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在中国戏曲中,昆曲被称为雅乐正声,明万历年间更是被视为“官腔”。随着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京剧的形成终结了长期以来的“花雅之争”,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衰落了下去。清中叶以后昆曲没落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等级观念的弱化B.统治阶层旨趣的变化
C.市民阶层发展的必然D.民众文化水平的下降
2021-01-19更新 | 213次组卷 | 42卷引用:【全国省级联考】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起点考试历史试卷
2 . 在昆剧的形成过程中,“昆山腔”的改造是一个关键的环节。明代嘉靖、隆庆年间,以魏良辅为首的一批艺术家对昆腔进行了成功的改革和创新。下列各项中能够反映这一说法的是
①在曲调演唱上,创造了把唱腔研磨得极其精致细腻的“水磨腔”
②在曲调运用上,使昆曲具备“闲雅整肃、清俊温润”的新特点
③在乐器伴奏上,在管乐伴奏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三弦等弦乐伴奏
④在演出形式上,设计了可以独立演出的短剧,称之为“折子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020-12-27更新 | 19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北斗星盟2021届高三12月适应性联考历史试题
3 . 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传承与发展值得每个人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杂剧是我国戏曲发展史上的首个高峰,当时城市里出现了大量的固定演出场所,受到人们欢迎。但从戏剧发展的角度来讲,元杂剧的舞台生命依托于昆剧得以延续。依托魏良辅等改革的新声昆山腔,昆剧以折子戏的形式成功的吸纳和保存了一部分元代戏剧,即昆唱元杂剧。

——摘编自李良子《论元杂剧在昆剧中的保存》

材料二   “规范是规律的主观认识,是艺术达到一定高度后的产物。”那些依平仄格律规范创作的诗词,都有着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特点从而流传千年。书法如果没有九宫格的规范要求,也不会发展得那么精妙。所以当某项艺术出现了相应的规范时,便具有了进步的意义。……昆曲在中国戏曲中历史最悠久,是最早被宫廷和文人接受而进入雅文化之列的戏曲,它必然积存了大量的程式化的规范。但是规范一旦形成稳态结构,便其有了某种惰性力生力和保守力,就会导致盲目崇信规范的结果。

——摘编自钱茸《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沉:戏曲音乐的程式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元杂剧的演出场所之名、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并概述在昆曲发展史上几个重要人物的主要贡献。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请用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论述:“当某项艺术出现了相应的规范时便具有了进步的意义”。
4 . 下列人物对昆曲的形成、发展有重大贡献。有关这些贡献,表述正确的是
A.元朝的顾坚改进北方戏文,形成后来的昆山腔
B.明朝梁辰鱼改革的昆腔奠定了昆曲的灵魂
C.魏良辅革新后的声腔被时人称为“官腔”
D.梁辰鱼创作了《浣纱记》,将昆腔推上戏曲舞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艺术往往因兼收并蓄而充满活力。下列各项中,具有这一鲜明特征的是
①楚辞 ②京剧 ③昆曲 ④元杂剧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0-09-10更新 | 19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21届高三9月教学测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叶圣陶在《昆曲》中提到“听昆曲先得记熟曲文;自然,能够通晓曲文里的故实跟词藻那就尤其有味。这又岂是士大夫阶级以外的人所能办到的?当初编撰戏本子的人原来不曾为大众设想”,作者意在强调
A.戏词追求典雅深奥B.内容应贴近百姓生活
C.用现代的方式演绎D.昆曲为士大夫服务
7 . 16世纪,东西方分别以中国和英国为代表,诞生了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两位剧作大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汤显祖(1550-1616年)的戏到作品,以《牡丹亭》最为著名。400年前的明万历年间,正是昆曲发展的黄金时代,因此该剧立刻被搬上了舞台,成为常演常新的经典。现在《牡丹亭》的观众大部分是年轻人,许多人百看不厌,这说明其具有很强的现代性。汤显祖正是通过一个女性对生命和自由的追求,更深刻地揭示了生命的意义。

2005年4月,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大学首演,并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它为昆曲表演艺术开创了新纪元。

——根据凤凰网《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人教版《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整理

材料二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是两位同时期的世界级戏剧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下,同样都创作出了脍炙人口超越时空的剧作。……400年前,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和汤显祖分别离世。他们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同龄人,但又处于两个“平行空间”,山迢水遥。彼此不闻。“交换名片”走在400年后。2016年,中英两国决定共同纪念这两位文学巨匠,举办了一场名为“跨越时空的对话——纪念文学巨匠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的大型世界巡展。

——摘编自人民日报评论员随笔:《当莎士比亚遇上汤显祖》

材料三   汤显祖的剧作都是在闲暇时光而作……而莎士比亚作为职业剧作家,主要是为了票房收入,为了生存,有时甚至草草写出……汤显祖的剧作家的身份实际上是被后人确立的,因为直到清代汤显祖仍被称作是“填词大家”,并不认可他是剧作家……由此看来无论是从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生平履历还是从他们一生所致力的主要事情来看,他们二人其实并没有多少可以类比的交集,除了表面的二人同一年去世和汤显祖也和莎士比亚一样写过剧作。

——摘编自邹元江《为什么汤显祖不是中国的莎士比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朝万历年间昆曲发展的主要表现。简析《牡丹亭》在现代让年轻人百看不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莎士比亚的代表性戏剧作品一部。简述莎士比亚在文艺复兴中的地位和贡献。
(3)有人把汤显祖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请选择一种观点,并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阐述你的理由。
8 . 昆曲发源于江苏昆山,最初只是民间小调,后经戏曲名家魏良辅吸收其他声腔优点,又借鉴了北区的演唱方法,创造出了转喉押调、字正腔圆的新曲。材料表明戏曲的发展
A.在交流中实现了创新
B.适应了不同阶层要求
C.需知名人物发扬光大
D.离不开地域间的融合
9 . 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本国本民族与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的典籍都强调人在社会中的生活,尤其是强调家庭成员之间、国王与臣属之间的关系。这种对现世的强烈偏好为政治组织和政治稳定提供了一个坚固的、根本的基础。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0年来,青春版《牡丹亭》校园行演出200多场,直接进场观众超过50万;今年6月,广州大剧院,上海昆剧团的“临川四梦”上座率达到90%,总票房收入100多万元;7月30日晚,湖南省昆剧团古典剧场,“昆虫”坐得满满当当,共同期待着昆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首演……“现在真是昆曲最好的时候,观众也好,院团也好,都享受着大好的春光。”

——摘自《人民日报谈昆曲:经典是如何流行起来的》2016、8、11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中国人的典籍的核心内容及其对中国文明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试论昆曲在当代流行的客观条件及其意义。
2019-10-12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第二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9-20高三上·浙江·阶段练习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良辅)的改革在梁辰鱼的《浣纱记》中得到较好地运用,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昆曲逐步在各地流传开来,火爆之势不可挡……昆曲剧本创作的繁荣也为其兴盛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文人为昆曲创作剧本达到了一种空前的繁荣。不仅作家数目庞大,创作流派也逐步形成,这在南曲复兴初期很少见到……仅从艺术本身来谈戏曲的兴盛与衰败是不完全的,社会条件、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张冠岚《论述昆曲的兴盛及衰落的原因》

材料二   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已谈到了普及与提高的问题,提高是要在群众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因为我们的文艺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所以我们演出的内容和形式都应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源于他们的生活的,如果离开了这一点,就会曲高和寡,生命力就不强了。

     ——梁兆伟《群众文化不能脱离群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分析明代中叶以后昆曲走向兴盛的原因。
(2)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结合所学,以清代昆曲与京剧不同的命运走向为例对其加以论证。
2019-10-11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新东方】浙江省十校联盟2019年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