是集中地反映了……坚持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精神,反对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这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是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的。

——黄源《昆曲〈十五贯〉编演始末》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分析《十五贯》重新编演前后的变化,完成下列表格(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比较项
时间
观众群体思想内涵表达方式
重新编演前        ▲                ▲        
重新编演后        ▲                ▲                ▲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昆曲极盛的起讫时间。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编《十五贯》让昆曲重新焕发生命力的原因。
2 . 有学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绝对的原汁原味既无必要也不可能,我们现在看到的昆曲,早已不是明代的昆曲,……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活态的,这就意味着它必然要发生变化。”这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
A.可不具备真实性完整性B.没有加以保护的必要性
C.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D.变化无常具有不可知性
2019-05-13更新 | 729次组卷 | 21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在中国戏曲中,昆曲被称为雅乐正声,明万历年间更是被视为“官腔”。随着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京剧的形成终结了长期以来的“花雅之争”,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衰落了下去。清中叶以后昆曲没落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等级观念的弱化B.统治阶层旨趣的变化
C.市民阶层发展的必然D.民众文化水平的下降
2021-01-19更新 | 213次组卷 | 42卷引用: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叶圣陶在《昆曲》中提到“听昆曲先得记熟曲文;自然,能够通晓曲文里的故实跟词藻那就尤其有味。这又岂是士大夫阶级以外的人所能办到的?当初编撰戏本子的人原来不曾为大众设想”,作者意在强调
A.戏词追求典雅深奥B.内容应贴近百姓生活
C.用现代的方式演绎D.昆曲为士大夫服务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从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乾隆末年,是昆曲蓬勃发展的时期,这时期新剧作不断涌现,下列开始出现在清朝的剧作是
A.《浣纱记》
B.《牡丹亭》
C.《红梅记》
D.《十五贯》
2019-08-27更新 | 19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直高中共享发展共同体2018-2019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与以下四个关键词直接相关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
A.昆曲B.京剧C.元杂剧D.明传奇
2022-01-01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创新致远协作体2022届高三12月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7 . 下列对昆曲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魏良辅始创昆曲,为昆曲塑造出灵魂
②昆曲是现存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最古老的戏剧形态
③“娴雅整肃,清俊温润”是昆曲的突出特点
④片面地追求旋律性、音乐性,牺牲了文学性和戏剧性,是昆曲的致命弱点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19-05-07更新 | 16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这是第一部昆腔剧本,它将传奇文学和昆山腔及表演艺术糅合在一起呈现于舞台,使得昆山腔的文化影响力大增,成为与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并称的四大声腔”。对这部剧本的解读错误的是
①名为《牡丹亭》   ②描写了吴越争霸之事
③创作者是魏良辅   ④产生于明代万历年间
A.①②B.①②③C.③④D.①③④
2022-02-21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精诚联盟2022届高三12月份适应性联考历史试题
9 . 昆曲发源于江苏昆山,最初只是民间小调,后经戏曲名家魏良辅吸收其他声腔优点,又借鉴了北区的演唱方法,创造出了转喉押调、字正腔圆的新曲。材料表明戏曲的发展
A.在交流中实现了创新
B.适应了不同阶层要求
C.需知名人物发扬光大
D.离不开地域间的融合
10 . 16世纪,东西方分别以中国和英国为代表,诞生了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两位剧作大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汤显祖(1550-1616年)的戏到作品,以《牡丹亭》最为著名。400年前的明万历年间,正是昆曲发展的黄金时代,因此该剧立刻被搬上了舞台,成为常演常新的经典。现在《牡丹亭》的观众大部分是年轻人,许多人百看不厌,这说明其具有很强的现代性。汤显祖正是通过一个女性对生命和自由的追求,更深刻地揭示了生命的意义。

2005年4月,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大学首演,并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它为昆曲表演艺术开创了新纪元。

——根据凤凰网《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人教版《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整理

材料二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是两位同时期的世界级戏剧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下,同样都创作出了脍炙人口超越时空的剧作。……400年前,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和汤显祖分别离世。他们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同龄人,但又处于两个“平行空间”,山迢水遥。彼此不闻。“交换名片”走在400年后。2016年,中英两国决定共同纪念这两位文学巨匠,举办了一场名为“跨越时空的对话——纪念文学巨匠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的大型世界巡展。

——摘编自人民日报评论员随笔:《当莎士比亚遇上汤显祖》

材料三   汤显祖的剧作都是在闲暇时光而作……而莎士比亚作为职业剧作家,主要是为了票房收入,为了生存,有时甚至草草写出……汤显祖的剧作家的身份实际上是被后人确立的,因为直到清代汤显祖仍被称作是“填词大家”,并不认可他是剧作家……由此看来无论是从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生平履历还是从他们一生所致力的主要事情来看,他们二人其实并没有多少可以类比的交集,除了表面的二人同一年去世和汤显祖也和莎士比亚一样写过剧作。

——摘编自邹元江《为什么汤显祖不是中国的莎士比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朝万历年间昆曲发展的主要表现。简析《牡丹亭》在现代让年轻人百看不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莎士比亚的代表性戏剧作品一部。简述莎士比亚在文艺复兴中的地位和贡献。
(3)有人把汤显祖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请选择一种观点,并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阐述你的理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