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2019高三下·江苏·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一旦消亡或流失,就无法恢复或再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世界上但凡伟大的民族都有一种高雅精致的表演艺术,希腊人有悲剧,意大利人有歌剧,英国人有莎士比亚戏剧,俄国人有芭蕾,而中国毫无例外的是昆曲。昆曲是最能表现中国传统美学抒情、写意、象征、诗化的一种艺术,能够把歌、舞、诗、戏糅合在一起的一种表演形式。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其中就包括昆曲。

——摘编自《中国五大文化遗产的前世今生》

材料二   近年来,各地“申遗”呈现出哄抢态势。曾经,一个“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六个省去争;一个“梁祝故里”,有十几个城市虎视眈眈……很少有人搭理的文化遗产,仿佛一夜之间就成了香饽饽。一方面,是削尖脑袋拼命想挤进国家级“遗产名录”,另一方面,是对一些文化遗产的不断过度开发。比如,原生态或特定时期的某些生活形式,如“裸体拉纤”、“抢亲”等仪式或风俗在一些地方被滥用,为了迎合游客口味,甚至加入了许多不健康内容。破坏性建设、掠夺性开发、企业式经营等现象已成为当前非遗保护工作的新难点。

——据杨海波等《浅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昆曲被授予“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经济角度分析其原因,就上述问题谈谈你的建议。

2019-05-15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5月2019届高三第三次全国大联考(江苏卷)-历史
2 .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材料 在明代,很多官僚士大夫以度曲填词为风雅之举,出现了不少进士戏曲家。嘉靖、隆庆年间,以魏良辅为首的一批艺术家,吸收北曲长处,增添琵琶等弦乐伴奏,使改革后的昆山腔清柔婉转,悠扬徐缓,以优雅的艺术风格,将传统戏曲的抒情性发挥到了极致。自万历初年,昆曲很快地扩展到江、浙各地,随后由士大夫带进北京,并在宫廷相府中走红。从此,昆曲俨然成了剧坛的盟主,成为明清两代拥有最多作家和作品的第一声腔剧种。昆曲的剧本文词典雅华美,表演的舞蹈性也很强,并与歌唱紧密结合,它对京剧等许多剧种的形成和发展也有过直接的影响。

——摘编自刘勇强《继承与转型——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昆曲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昆曲的文化价值。
3 . 明清时期是中国经济文化的重要发展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虫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故治之以本,使小民吉凶一循于礼;投巫驱佛,吾所谓学校之教明而后可也。治之以末,倡优有禁,酒食有禁,除布帛外皆有禁。今夫通都之市肆,十室而九,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倡优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材料二:清康熙十八年(1679)下诏:“一代之兴,必有博学鸿儒振起文运,阐发经史,以备顾问。朕万几余暇,思得博通之仕,用资典学。其有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士,勿论已仕未仕,中外臣工各举所知,朕将亲试焉。”诏下发后,各地共推荐了188人应试。实际应试152人,录取了50人,其中一等20人,二等30人。录取的50人集中在江浙。其中江苏23人,浙江13人。俱授为翰林院官,入史馆,纂修《明史》。

                                                                    ——《清代的两次博学鸿词科考》

材料三: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细腻地塑造了一个在梦中得到爱情,因对爱情的渴望而死,又因对爱情的追求而复生的少女杜丽娘的形象。其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唱段。当时有艺人唱到伤心处,竟伤心肠断,死在舞台上。清朝时,《牡丹亭》场景出现在杨柳青年画之中,使其更加脍炙人口。

1959年初,叶剑英元帅观看上海戏曲学院昆曲班的学生表演《牡丹亭》的一折《游园惊梦》。学生们的精彩演出,深深地吸引了这位身经百战的元帅。应叶帅的要求,学生们又加演了一折《拾画》。

当代著名剧作家白先勇先生在不改变汤显祖原著的前提下,对《牡丹亭》进行了全新改编之作,内容更加精简而富有趣味,故事起伏跌宕,用现代的方式再次演绎了一个经典的爱情故事。2005年4月,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大学首演,并获得空前的成功。

                                                          ——摘编自人教版《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从商业发展的角度分析黄宗羲坚持此说的社会背景。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康熙崇尚儒家文化的表现,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3)针对传统文化,学界常有“守正”及“创新”两种论调,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根据材料三概括创新在昆曲《牡丹亭》数百年长盛不衰中的作用,并指出《牡丹亭》在昆曲中的重要地位。②对传统礼制的遵循,是平遥古城可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之。
2020-07-04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6月仿真模拟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这种文化遗产对凝聚民族认同、促进文化交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范围包括:口头传统以及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摘编自刘魁立《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史知识,请写明申报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名称,并阐述申报理由。(要求:申报合理,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传承与发展值得每个人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杂剧是我国戏曲发展史上的首个高峰,当时城市里出现了大量的固定演出场所,受到人们欢迎。但从戏剧发展的角度来讲,元杂剧的舞台生命依托于昆剧得以延续。依托魏良辅等改革的新声昆山腔,昆剧以折子戏的形式成功的吸纳和保存了一部分元代戏剧,即昆唱元杂剧。

——摘编自李良子《论元杂剧在昆剧中的保存》

材料二   “规范是规律的主观认识,是艺术达到一定高度后的产物。”那些依平仄格律规范创作的诗词,都有着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特点从而流传千年。书法如果没有九宫格的规范要求,也不会发展得那么精妙。所以当某项艺术出现了相应的规范时,便具有了进步的意义。……昆曲在中国戏曲中历史最悠久,是最早被宫廷和文人接受而进入雅文化之列的戏曲,它必然积存了大量的程式化的规范。但是规范一旦形成稳态结构,便其有了某种惰性力生力和保守力,就会导致盲目崇信规范的结果。

——摘编自钱茸《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沉:戏曲音乐的程式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元杂剧的演出场所之名、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并概述在昆曲发展史上几个重要人物的主要贡献。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请用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论述:“当某项艺术出现了相应的规范时便具有了进步的意义”。
6 . 昆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传承与发展值得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吴魏良辅为“昆腔”之祖,而南词之布调收音,即经创辟,所谓“水磨腔”、“冷板曲”,数十年来,遐迩逊为独步,至北祠之被弦索,向来盛于娄东,其口中袅娜,指下圆熟,固令听者色之。

——沈宠绥《度随须知弦索题评》

材料二   “规范是规律的主观认识,是艺术达到一定高度后的产物。”那些依平仄格律规范创作的诗词,都有着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特点从而流传千年。书法如果没有九宫格的规范要求,也不会发展得那么精妙。所以当某项艺术出现了相应的规范时,便具有了进步的意义。……昆曲在中国戏曲中历史最悠久,是最早被宫廷和文人接受而进入雅文化之列的戏曲,它必然积存了大量的程式化的规范。但是规范一旦形成稳态结构,便其有了某种惰性力和保守力,就会导致盲目崇信规范的结果。

——摘编自钱茸《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沉:戏曲音乐的程式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良辅对昆腔做了怎样的革新?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昆腔首次登上戏曲舞台的剧作及创作者。
(2)围绕材料二中对“规范”的认识,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以相应规范的出现使昆曲成为了“近代百戏之祖”,论证“当某项艺术出现了相应的规范时便具有了进步的意义”。②以清中叶“花雅之争”,论证“规范一旦形成稳态结构,便具有了某种惰性力和保守力,就会导致盲目崇信规范的结果”以至昆曲日趋衰落。(只作选择不作阐述者,不得分)
2020-03-27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中国戏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万历后期,昆腔进入北家。沈德符指出:“至今上,始设诸剧于玉熙宫(皇宫),以习外戏,如弋阳、海盐、昆山诸家俱有之,其人员以三百为率。”明末,救国无策的王公戚畹们只能以获取感观上的享受来排遣内心的忧虑和惶恐,纷纷从江南购进家庭戏班,其中田氏昆曲家班名闻京师,将领吴三桂也有昆曲家班。万历后期,昆曲职业戏班在北京的活动记载比较频繁,到了天启、崇祯年间,北京曲坛形成了“四方歌曲皆宗吴门”之局面。

——摘编自黄振林《明清传奇与地方声腔关系考论》

材料二   1956年4月,改编后的影曲《十五贯》进京演出之后,出现争演争看的盛况,《十五贯》戏里面的知府况钟重视调查研究,切合当时反官僚主义运动的实际。“《十五贯》没有从原作之外强加进去一些它原来所无法承受的主题;整理者只是从原作发现了它的积极因素,发掘了它”。5月2日,毛泽东正式提出实行“双百”方针。他说:“现在春天来了嘛,100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开放,还有几种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又说:“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两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

——摘编自欧阳雪梅《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昆曲进入北京的主要推动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昆曲进入北京对中国戏曲发展的影响?
(2)围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选择阐述:①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意义及毛泽东提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的原因?②国家为贯彻“百花齐放”方针对昆曲采取的具体保护措施及昆曲《十五贯》演出盛况对昆曲保护的启示?
2020-05-19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巅峰冲刺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项提升-专题23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8 . 中国戏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万历后期,昆腔进入北京。沈德符指出:“至今上始设诸剧于玉熙宫(皇宫),以习外戏,如弋阳、海盐、昆山诸家俱有之,其人员以三百为率。”明末,救国无策的王公官僚们只能以获取感官上的享受来排遣内心的忧虑和惶恐,纷纷从江南购进家庭戏班,其中田氏昆曲家班名闻京师,将领吴三桂也有昆曲家班。万历后期,昆曲职业戏班在北京的活动记载比较频繁,到了天启、崇祯年间,北京曲坛形成了“四方歌曲必宗吴门”之局面。

——摘编自黄振林《明清传奇与地方声腔关系考论》

材料二   1956年4月,改编后的昆曲《十五贯》进京演出之后,出现争演争看的盛况。《十五贯》戏里面的知府况钟重视调查研究,切合当时反官僚主义运动的实际。《十五贯》没有从原作之外强加进去一些它原来所无法承受的主题;整理者只是从原作中发现了它的积极因素,发掘了它。5月2日毛泽东正式提出实现双百方针。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昆曲进入北京的主要推动力,并结合所学分析昆曲进入北京对中国戏曲发展的影响。
(2)国家为贯彻“百花齐放”方针对昆曲采取的具体保护措施及昆曲《十五贯》的演出盛况对昆曲保护的启示。
2019-06-30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六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