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在中国戏曲中,昆曲被称为雅乐正声,明万历年间更是被视为“官腔”。随着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京剧的形成终结了长期以来的“花雅之争”,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衰落了下去。清中叶以后昆曲没落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等级观念的弱化B.统治阶层旨趣的变化
C.市民阶层发展的必然D.民众文化水平的下降
2021-01-19更新 | 213次组卷 | 42卷引用:【全国省级联考】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起点考试历史试卷
2 . 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传承与发展值得每个人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杂剧是我国戏曲发展史上的首个高峰,当时城市里出现了大量的固定演出场所,受到人们欢迎。但从戏剧发展的角度来讲,元杂剧的舞台生命依托于昆剧得以延续。依托魏良辅等改革的新声昆山腔,昆剧以折子戏的形式成功的吸纳和保存了一部分元代戏剧,即昆唱元杂剧。

——摘编自李良子《论元杂剧在昆剧中的保存》

材料二   “规范是规律的主观认识,是艺术达到一定高度后的产物。”那些依平仄格律规范创作的诗词,都有着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特点从而流传千年。书法如果没有九宫格的规范要求,也不会发展得那么精妙。所以当某项艺术出现了相应的规范时,便具有了进步的意义。……昆曲在中国戏曲中历史最悠久,是最早被宫廷和文人接受而进入雅文化之列的戏曲,它必然积存了大量的程式化的规范。但是规范一旦形成稳态结构,便其有了某种惰性力生力和保守力,就会导致盲目崇信规范的结果。

——摘编自钱茸《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沉:戏曲音乐的程式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元杂剧的演出场所之名、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并概述在昆曲发展史上几个重要人物的主要贡献。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请用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论述:“当某项艺术出现了相应的规范时便具有了进步的意义”。
3 . 昆曲《李慧娘》是根据明代传奇《红梅记》改编而成的,1961年公演后,《人民日报》评论它是“一朵鲜艳的红梅”。结合所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昆曲《李慧娘》被誉为“昆剧之母”
B.赋有时代精神是昆曲列入首批非遗名单的主要原因
C.昆曲是集中国文艺之大成的舞台艺术,脱离百姓生活
D.《红梅记》是明万历至清乾隆末年昆曲极盛期的新剧作
4 . 明清时期是中国经济文化的重要发展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虫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故治之以本,使小民吉凶一循于礼;投巫驱佛,吾所谓学校之教明而后可也。治之以末,倡优有禁,酒食有禁,除布帛外皆有禁。今夫通都之市肆,十室而九,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倡优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材料二:清康熙十八年(1679)下诏:“一代之兴,必有博学鸿儒振起文运,阐发经史,以备顾问。朕万几余暇,思得博通之仕,用资典学。其有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士,勿论已仕未仕,中外臣工各举所知,朕将亲试焉。”诏下发后,各地共推荐了188人应试。实际应试152人,录取了50人,其中一等20人,二等30人。录取的50人集中在江浙。其中江苏23人,浙江13人。俱授为翰林院官,入史馆,纂修《明史》。

                                                                    ——《清代的两次博学鸿词科考》

材料三: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细腻地塑造了一个在梦中得到爱情,因对爱情的渴望而死,又因对爱情的追求而复生的少女杜丽娘的形象。其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唱段。当时有艺人唱到伤心处,竟伤心肠断,死在舞台上。清朝时,《牡丹亭》场景出现在杨柳青年画之中,使其更加脍炙人口。

1959年初,叶剑英元帅观看上海戏曲学院昆曲班的学生表演《牡丹亭》的一折《游园惊梦》。学生们的精彩演出,深深地吸引了这位身经百战的元帅。应叶帅的要求,学生们又加演了一折《拾画》。

当代著名剧作家白先勇先生在不改变汤显祖原著的前提下,对《牡丹亭》进行了全新改编之作,内容更加精简而富有趣味,故事起伏跌宕,用现代的方式再次演绎了一个经典的爱情故事。2005年4月,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大学首演,并获得空前的成功。

                                                          ——摘编自人教版《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从商业发展的角度分析黄宗羲坚持此说的社会背景。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康熙崇尚儒家文化的表现,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3)针对传统文化,学界常有“守正”及“创新”两种论调,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根据材料三概括创新在昆曲《牡丹亭》数百年长盛不衰中的作用,并指出《牡丹亭》在昆曲中的重要地位。②对传统礼制的遵循,是平遥古城可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之。
2020-07-04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6月仿真模拟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经济活动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物质需要,艺术创作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精神需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人陆楫指出:“吴俗之奢,莫盛于苏杭之民,不知所谓奢者,不过富商大贾,豪家巨族自修其宫室车马,饮食衣服之奉而已。彼以梁肉奢,则耕者、庖者分其利。彼以纨绮奢,则鬻者、织者分其利。上之人胡为而禁之?”

——据陆楫《蒹葭堂杂著摘抄》整理

材料二   昆曲的母体是南曲,而南曲是南方众多声腔的总称。魏良辅说元朝有顾坚,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清代雷琳记载却有不同,“昆有魏良辅者,造曲律,世所谓昆腔者,自良辅始。而梁伯龙独得其传,著《浣纱记》传奇,梨园子弟喜欢之。”

——据魏良辅《南词引正》、雷琳《渔矶漫钞》等整理

材料三   梁启超说:“淮南盐商,既穷极奢欲,亦趋时尚,思自附于风雅…夫此类之人,则何与于学问?然固不能谓其于兹学之发达无助力,与南欧巨室豪贾之于文艺复兴,若合符契也。”实际上扬州盐商不仅支持高雅的学术文化活动,而且对一些通俗艺术的发展也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如扬州盐商蓄养昆曲家班对昆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摘自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江苏戏曲志》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陆楫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概括明清时期苏杭一带都市商业区的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昆山腔诞生的两种看法,结合所学,概括“梁伯龙”对昆曲发展所做的贡献。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选择阐述:①分析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乾隆末年蓬勃发展的社会因素,并指出《牡丹亭》的地位及作者。②试以美第奇家族为例,说明“南欧巨室豪贾之于文艺复兴"的作用。
2020-06-07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浙江省温州市高三6月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选考)
6 . 中国戏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万历后期,昆腔进入北家。沈德符指出:“至今上,始设诸剧于玉熙宫(皇宫),以习外戏,如弋阳、海盐、昆山诸家俱有之,其人员以三百为率。”明末,救国无策的王公戚畹们只能以获取感观上的享受来排遣内心的忧虑和惶恐,纷纷从江南购进家庭戏班,其中田氏昆曲家班名闻京师,将领吴三桂也有昆曲家班。万历后期,昆曲职业戏班在北京的活动记载比较频繁,到了天启、崇祯年间,北京曲坛形成了“四方歌曲皆宗吴门”之局面。

——摘编自黄振林《明清传奇与地方声腔关系考论》

材料二   1956年4月,改编后的影曲《十五贯》进京演出之后,出现争演争看的盛况,《十五贯》戏里面的知府况钟重视调查研究,切合当时反官僚主义运动的实际。“《十五贯》没有从原作之外强加进去一些它原来所无法承受的主题;整理者只是从原作发现了它的积极因素,发掘了它”。5月2日,毛泽东正式提出实行“双百”方针。他说:“现在春天来了嘛,100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开放,还有几种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又说:“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两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

——摘编自欧阳雪梅《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昆曲进入北京的主要推动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昆曲进入北京对中国戏曲发展的影响?
(2)围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选择阐述:①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意义及毛泽东提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的原因?②国家为贯彻“百花齐放”方针对昆曲采取的具体保护措施及昆曲《十五贯》演出盛况对昆曲保护的启示?
2020-05-19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巅峰冲刺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项提升-专题23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7 . “哭倒长城八百里,只见白骨满青山”。与此相关的人物是谁
A.梁山伯B.女娲C.许仙D.孟姜女
2020-05-19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巅峰冲刺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项提升-专题23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8 . 昆腔成为第一大声腔和全国性的大剧种是在
A.唐末B.元末C.明末D.清末
2020-05-19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巅峰冲刺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项提升-专题23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核心内容。梁启超说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中国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

——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材料二   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促成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走民族主义路线,动员民众抗日。中国社会第一次被政治力量全面动员起来抵抗侵略者。可以说,抗战期间政治动员对中国民族主义和国家认同的正面影响是史无前例的。

——郑永年《中国要建设国家认同》

材料三   昆曲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它毕竟不同于其他一般的文化遗产,它之所以能够在我国首批人类非物质文化代表作的评比中脱颖而出,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昆曲深厚的文化内涵,悠久古雅的艺术气质,唯美精致的艺术表现手法,能够感召与震撼人们心灵与情绪的思想艺术境界。从这个方面看,昆曲的唯美精神,昆曲的艺术魅力,就是她自身的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所以,我们今天要守护昆曲,就必须坚持对昆曲的这份文化自信。

——陈学凯《遗产守护与昆曲的文化自信》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提出这样认识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抗战时期敌后战场少数民族抗日武装队伍的名称,指出抗日战争胜利对民族主义正面影响的体现。
(3)关于昆曲,陈学凯认为我们今天要守护昆曲,就必须坚持对昆曲的这份文化自信。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对这一观点加以论述。
10 . 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是“国宝”级的“活化石”,被誉为“近代百戏之祖”。昆曲对“近代百戏”产生深远影响不包括
A.“脚色”制B.剧本结构C.板腔体唱腔D.演员组合体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