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93 道试题
2022·黑龙江·二模
1 . 进化的红皇后假说认为,在通常的情况下,物种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物种间存在相互牵制的生态关系,例如一些昆虫取食时,植物会产生某种有毒物质抵制昆虫,昆虫也相应地产生解毒物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植物产生有毒物质的根本原因是自然选择的作用
B.一定浓度的有毒物质会诱导昆虫产生相应的解毒基因
C.该假说认为一种生物的进化会导致其他生物的进化
D.具有抗毒性和不具抗毒性的昆虫存在生殖隔离
2022-08-24更新 | 596次组卷 | 7卷引用:2022年高考河北卷生物高考真题变式题5-8
2 . 松墨天牛是取食黑松的钻蛀性害虫。黑松被松墨天牛机械破坏或取食时,会产生对松墨天牛有毒的单宁进行防御,而松墨天牛的单宁解毒系统会被激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影响松墨天牛对单宁解毒能力的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B.持续施加外源单宁能够较好的控制松墨天牛的种群数量
C.黑松的单宁防御体系与松墨天牛的解毒系统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D.松墨天牛进化形成单宁解毒系统,是单宁对其定向选择的结果
3 . 野生型果蝇眼睛发育完全,研究者发现了5个隐性突变体(①~⑤),每个隐性突变只涉及1个基因,这些突变都能使果蝇的眼睛表现为发育不全。利用①~⑤进行互补杂交测验,结果见下表(W表示后代眼睛发育完全:其余表示后代眼睛发育不全)。

WWW
WWW
WWW
WWWW
WWW
(1)从分子水平上分析,果蝇眼睛发育出现突变体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以上关于果蝇的眼睛发育情况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是________
(2)在互补杂交测验中,两个隐性突变若表现出互补效应,则证明这两个突变基因是不同基因突变而来;若不能表现出互补效应,则证明这两个突变基因是同一基因突变而来。据此推测,5个隐性突变体是由_______个基因突变而来,其中②和______发生突变的基因相同。
(3)果蝇2号染色体上存在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且A与b基因纯合时均会导致果蝇胚胎致死。研究人员由此构建一种果蝇的双平衡致死系,基因位置如图所示。双平衡致死系果蝇可用于基因的定位,现有各种突变体平衡致死系果蝇和野生型非致死系果蝇(不含致死基因),请从中选择果蝇设计杂交实验,判断突变体①的突变基因是否位于2号染色体上_____(不考虑交叉互换)。

(4)研究发现减数分裂时A/a、B/b两对等位基因会发生重组,其中AB配子所占的比例为40%,则双平衡致死系的雌雄果蝇杂交后代会产生________种基因型,其中AaBb基因型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
2023-03-18更新 | 641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一模生物试题变式题16-20
4 . 蜜蜂是一类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嗅觉在它们的生存和繁衍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已知蜂王(可育)和工蜂(不育)均为雌蜂(2n=32),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雄蜂 (n=16)是由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的。研究发现,在嗅觉正常的蜂群中出现了部分无嗅觉的蜜蜂,现针对蜜蜂的嗅觉进行一系列遗传学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用一只无嗅觉蜂王与一只嗅觉正常雄蜂交配,其后代F1中雌蜂均嗅觉正常,雄蜂均无 嗅觉。无嗅觉蜂王最可能为________(填“纯合子”或“杂合子”);在相对性状中,_____(填 “嗅觉正常”或“无嗅觉”)是显性性状,判断的依据是_____
(2)用F1中的蜂王和雄蜂交配,F2中出现了两种新的表现型,即传统气味型(嗅觉系统只能 识别传统的气味分子,而不能识别非典型气味分子)和非典型气味型(嗅觉系统只能识别非典型 气味分子,而不能识别传统的气味分子),已知嗅觉正常型蜜蜂均能识别传统和非典型两类气味 分子。杂交结果如下图所示:

①分析可知,蜜蜂嗅觉的相关性状至少由_____ 对等位基因控制。
②若F2雌雄蜜蜂中四种表现型的比例为1:1:1:1,则说明相关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关系是_____,其中,F2中嗅觉正常型个体的基因型有_____种。
(3)研究发现,蜜蜂体内气味受体分为传统气味受体(由R1基因控制合成)和非典型气味受体(由R2基因控制合成)。已知,雄蜂个体中上述基因所在染色体的相应片段缺失则会致死,雌蜂个体中上述基因所在同源染色体的相应片段均缺失才会致死。用紫外线照射F1中嗅觉正常 的蜂王,其后代只出现传统气味型和无嗅觉型,请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①F1蜂王的卵 原细胞中含有_____基因的染色体片段缺失;②_____。请采用两种较为简便的方法确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方法一:_______________
方法二:_______________
5 . 人体造血干细胞中9号染色体上原癌基因ABL所在的片段,转移至22号染色体上BCR基因所在的区域,形成一个新的BCR-ABL融合基因,该基因的表达使造血干细胞出现增殖失控而导致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原癌基因的作用是调节细胞周期,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B.造血干细胞中发生染色体变异引发ABL与BCR融合
C.BCR-ABL融合基因的遗传信息可以精确传给子代细胞
D.BCR-ABL融合基因在转录时以其中一条链作为模板链
6 . 图甲为某二倍体高等雄性动物(基因型为AaXBY)细胞分裂某一时期的模式图,图乙为该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数部分变化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形成图甲细胞的过程发生了基因突变或染色体互换
B.图甲细胞的基因型为AaXBY,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6个DNA分子
C.图甲细胞下一时期可对应图乙BC时期,形成图甲细胞的过程中中心体复制了两次
D.图乙BC时期对应的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
7 . SLC基因编码锰转运蛋白,该基因转录模板DNA单链中的碱基序列由CGT变为TGT,导致所编码蛋白中相应位点的丙氨酸变为苏氨酸,使组织中锰元素严重缺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碱基序列变化后,参与基因复制的嘌呤核苷酸比例增加
B.该碱基变化导致其所编码的锰转运蛋白的功能改变
C.SLC基因碱基变化位置的转录产物对应的反密码子为UGU
D.该碱基变化前后,翻译时所需tRNA和氨基酸的数量和种类都相等
2022-04-08更新 | 620次组卷 | 5卷引用:2022年高考河北卷生物高考真题变式题13-16
8 . 将某一经15N充分标记DNA的雄性动物细胞(染色体数为2N)置于不含有15N的培养基中培养,该细胞分裂两次后形成4个大小相同的子细胞。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则第二次分裂中期被标记的染色体数为4N
B.若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都含15N,则细胞分裂过程中会发生联会现象
C.若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为N,则第一次分裂的后期被标记的DNA为2N
D.若子细胞中有的染色体不含15N,则细胞第一次分裂过程中会发生基因重组
9 . 角蛋白酶是一种特异性降解角质蛋白的分泌蛋白。该酶在60℃下高效降解角蛋白底物,在低温条件下催化活性极低。科研人品利用定点诱变方法使枯草芽孢杆菌的角蛋白酶(Ker-Z1)发生三个氨基酸改变,从而构建了Ker-Z1突变体(T210SN211S/T212G),以探究其是否能提高酶催化温度的灵活性,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Ker-Z1在核糖体中合成后需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
B.Ker-Z1的功能与其氨基酸种类、数目、序列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有关
C.T210S/N211S/T212G的产生是基因发生了定向变异的结果
D.突变体T210SN211S/T212G提升了20~75℃间的催化活性
10 . 2019年,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被命名为“卵子死亡”的单基因遗传病。许多大学的科研团队联合攻关,揭示其病因是PANX1基因发生突变,引起PANX1通道异常激活,主要表现为卵子发黑、萎缩、退化,导致不育。研究团队在4个无血缘关系的家系中发现的PANX1基因存在不同的突变,且都导致“卵子死亡”。下图为其中一个家系的图谱,基因检测显示,患者及其父亲和弟弟含有致病基因,其他人不含致病基因。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该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
B.4种PANX1突变基因都致病,体现了基因突变的多害少利性
C.PANX1基因存在不同种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
D.若Ⅱ-6与正常女性结婚,所生孩子患该遗传病的概率为1/2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