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某二倍体植物的花色受三对独立遗传且完全显性的等位基因控制,其花色色素合成途径如图1所示。现以三个白花纯合品系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通过控制______________,进而控制该植物的花色;影响花色的色素分布在细胞的______________(结构)中。
(2)实验一中,品系1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F2白花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占______________
(3)实验二F2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___种。实验一、二F2红花植株杂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
(4)研究发现,植物体细胞中b基因多于B基因时,B基因的表达将会减弱而形成粉红花突变体,其体细胞中基因与染色体组成如图3(其它基因数量与染色体均正常)。现欲判断一基因型为iiAABbb粉红植株的突变类型,可选用基因型为iiaabb的植株进行杂交。若子代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则其为突变类型1;若杂交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则其为突变类型2。
2 . 家蚕(2n=56)有许多相对性状,如体色、茧色、卵色等。研究人员随机获取某家蚕的120个卵细胞,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3对等位基因(A/a、B/b、D/d)和W染色体上的S基因分别进行检测和统计,结果如下表。已知该家蚕产生配子不存在致死现象,不考虑其他变异。请分析回答:
ABdSAbDSABDSaBdAbdSaBDabDabd
21191121992011

(1)A/a、B/b两对等位基因与B/b和D/d两对等位基因中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是______,若利用该家蚕与基因型为bbDD的个体杂交,后代纯合子(仅考虑两对基因)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
(2)S基因位于ZW染色体的________(填“同源区段或”或“非同源区段”),含S基因的雌蚕次级卵母细胞中通常含有______个S基因。
(3)已知家蚕的黄茧(A)对白茧(a)为完全显性,研究发现W染色体上的S基因移接到了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上(表示为AS),且含S基因的家蚕发育成雌蚕,含异常W染色体同时不含S基因的个体致死。上述雌蚕(ASaZW)与基因型为Aa的雄蚕杂交,子代有_______种基因型,其中黄茧雄蚕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
(4)家蚕的成虫称为家蚕蛾,已知家蚕蛾有有鳞毛和无鳞毛这对相对性状,其受一对等位基因E/e控制。现有纯合的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家蚕蛾雌、雄个体若干只,设计实验探究E/e基因的位置,并判断显隐性:
①让纯合的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家蚕蛾雌、雄个体进行________实验,得到F1.如结果只出现一种性状,则F1表现出的性状是______性状。
②F1只出现一种性状能否判断E/e位于常染色体?_______如果能,请说出理由;如果不能,请进一步设计方案进行判断:_______
2024-05-28更新 | 14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三)生物试题
3 . 果蝇是遗传学实验的良好实验材料。已知果蝇中的灰身与黑身、红眼与白眼这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A和a、B和b控制。让灰身红眼雌果蝇与黑身白眼雄果蝇作亲本进行杂交得F1,F1雌雄果蝇均为灰身红眼,让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得F2,F2的表型及比例如下表。下图是某雄性果蝇体细胞染色体组成示意图及相关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分布。请回答下列问题:

F2

灰身红眼

灰身白眼

黑身红眼

黑身白眼

雌果蝇

3/4

0

1/4

0

雄果蝇

3/8

3/8

1/8

1/8

(1)据图写出该果蝇产生的一个配子中的染色体组成_________
(2)若果蝇Y染色体上的一个片段转移到IV染色体上,则该变异类型是_________
(3)根据表格数据和图形信息的分析,灰身和黑身这对相对性状是由_________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的,红眼和白眼这对相对性状是由_________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的,上图所示的这只果蝇的表型为_________
(4)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F1雄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F2中灰身红眼雌蝇的基因型有_________种,其中杂合子:纯合子=_________,让F2中的雌雄灰身红眼果蝇相互交配得F3,F3中黑身白眼果蝇所占比例是_________
2024-05-27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考试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4 . 下图是某果蝇体细胞染色体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果蝇常作为遗传学实验的良好材料,原因有______(答出2点即可)。
(2)由图分析可知该果蝇的性别为_____(“雄”或“雌”)性。该果蝇产生的配子中的染色体组成是_______
(3)若果蝇无眼性状产生的分子机制是由于控制正常眼的基因中间缺失一段较大的DNA片段所致,则该变异类型是______(填“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若果蝇Y染色体上的一个片段转移到Ⅳ染色体上,则该变异类型是______(填“基因重组”或“染色体结构变异”)。
(4)已知果蝇正常翅(B)对小翅(b)为显性,遗传学家对果蝇该对相对性状进行了相应的遗传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父本母本子一代
正常翅小翅正常翅(♀)∶小翅(♂)= 1∶1
①分析可知,控制果蝇该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_____(填“常”、“X”)染色体上,子一代雄果蝇、雌果蝇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
②将子一代雄果蝇、雌果蝇自由交配,理论上子二代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
2024-06-14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生物试题
5 . 果蝇的翻翅(Cy)对正常翅(+)为显性,星状眼(S)对正常眼(+)压为显性,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都位于2号染色体上,且都具有显性纯合致死效应。2号染色体上有一个大片段颠倒可抑制整条2号染色体重组,如图1所示,这样的果蝇品系被称为“平衡致死系”,基因型为+S/Cy+。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1分析,翻翅基因Cy与星状眼基因S的位置关系是___,翻翅基因Cy与正常翅基因+的区别是___
(2)2号染色体有一个大片段颠倒,这种变异属于___。平衡致死系的雌果蝇(+S/Cy+)产生的正常卵子的基因型为___,平衡致死系的雌雄果蝇相互杂交,产生的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___
(3)利用平衡致死系可以检测果蝇染色体上的突变基因类型(如显性、隐性、是否致死等)。科研工作者利用该系统检测诱变处理后的雄果蝇的2号染色体上是否发生了隐性突变,过程如图2。他们将待检测的雄果蝇与平衡致死系的雌果蝇交配得F1,F1最多有___种基因型的个体(考虑突变基因)。

(4)在F1中选取翻翅(Cy+/++)雄果蝇,再与平衡致死系的雌果蝇单对交配,分别饲养,杂交得到F2。每一对杂交所产生的F2中有___种基因型的个体能存活。
(5)在F2中选取翻翅(Cy+/++)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得到F3,预期结果和结论。
①若F3中野生型纯合体:翻翅杂合体=___,则说明待测定的雄果蝇的第2号染色体上没有发生隐性致死突变。
②若F3___,则说明要测定的第2号染色体上有隐性致死突变基因。
③若F3中除翻翅果蝇外,还有占比约为___的突变型,则说明测定的第2号染色体上有隐性不致死突变基因。
6 . 不对称体细胞杂交是指利用射线破坏供体细胞的染色质,与未经射线照射的受体细胞融合,所得融合细胞含受体全部遗传物质及供体部分遗传物质。研究人员尝试运用不对称体细胞杂交将红豆杉(2n=24)与柴胡(2n=12)进行了融合,培育能产生紫杉醇的柴胡,过程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获得红豆杉和柴胡的原生质体,可将流水冲洗后的外植体用酒精消毒30s,然后立即用_____冲洗,随后再用_____溶液处理30min,再次冲洗后将外植体接种于MS培养基上诱导_____过程,形成愈伤组织。
(2)已知X射线处理能随机破坏染色体结构,使其发生断裂、易位、染色体消除等,使细胞不再持续分裂;碘乙酰胺处理使细胞质中的某些酶失活,抑制细胞分裂。对红豆杉和柴胡原生质体进行的A、B 处理分别为_____
(3)过程③经化学试剂诱导融合后,只有异源融合的原生质体可持续分裂形成再生细胞团,原因是杂种细胞由于融合后在__________(填细胞结构)的功能上实现了互补,使细胞恢复正常。融合完成的标志是_____
(4)过程④中,所用培养基需含有激素类物质X和Y,当X与Y的浓度比例大于1时,诱导未分化细胞群分化出芽,则X属于_____类似物。
(5)观察再生植株细胞中的染色体,发现数目_____(从“小于等于”“等于”“小于”中选填)36条,说明初步获得了不对称杂种植株。
(6)研究人员以红豆杉幼苗茎形成层为外植体进行相关研究,得到如图2所示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有(            

A.愈伤组织细胞和胚状体细胞都已经出现了脱分化
B.暗处理时间对脱分化率的影响小于对再分化率的影响
C.暗处理时间的延长不利于红豆杉胚状体的形成
D.红豆杉幼苗茎形成层诱导形成胚状体的最适暗处理时间是1周
2024-05-20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7 .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根据靶基因序列设计向导sgRNA,精确引导核酸酶Cas9切割与sgRNA配对的DNA,相关酶在修复断裂DNA的过程中会改变连接部位的碱基序列。科研人员通过删除编码PD-1蛋白基因的2、3、4片段造成蛋白质的功能缺失,制作PD-1基因敲除鼠的流程如图1所示。将体外转录获得的Cas9mRNA和sgRNA导入小鼠的受精卵中,获得了12只基因编辑小鼠。利用PCR鉴定小鼠的基因型,电泳结果如图2所示。已知P1和P2是PCR的引物。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敲除2、3、4片段引起的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
B.敲除前,根据敲除的位置需要设计3个sgRNA
C.图2中,4和12个体杂交的子代均为敲除纯合子
D.图2中,3、5、7个体的体内均能检测到PD-1
8 . 下图甲和乙是基因型为AaBb的某雌性高等动物(2n)卵巢中细胞分裂图像(仅示部分染色体),图丙是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的数量关系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所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时期是______,正常情况下甲图所示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组成是______
(2)乙图所示细胞名称为______,细胞中有______条染色体。从乙图所示细胞可以判断出,在由原始生殖细胞经过分裂产生该细胞的过程中______发生部分交换。
(3)丙图中a、b、c柱表示核DNA的是______,图乙属于图丙中类型______的细胞。在图丙的4种细胞类型中,一定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类型是______
(4)下图是该动物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部分行为变化示意图,部分染色体片段缺失或重复均导致精子死亡。

①图中变异的类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______,这种变异改变了细胞中染色体上基因的______
②按B方式产生的精子中致死的比例为______
9 . 控制家蚕卵色的基因(w+控制黑色、w控制白色,w+相对于w为显性)位于10号染色体上,l1、l1+和l2、l2+是位于Z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且l1、l2纯合致死,其中家蚕B的基因型可写作ww。雄蚕食量小、产丝量大,为培育平衡致死系用于繁育雄蚕以提高经济效益,研究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雌蚕A细胞中W染色体上易位的片段来源有____;与正常蚕相比,雌蚕A的染色体数目____
(2)雌蚕A与雄蚕B杂交产生的后代只有一种染色体组成,这说明含____染色体的配子是不育的;C与D杂交,选择____色的受精卵培养才能获得平衡致死系雌蚕E;E与F杂交,后代出现平衡致死系雄蚕G的概率是____
(3)在生产实践中,利用平衡致死系雄蚕与正常雌蚕杂交无需筛选就可直接获得雄蚕,其原因是____,偶尔也可能会产生少量雌蚕,出现这一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
(4)为了持续产生雄蚕G用于生产,应选择图中____与G进行杂交。
(5)本研究中,诱变获得易位黑色雌蚕(A)的主要目的是____
2024-01-06更新 | 18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迎考生物试题
10 . “不对称体细胞杂交”可将一个亲本的部分染色体或染色体上某些片段转移到另一个亲本体细胞内,获得不对称杂种植株。疣粒野生稻(2n=24)对白叶枯病有较高抗性,由于不同类型间的有性杂交后代高度不育,限制了野生稻的有利基因向栽培稻(2n=24)的转移,为此研究人员利用“不对称体细胞杂交”技术,将疣粒野生稻的抗白叶枯病特性转移到栽培稻中,过程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注:大剂量的X射线能随机破坏染色体结构,使其发生断裂、易位、染色体消除等,使细胞不再持续分裂;碘乙酰胺使细胞质中的某些酶失活,抑制细胞分裂。
(1)利用“不对称体细胞杂交”技术培育抗病栽培稻植株的理论基础有_____、细胞膜的流动性和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2)从物理性质上看,研究过程中所用的培养基为_______,培养基中应添加一定浓度的蔗糖,其目的是_____
(3)过程②需用_____酶处理愈伤组织,过程③常用的化学方法是____;与过程③相比,过程④需在_______条件下进行。
(4)经诱导融合后,只有异源融合的原生质体可持续分裂形成再生细胞团,原因是______
(5)研究发现,有些杂种植株染色体数目与栽培稻相同,性状明显偏向栽培稻,但也表现出野生稻的一些特性,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
(6)研究人员利用致病性强的两种水稻白叶枯病菌株对72株再生杂种植株进行试验,结果发现共有40株表现出抗性,其中17株对两种菌株均具抗性。综合染色体数目及抗性检测,应优先选择______的杂种植株进行繁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