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应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藏羚羊是中国特有物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生活在海拔3700~5500米的青藏高原,主要以禾本科和莎草科的植物为食,天敌有狼、棕熊、鹰、秃鹫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________特征,要较准确地估算藏羚羊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
(2)某研究团队对甲、乙、丙三个地区的藏羚羊种群特征进行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图中I、Ⅱ、Ⅲ、IV分别对应大(5~8龄)、 中(3~5龄)、小(1~3龄)、 幼(0~1龄)四个年龄等级(藏羚羊最长寿命8年左右)。则图1中甲的年龄结构组成类型为________,预测此后一段时间,________地区种群藏羚羊数目将保持增长。

(3)某草原中藏羚羊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R=出生率/死亡率)如图2,据图分析,曲线a~b段藏羚羊种群数量变化最可能为________(选填“增加”或“减小”或“先增加后减少”),c~d段藏羚羊种群数量变化最可能为________(选填“增加”或“减少”)。除题图中因素外,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还有________等。
(4)藏羚羊是羌塘高原有蹄类唯一的迁徙物种。成年藏羚羊一年中除交配季节,绝大部分时间是雌雄分群。每年6月份,雌性藏羚羊逐渐集结并向夏季产羔区迁徙,6月20日至7月10日小羊羔陆续出生,完成生产后雌性藏羚羊于7月上旬回迁,8月返回越冬栖息地。图3为12个环境因子对藏羚羊栖息地选择的影响示意图,分析可知,决定产羔地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有________等3个因素,影响藏羚羊越冬区选择的环境贡献值相比产羔区更加分散,________等2个因素贡献值突出。藏羚羊选择的产羔区的食物资源和气候条件都相对较差,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2 . 为研究东北某草原水淹后恢复过程中植物优势种及其主要伴生种的数量变化,同步开展人工建立不同初始比例羊草和寸草苔实验种群研究,连续五年(2003-2007)在同一时间段进行取样和检测。部分数据如下图所示(图中比例为羊草:寸草苔初始数量之比)。

(1)调查上述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采用___________法。羊草和寸草苔均可进行营养生殖(产生分蘖株),取样时____________(填“应该”或“不应该”)将全体植株的地上部分连同地下部分一同挖出。
(2)结合图1分析,____________可能是该草原的优势种。图2中,羊草分蘖株生物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调查发现,水淹后恢复演替初期植物生存环境较为恶劣,土壤含水量高、部分裸露土地盐碱化。在演替中后期随着植物吸收矿质元素、腐殖质作用于土壤,土壤盐碱化降低、肥力提高。恢复演替初期羊草等植物通过种子进行传播和繁殖,不断产生定居的母株,分蘖株产生率低。演替中后期母株会不断通过分蘖株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大小不同的无性系斑块。这些无性系斑块内部来源于种子的实生苗占很小的比例,不足1%。分析上述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①结合演替过程中羊草繁殖方式的变化,分析有性生殖的优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从进化与适应、营养供应与幼苗生长两个角度分别分析演替后期无性系斑块内部来源于种子的实生苗占比不足1%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03-13更新 | 1623次组卷 | 5卷引用:2021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3月一模生物试题
3 . 某野外调查小组在我国东部地区对东部群落进行深入调查,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S0m2
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若被标记的动物中有少量个体死亡,则导致调查结果偏高
C.既要获得最大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处于较高水平,应使该动物群体的数量保持在图2中C点所代表的水平上
D.图3中,15-20年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4 . 某生态调查小组在调查某草原鼠种群密度时,采用了标记重捕法。在1hm²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只,将捕获的鼠标记后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6只,其中有标记的个体数为12只。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草原鼠的种群密度是_____,给动物做标记时应注意什么?_____。该方法适用于_____的种群密度的调查。
(2)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下图所示:(横轴表示各月龄段个体占种群数量的比例)

据图分析,甲草原的鼠种群和乙草原的鼠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别属于_____型和_____型;可以预测_____草原的鼠害将很严重,应该提前做灭鼠工作。
(3)若某种群有鼠a只(计算时作为亲代),每只雌鼠一生产仔16只,各代雌雄性别比例为1∶1,子代幼鼠均发育为成鼠,所有个体的繁殖力均相等,则从理论上计算,产生的第n代鼠为多少只?(      )
A. a×8n-1B. a×8n+1C. a×8nD. a×8n-2
5 . 科学工作者为了监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调查,发现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A.研究者通常采用样方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密度
B.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其中λ为1.015
C.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的生存环境是空间条件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
D.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
6 . 图甲是两类生物种群数量变化动态曲线的比较,其中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能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图乙表示种群的数量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家鼠的寿命只有两年,几乎全年均可繁殖,种群数量每天可增加1.47%,是________(填“r对策”“K对策”)生物,这类生物很难消灭,在种群密度极低时也能迅速回升,最终形成一种“S”形增长曲线。
(2)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________(填“S”或“X”)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该数量水平被称为________
(3)若在食物和空间、资源充裕的理想环境下,鼠的数量会出现图乙中的曲线I的增长趋势,此时需控制该曲线数学公式模型中的________参数来有效控制鼠害。
(4)图乙曲线Ⅱ是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缓解草原的鼠患,曲线Ⅱ表明蛇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时间段是________。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则图中的角度将会________;在调查草原鼠的种群密度时,得到的结果是N只/km2,鼠的记忆力较强,由此推测该调查结果与真实结果相比________(填“偏大”“相等”或“偏小”)。
7 . 下列关于生物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探究“酶的专一性”实验及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实验,都可选择淀粉酶来完成
②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将酶与底物溶液混合后置于不同温度下保温
③在洋葱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线粒体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④脂肪鉴定与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均使用了光学显微镜
⑤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只能用标志重捕法
⑥卡尔文探明了CO2中的碳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
A.①⑥B.②⑥C.③④⑤D.①②⑥
8 . 下如图为生态工作者对东北某生态系统中白桦和水曲柳两种乔木年龄结构的 调查结果。乔木的树龄分为幼龄林(10年生以下)、中龄林和近熟林(10〜50年生)以及 成熟、过熟林(50年生以上)三个年龄组。
如图是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甲〜丁代表生态系统的四种组成成分,A〜D所 占区域的大小代表丙中不同生物的物质同化量)。

(1)生态工作者在该调查过程中应采用的是____________法。
(2)白桦10〜20年生的数目较少,而40〜70年生的数目较多,推测可能的原因是由于上层林冠茂密,林下____________不足,导致多数幼龄林生长受阻难以进入下一龄级;水曲柳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_____________型。综合上述分析,____________的幼苗耐荫能力强,若干年后,该种群将成为优势种。
(3)白桦和水曲柳应属于如图中的____________部分,如图中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是____________
2019-05-06更新 | 666次组卷 | 3卷引用:【区级联考】天津市和平区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试题
9 . 科学工作者为了监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调查,发现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据此分析合理的是 (       )
A.研究者通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
B.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的物理模型可表示为Nt=N0λt
C.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
D.一段时间后,预测田鼠天敌的数量有可能增加
10 . 调查发现小型湖泊中的绿藻、蓝藻是鲮鱼和沼虾的食物,沼虾又是鲮鱼的食物。图1表示不同体长鲮鱼的食性相对值,图2表示绿藻和蓝藻对水体中N、P元素吸收量及其体内藻毒素含量。请分析回答:

(1)据材料分析,该湖泊中的鲮鱼与沼虾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体长为2.8 cm的鲮鱼增重2 kg,理论上至少需要藻类__________________
(3)科研小组调查鲮鱼的种群密度时,应采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若标记容易脱落,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_____________(偏高、偏低、不变)。
(4)该湖泊受到了富含P元素的生活用水的污染,某科研小组提出一个生态治理的方案:①先投放一种藻类去除水体中的P元素,选择的藻类是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②一段时间后投放体长大于4.2 cm的鲮鱼,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