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应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21 道试题
1 . 调查法是生物学常用的方法之一,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公路两侧狭长隔离带中紫叶小檗的种群密度,应采用五点取样法
B.调查我国境内华南虎的种群密度,宜采用标志重捕法
C.调查某湖泊小球藻种群密度,应采用抽样检测法
D.调查趋光性农林害虫的种群密度,可通过黑光灯诱捕法准确测定
2 . 研究不同生物时往往采取不同的调查和统计方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可以使用黑光灯诱捕法来调查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B.可在广大人群中随机抽样来调查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
C.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采用记名计算法进行采集
D.用抽样检测法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常用血球计数板进行计数
2024-05-20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下学期三诊考试理科综合试题-高中生物
3 . 高原鼠兔是青藏高原上的小型哺乳动物,一定数量的高原鼠兔可以提高高寒草地的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但当其种群密度过大时,可能会导致草地退化而影响畜牧业,此时需要治理鼠害。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可以采用________法来调查该地鼠兔的种群密度;经研究发现鼠兔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S型,则该草地所能维持的鼠兔最大数量称为_____________
(2)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治理鼠害的意义是__________
(3)当高寒草地受到轻度污染时,草地生态系统自身能将污染消除,原因是该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但部分有毒物质仍会在高原鼠兔体内富集,这种富集作用在生态系统中依赖的渠道是_____________
2024-05-20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下学期三诊考试理科综合试题-高中生物
4 . 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称为群落交错区,如图1所示。群落交错区的环境条件比较复杂,在群落交错区的物种的数目及一些物种的密度的增大趋势被称为边缘效应。在庄稼——草地交错区生存了许多天性警觉的啮齿类动物,如大足鼠。图2中的圆圈处为放养鹌鹑的群落交错区,养殖人员通过增加边缘的长度、交错区面积的方法来提高鹌鹑的产量和质量。回答下列问题:

(1)为调查大足鼠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标记重捕法对其进行调查,但调查的结果可能会___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根据以上信息分析,理由是____________。大足鼠等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
(2)治理沙漠的过程中会出现群落交错区,该交错区具有较高的_______________能力,其基础是_______________。若要研究群落交错区的特殊性,往往需要研究_______________(写出2个即可)等群落层面的问题。
(3)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指出,鹌鹑的肉、蛋有补五脏、益中续气、实筋骨、耐寒暑、消热结之功效。利用群落交错区的边缘效应,养殖人员采用图2中的鹌鹑放养模式,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5-17更新 | 16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林荫校区)高三下学期三诊热身考试理综试题(5月6日)-高中生物
5 . 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L、M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同数量的甲、乙、丙三种单细胞藻类,L中不放螺,M中放100只螺。一段时间后,将M中的螺全部移入L中并分别统计L、M中藻类数量,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用标志重捕法统计藻类的种群密度
B.若缸中只放甲藻,甲藻将呈“J”型增长
C.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丙藻>甲藻>乙藻
D.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甲藻>乙藻>丙藻
2024-05-08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达州市普通高中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考试理综试卷-高中生物
6 . 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某农村大力推广“无废弃物农业”生态模式。如图为农田﹣池塘﹣桑田﹣沼气综合生态系统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防治桑树虫害时,常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此方法利用的是生态系统中的___信息,属于___防治。
(2)调查池塘中某种鱼的种群密度常采用___法,若调查的数值高于真实数值,原因可能是___(答一点即可)。
(3)在“池塘淤泥→农田农作物”的过程中仅发生着物质的传递,理由是___
(4)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分析,“无废弃物农业”生态模式的优势是___
2024-04-29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遂宁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诊断考试理科综合试题-高中生物
7 . 普氏野马是世界上唯一存活的野生马,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于我国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以荒漠上的芨芨草、梭梭、芦苇等植物为食。请分析回答:
(1)为了准确了解普氏野马的生存状态,预测其数量变化趋势,需要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___;研究人员通过航空遥感技术拍照,并利用计算机识别、分析处理这些照片上普氏野马的影像,以统计其数量。与标记重捕法相比,该方法的优势有____________(至少答一点)。
(2)近年来,国家通过设立自然保护区,使普氏野马种群数量逐年增加。据此推测,引起普氏野马种群数量增加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__(至少答两点)。为了更好的保护普氏野马,同学们展开了讨论:甲同学提出应该大量捕杀它的捕食者,乙同学认为群落中捕食者的存对于普氏野马种群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乙同学提出这种观点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
2024-04-28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泸州市高三下学期三模理综试题-高中生物
8 . 干旱裸露的荒地是蝗虫最佳的产卵场所。几十年来,过度放牧及高温干旱等异常气候导致呼伦贝尔天然草场退化和沙漠化,同时为蝗虫的猖獗创造了有利条件,导致呼伦贝尔草原蝗虫数量爆发式增长,进一步加速了草场的退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温度和湿度是影响蝗虫数量的非密度制约因素,通常可用样方法调查蝗虫卵的密度
B.草场退化和蝗虫数量增长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属于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
C.草原上放养牲畜前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这遵循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D.喷洒高效农药能快速杀灭蝗虫,因此是防治蝗虫最有效的措施
9 . 世界范围内,蝗灾对农业、经济和环境构成重大威胁。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某团队发现了一种释放量低但生物活性非常高的群居信息素4—乙烯基苯甲醚(4—VA)。研究表明,在群居信息素的作用下,蝗虫种群由散居型可以转变为群居型,形成超大型种群。回答下列问题:
(1)用于蝗虫种群由散居型转变为群居型的4—VA属于________信息。与农药相比,用4—VA诱捕蝗虫防治蝗灾具有的优点是______(答出1点)。
(2)图1中的甲、乙曲线分别表示某天然牧场中蝗虫和食虫鸟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₁)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Nt₊₁=Nl

①图中可表示食虫鸟的是曲线________(填“甲”或“乙”),判断依据是______
②请在图2中绘出甲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______(要求在曲线上标注关键点A、B、D点)。
(3)为进一步确定4—VA的作用,科研人员利用4—VA及其溶剂进行图3所示的室外草地诱捕实验,结果如图4所示。

①据图3分析,为减少实验误差,本实验制作样方注意的是_________(不需要考虑样方的数量、面积)。
②据图4结果可以推知,4—VA具有群聚激素的功能,依据是_________
10 . 三裂叶豚草是来自北美洲的入侵植物,三裂叶豚草喜干扰且适宜生活在土壤水分含量较大的环境内。某生态学家研究成都地区不同地点三裂叶豚草入侵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注:平均重要值越高,表明样地中三裂叶豚草的种群密度越大)。回答下列问题:
调查地点三裂叶豚草平均重要值物种丰富度
农田边的开阔地0.968.09
机械化管理的果园0.3612
远郊山坡的乔木层下0.1814.7
(1)生态学家通常采用_______法估算三裂叶豚草的种群密度,然后换算成平均重要值;利用该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前,需要先确定_______(答出2点即可)等。
(2)三裂叶豚草在农田边的开阔地入侵初期,种群的数量通常呈_______增长。调查结果显示,农田边的开阔地三裂叶豚草的平均重要值最大,推测原因可能是_______
(3)调查结果表明,三裂叶豚草种群密度与物种丰富度的关系是_______;为合理控制三裂叶豚草的种群密度,请利用生物的种间关系为生态环保部门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_______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