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应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6 道试题
1 . 图A中的a、b、c和图B中的甲、乙、丙、丁分别为两个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的生物成分,生态系统Ⅰ中a、b、c三个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A所示,生态系统Ⅱ中甲、乙、丙、丁四个种群同化量所占比例如图B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Ⅰ中,能量流动方向为a→b→c
B.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图2中丙属于第四营养级
C.若c、丁为植物,常用样方法调查两者的种群密度
D.甲、乙、丙、丁四个种群构成了一个群落
10-11高二下·安徽蚌埠·期中
2 .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个别标志物脱落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样方法调查法国梧桐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以及相邻两边上的菌体
2019-04-16更新 | 459次组卷 | 26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产业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3 . 生态学家对某弃耕农田多年后形成的荒地进行调查。下表是此生态系统三个营养级生物的能量分析表。请回答下列问题(单位:J/hm2·a)
营养级 同化量 未被利用量 分解者分解量 呼吸释放量
A 2.48×1011 2.00×109 1.20×1010 3.60×1010
B 2.40×107 6.00×105 4.00×105 2.30×107
C 7.50×108 2.40×107 6.00×106 7.16×108

(1)输入该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的总能量是_______J/hm2·a,这部分能量是指________
(2)该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_____
(3)该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类型为_____________。若该地区气候条件适宜、雨量丰富,在数十年乃至上百年后,此片弃耕农田可能会变成森林,此过程的演替趋势应该是:弃耕农田→杂草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态学家为了监测和预报该生态系统鼠害的发生情况,对弃耕后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
I.研究者通常采用__________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若调查中部分田鼠身上的标志物脱落,所得调查数值比实际数值偏________(填“大”或“小”)
Ⅱ.研究人员根据最初的一个月内田鼠的数量调查数据构建的田鼠种群增长模型为N=N0·λt,由此可知田鼠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的生存环境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Ⅲ.若研究人员对此弃耕农田进行长期研究,并进行数据统计,将会发现田鼠的种群增长模型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07-30更新 | 185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4 . 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0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0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则池塘中共约有鲫鱼
A.25条B.360条C.390条D.394条
5 . 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2018-06-09更新 | 9625次组卷 | 46卷引用:广东省汕尾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期中生物试题
6 . 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 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减弱
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越小
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垂直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D.在该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物质都可以循环利用
2018-04-15更新 | 2033次组卷 | 14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7 .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对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只能用标志重捕法
B.生物圈长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从外界获得物质补给
C.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反映了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D.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有着明显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
11-12高二上·广东汕头·阶段练习
8 . 下列调查不同生物种群数量的方法,正确的是(       
A.调查蝗虫的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
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m2左右
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
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黑光灯诱捕
9 . 下列有关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丹顶鹤种群密度时,应在其聚集区进行捕获
B.利用黑光灯诱捕方法可以调查各种昆虫的种群密度
C.可采用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研究某种生物种群数量变化
D.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群密度通常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10 . 薇甘菊是首批入侵中国的外来种,也是世界上最具危害性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每年我国因为薇甘菊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亿元。回答下列与之相关的问题:
(1)在薇甘菊的源产地中美洲,有多达160多种昆虫和菌类作为天敌控制其生长量,难以形成危害,这是长期_______________的结果;在入侵地,薇甘菊和本土所有生物共同构成______________
(2)某人承包了薇甘菊的部分入侵地,用除草剂除去全部薇甘菊和其他的野生植物,种植了一些观赏菊。一段时间后,发现地里又陆续出现了一些薇甘菊和其他野生动植物,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____________。几年后有人发现地里植物上蚜虫增多,为了确定其种群密度,通常应采用
_____________法调查。
(3)田野菟丝子对很多菊科植物都有危害作用,某科研小组为了研究田野菟丝子对薇甘菊的影响,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原理:田野菟丝子能够从菊科植物体内吸收营养物质和水分,从而导致其生长变慢,直至死亡。田野菟丝子和菊科植物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
a.分组
实验组:花盆+生长良好的薇甘菊+不同数量的田野菟丝子
对照组:花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收割薇甘菊,去除田野菟丝子后称干重。实验结果如下图:

结果分析:
由图可知,随着接种的田野菟丝子数量的增加,薇甘菊光合作用积累的_____________在减少。进行薇甘菊防治的最佳接种数量为_________
(4)接种田野菟丝子并不是消灭薇甘菊的最佳方法,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