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代艺术创作形式上的古与今,风格上的雅与俗,内容上的情与理,都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汤显祖在戏剧《牡丹亭》中有意通过近乎荒诞的情节弘扬人的美好感情,表达反对宋明理学以理制情的思想倾向。“士大夫享太平之乐,以其聪明寄之剩技……吴中缙绅则留意声律,如太仓张工部新、吴江沈吏部璟、无锡吴进士澄,时俱工度曲,每广坐命伎,即老优名娼俱皇遽失措,真不减江东公瑾。”这使戏曲创作更多地受到了雅文化的影响。昆曲后来在四大声腔中独领风骚,与文人剧作家的创作密不可分。

材料二   明代戏曲创作对揭示以市井社会为中心的“世情”有了较大的开拓;对以知识阶层为中心的“性情”世界的抒发有所强化。当个性解放的思想以强劲姿态显现在舞台上时,由于观众的修养、身份不同,便形成了戏曲表演的“花部”与“雅部”之争。所谓“雅部”,仅指昆曲;所谓“花部”指昆曲之外的各种声腔剧种。卢前认为:“昆戏者,曲中之戏。花部者,戏中之曲。曲中戏者,以曲为主。戏中曲者,以戏为主。以曲为主者,其文辞合于士大夫之口;以戏为主者,本无与于文学之事。唯在能刻画描摹,技尽于场上。然其感动妇孺,不与案头文章相侔也。”“花部”与“雅部”之争,实则是为雅俗的对立与交融注入了新的内容。四大徽班进京,为后来被称为国剧的京剧奠定了基础。京剧的出现,是中国戏曲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花雅之争”的结束,花部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而朝野并存、五方杂处的京师文化,使京剧融会了宫廷趣味与民间精神、南方精神与北方押韵,成为古代戏曲艺术的光辉总结。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昆曲艺术的主要特点及其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雅部”与“花部”之争的文化影响。
2 .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956年,新编《十五贯》的演出“救活了”濒于消亡的昆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听昆曲先得记熟曲文;自然,能够通晓曲文里的故实跟词藻那就尤其有味。这又岂是士大夫阶级以外的人所能办到的?当初编撰戏本子的人原来不曾为大众设想。

——叶圣陶《昆曲》(1934年)

材料二   (新编《十五贯》)删去了原作中的“宿命论”、“因果循环”以及“忠君”思想等……许多台词,都是重新写的,同样的意思,却换成了浅显平易的文言,使语言更加生动和口语化,增强了《十五贯》对于大众的适应性。

——刘遗伦《从昆曲〈十五贯〉的改编看新中国初年的戏剧改革》

材料三   《十五贯》所表现的这一案件,正是集中地反映了……坚持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精神,反对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这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是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的。

——黄源《昆曲〈十五贯〉编演始末》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分析《十五贯》重新编演前后的变化,完成下列表格(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比较项
时间
观众群体思想内涵表达方式
重新编演前        ▲                ▲        
重新编演后        ▲                ▲                ▲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昆曲极盛的起讫时间。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编《十五贯》让昆曲重新焕发生命力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