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0 道试题
1 . 土壤盐渍化是目前制约农业生产的全球性问题,我国科学家用普通小麦(2N=42)与耐盐偃麦草(2N=70)体细胞杂交获得耐盐新品种“山融3号”,培育过程如下图所示,序号代表过程或结构。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山融3号”与普通小麦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为不同物种
B.通常在低渗溶液中采用PEG融合法诱导原生质体融合
C.由愈伤组织到②适当提高培养基中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的比例有利于促进芽的形成
D.土壤盐渍化可能是导致偃麦草出现耐盐性的根本原因
2024-04-04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
2 . 某山地存在鸭跖草,品种A生长于悬崖底部,品种B生长于悬崖顶部,两者具有不同的表型。在山地的某些坡度缓和的区域存在大量A和B的杂交种C且繁殖形成了种群(如图1),图2为品种A在某时间段内H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A和B适应性特征的出现,是自然选择造成的
B.协同进化存在于品种A和品种B之间,以及品种A和品种B与环境之间
C.杂交种C的形成,说明鸭跖草A、B两个种群之间无生殖隔离,是同一个物种
D.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品种A的表型,最终导致H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23-24高三上·北京·阶段练习
3 . 育种工作者发现,将玉米(2n=20)的花粉授予小麦(2n=42),花粉能正常萌发,从而形成受精卵。在受精卵进行分裂过程中,玉米染色体的移动表现出滞后和不均匀分离,几次分裂后玉米的染色体消失。该技术称为小麦—玉米远缘杂交技术。下列说法错的是(       
A.小麦和玉米杂交形成的受精卵中含有31条染色体
B.玉米染色体消失可能是因为纺锤丝没有附着到着丝粒
C.小麦—玉米远缘杂交技术可以用于突破生殖隔离
D.小麦—玉米远缘杂交技术可用于生产小麦单倍体
非选择题-解答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在自然条件下,二倍体植物(2n=4)形成四倍体植物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减数分裂失败可能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
B.二倍体植物与四倍体植物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现象
C.二倍体植物经长期的地理隔离才能形成四倍体植物
D.四倍体植物也可以通过低温诱导的方式获得
2023-07-18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重点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并回答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材料一     人们对沉积岩中发现的已灭绝的剑尾动物化石开展研究,测量了每个个体背甲的长与宽之比并用S表示。下面甲图中P曲线,表示1.5亿年前时该动物S值的分布情况;下面乙图a、b、c曲线,表示1亿年前、分属三个不同地区的、三个不同剑尾动物的群体化石S值的分布情况。
   
材料二     华北某地区的棉花种植面积中90%是转基因抗虫棉,目前一些地方抗虫棉的抗性正在逐渐减弱,棉铃虫虫害发生的程度也在逐年加重。调查发现,棉铃虫的种群中对抗虫棉敏感的个体(GG)逐渐减少,对抗虫棉产生抗性的个体(gg)逐渐增多。
(1)根据材料一,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_____证据;拉马克认为适应的形成是由于_____,达尔文认为适应是_____的结果。
(2)根据材料一中S值的变化情况,在1亿年前的三个不同地区中,环境最可能保持不变的是_____(填图中曲线字母),最可能出现新种的是_____(填图中曲线字母);S值的变化实质反映了_____的变化。
(3)根据材料二,抗虫棉的种植对于棉铃虫的生存起到了_____作用。如果第一代棉铃虫(在小麦麦田中生长)种群中Gg、gg的个体比例分别为4%和1%,将自由交配后产生的第二代幼虫都集中在抗虫棉田中,则第二代成虫种群中g的基因频率理论上应为_____
(4)根据材料二,实际生产中,人们往往在种植抗虫棉的同时,间隔种植少量非转基因的棉花或其他农作物,供棉铃虫取食。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_____
(5)综合材料一、二,适应具有_____的特点,_____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6 . 一万多年前,美国内华达州比现在湿润得多,气候也较为寒冷,许多湖泊(A、B、C、D)通过纵横交错的小溪流连接起来,湖中有不少鳉鱼。此后,气候逐渐干旱,小溪流逐渐消失,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湖泊,各湖泊生活的鳉鱼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分别称为a、b、c、d鳉鱼)。下图为内华达州1万多年以来湖泊地质的变化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万多年后,D湖中的所有鳉鱼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鳉鱼种群的___________。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__________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2)现在,有人将四个湖泊中的一些鳉鱼混合养殖,结果发现:A、B两湖的鳉鱼(a和b)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则a、b鳉鱼之间存在__________隔离,它们属于两个__________
(3)如果C湖泊中鳉鱼体色有黑色和浅灰色,其为一对相对性状,黑色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50%。环境变化后,鳉鱼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10%,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10%,则一年后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
7 . 甲、乙、丙三岛之间相互隔绝,甲岛上某种昆虫的一部分个体被人为地迁移到乙岛和丙岛上。这种昆虫体色受A(黑色)、a(白色)、a₁(灰色)控制,分别统计3年和20年后相关的基因频率或基因型频率,其中甲岛基因频率一直不变,乙、丙岛数据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3年后20年后
乙岛AA(40%)Aa(40%)aa(20%)乙岛AA(36%)Aa(48%)aa(16%)
丙岛AA(9%)Aa(10%)aa(81%)丙岛A(5%)a(40%)a(55%)
A.这20年间,乙、丙两岛昆虫都发生了进化
B.丙岛这种昆虫全部个体的A、a、a1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
C.三个岛上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指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D.a1基因来源于基因突变,a1基因频率升高可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8 . 月亮鱼是目前已报道的唯一“全身恒温鱼类”。月亮鱼的体温比周围海水温度高约5℃,能够提高其神经传导能力基于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发现月亮鱼基因组中多个基因发生了适应性变化,这些基因的适应性变化可能共同驱动了月亮鱼恒温性状的演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月亮鱼新物种的形成经过染色体变异、选择及地理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B.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月亮鱼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
C.对比月亮鱼与其他物种的基因序列,是研究它们进化关系的分子水平证据
D.“全身恒温”可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有助于提升月亮鱼的捕食以及防御能力
9 .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材料1:某种蛾易被蝙蝠捕食,千百万年之后,此种蛾中的一部分当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便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逃脱危险,其身体也发生了一些其他改变。当人工使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交配后,产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
材料2:蛙是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可生活在水中或陆地的动物。由于剧烈的地质变化,使某种蛙生活的水体分开,蛙被隔离为两个种群。千百万年之后,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
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1中的这种蛾已经发生了进化,原因是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已产生______,成为了一个新物种。材料1中,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______的结果。
(2)在材料2中,若发生剧烈地质变化后,其中一个蛙种群生活的水体逐渐干涸,种群中个体数减少,会导致该种群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即______变小。
(3)下表为某基因在种群A和B中的基因型及其个体数。
基因型A种群(个)B种群(个)
XDXD2000
XDXd50160
XdXd100200
XDY1800
XdY170270
①D基因在A种群中的频率为______。你认为造成B种群的基因型分布的最可能原因是______
②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多样性是______的结果。就D基因而言,A种群的遗传多样性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B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利用表中数据陈述判断依据:_____
2023-05-26更新 | 2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天津市河西区高三下学期总复习质量调查生物试题(三)
10 . 马和驴均由草原古马进化而来,家养的驴和马分别由野驴和野马驯化而来,野驴包括亚洲野驴和非洲野驴两种,科学家研究发现家驴是由非洲野驴驯化而来。马和驴杂交可产生骡,但骡通常不能繁育后代。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通过DNA分子碱基序列的对比能为家驴由非洲野驴驯化而来提供证据
B.马和驴可以相互杂交产生后代,相互间没有生殖隔离
C.亚洲野驴和非洲野驴的差异仅仅是生活地点不同
D.人们的不同驯化需求使马和驴的祖先发生了相应的变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