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应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1 . 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在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在一夜间对布氏田鼠进行初捕,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3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进行重捕,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项目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只)

雄性个体数(只)

初捕

32

32

14

18

重捕

36

4

18

18

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
B.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7/9
C.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44只/hm2
D.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大
2 . 科研团队在某林地(面积:1km2)选取5个样方(样方面积:20m×20m)进行植物多样性调查,下表为3种乔木的部分调查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有(  )
样方
编号
马尾松(株)麻栎(株)枫香(株)
幼年成年老年幼年成年老年幼年成年老年
10191420710
200620401121
302616221000
40071822912
50091530600
A.估算该林地麻栎种群的个体数量是50000株
B.林木的种群密度越大,林木的总生物量越高
C.该林地马尾松、麻栎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别为衰退型、增长型,群落分层现象明显
D.该林地处于森林演替中,采伐部分马尾松能加速演替进程
3 . 月季长管蚜是月季的主要害虫,生产实践中常用白僵菌对月季长管蚜进行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时月季长管蚜的感染死亡率需达到90%以上。科研人员为了确定白僵菌孢子悬浮液合适的浓度,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如下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月季、月季长管蚜、白僵菌共同构成群落
B.可以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月季长管蚜的种群密度
C.月季长管蚜同化的能量至少有20%流向白僵菌
D.使用108spores·mL1的孢子悬浮液4天后能达到防治效果
2023-02-14更新 | 754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生物试题
4 . 麦田中蚜虫与多种天敌(如七星瓢虫、大草蛉等)的数量通常有跟随关系,为研究该现象,某科研小组在发生蚜虫的麦田中每5d调查1次蚜虫及多种天敌的种群数量消长情况(调查期间麦田不用农药防治蚜虫)。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调查蚜虫种群密度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随机取样可增加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B.调查期间蚜虫种群数量增长与(出生率+迁入率)大于(死亡率+迁出率)有关
C.天敌的数量与蚜虫数量有跟随关系,此跟随关系的实质与生物间捕食关系有关
D.此麦田中采用机械方法除去部分蚜虫或去除部分天敌均会让麦田中蚜虫的K值增大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 1 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禾草植物与非禾草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增强
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
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6 . 白鹤又名西伯利亚鹤,其全球现存仅约3500~4000只。白鹤在西伯利亚繁殖,我国长江中下游越冬。研究人员记录了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到2019年期间越冬白鹤最大数量的年际变化,探讨白鹤数量变化与其越冬地气候变化的关系,得到如图的结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科学家研究种群的核心问题就是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变化就是指种群的“J”形和“S”形变化
B.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白鹤种群数量时,若标记物易脱落则导致白鹤种群数量统计结果偏小
C.气温下降对保护区白鹤的数量的影响具有滞后性
D.2004—2007年期间,保护区内白鹤种群数量减少,主要与种群出生率降低有关
2022-12-29更新 | 274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收官考试三生物试题
21-22高三下·全国·单元测试
多选题 | 较易(0.85) |
7 . 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1 hm2=10000 m2),统计所捕获的田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项目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只)

雄性个体数(只)

初捕

50

50

28

22

重捕

50

10

32

18

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B.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高
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7∶2
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
2022-12-22更新 | 441次组卷 | 3卷引用:选择性必修2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讲核心
8 . 高原鼹鼠是一种营地下生活的啮齿动物,挖洞时将挖出的土堆在地面,会在草甸中形成无植被覆盖的裸露土丘,土丘上的群落需6年左右才能逐步恢复。图1中CK(对照),A、B、C、D表示土丘密度不同的5个区域;图2表示演替到第6年时各区域的生物量和植物丰富度,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草甸中全部的高原鼹鼠属于生命系统中的种群层次,可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密度
B.裸露土丘上无植被覆盖,群落恢复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C.由图2可知,草甸中高原鼹鼠数量越少,恢复后植物丰富度越高
D.鼹鼠挖洞行为可以疏松土壤,有利于根系对无机盐的吸收,促进植物生物量的提高
9 . 鱼塘中分布有小球藻、绿藻等植物,还有草鱼、鱼等动物及多种微生物。下列有关鱼塘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研究鱼塘的边界不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内容
B.鱼塘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食物有关,还与阳光、温度、水分等非生物因素有关
C.鱼塘中的浮游动物白天分布在较深水层,夜间上升到表层活动,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为调查鱼塘水域中小球藻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抽样检测法
10 . 自古以来,蝗灾就是危害农业生产重大灾害之一。为治理蝗灾,古代劳动人民想出了很多办法。明代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提到:故涸泽者,蝗之原本也,欲除蝗,图之此其地矣;明末清初陈世仪在《除蝗记》中记载:蝗未解飞,鸭能食之,鸭群数百入稻畦中,蝗顷刻尽,亦江南捕蝗一法也。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蝗灾发生时,调查蝗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
B.“欲除蝗应图涸泽之地”,指通过改造蝗虫发生地提高成虫的死亡率
C.“蝗未解飞,鸭能食之”,指蝗虫防治要尽早引入天敌
D.“鸭群数百入稻畦中,蝗顷刻尽”,能调整稻田中能量流动的方向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