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40 道试题
1 . 如图所示为种群“S”形增长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阶段1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持续加大
B.阶段2种群出生率低于死亡率
C.阶段3种内竞争强度低于前两个阶段
D.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
今日更新 | 15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4年高三二模考试生物试题
2 . 研究人员对某块废弃耕地展开研究,调查了最近25年来植物类群和一些昆虫及小型动物的数量变化,并根据甲、乙两种动物种群数量变化分别绘制如图1、2的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1中甲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约为(a+b+c)/3只
B.图2中乙动物在前5年种群数量呈现“S”形曲线
C.图2中在第20年乙动物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图2中乙动物种群在10~20年期间种群数量持续下降
今日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质量检测生物试题
3 . 在生态学研究中不同生物的调查方法不同,现对加拿大一枝黄花(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某种野兔、酵母菌进行调查。
(1)加拿大一枝黄花对农作物有化感作用,某种生物释放的化学物质对生态系统中生物生长产生影响,研究者利用其鲜叶浸提液处理小麦和绿豆结果如图甲。

   

①调查加拿大一枝黄花时取样的关键是______
②化感作用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功能。
③由图甲可知,加拿大一枝黄花产生的化感物质对绿豆的幼根影响是______
(2)调查某种野兔新迁入某地时,由于气候适宜、食物和空间充裕、又缺乏天敌,一段时间内该动物种群增长呈现J形曲线,若第一年种群数量为30,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2倍,则第三年其数量为______。野兔属于消费者,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
(3)图乙表示某同学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得到的曲线图。

   

图乙曲线图是采取______的方法,每天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调查后绘制的。图丙是B时刻用血细胞计数板(400个小方格,体积为1mm×1mm×0.1mm)测得的酵母菌分布情况,每个中方格上酵母菌数的平均值为24个。则该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K值约为______个。
今日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玉林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五校联考生物试题
4 . 人们为了保护某草原鹿群,从1900年开始大批捕杀鹿的天敌狼、豹、山狮等。下图表示1900~1950年间鹿群和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鹿与其捕食者之间数量的相对稳定依赖于正反馈调节机制
B.变化的气温、草的绿色、呦呦鹿鸣均属于物理信息
C.捕食者的存在导致1900年前鹿的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D.1910~1920年,鹿群的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昨日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泰安肥城市高考仿真模拟(一)生物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M和N为某生态系统中的两个动物种群,科研人员对这两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行分析,得到如图所示曲线,纵坐标ω表示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不考虑迁入、迁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t2阶段,M、N种群数量都在增长B.t3时M、N种群的增长率相同
C.t5时M、N种群的增长率相同D.t4时N种群的种群数量大于M种群的种群数量
昨日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泰安肥城市高考仿真模拟(一)生物试题
6 . 某生态系统中存在食物链“马尾松→松毛虫→杜鹃”,下图表示松毛虫摄人能量的流动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链中的生物在数量上呈正金字塔模型
B.松毛虫和杜鹃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E/A表示
C.由松毛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可用C+D+F表示
D.若迁走全部杜鹃,松毛虫的种群数量将呈“J”型增长
昨日更新 | 40次组卷 | 44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质量检测生物试题
7 . 黑龙江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生活着大量驼鹿,几乎不存在天敌,在国家政策的严格保护下,它们自由繁衍生息,在南瓮河自然保护区等地的种群数量增长非常迅速。科学家研究预测了驼鹿种群数量与种群瞬时增长量的变化规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由曲线可知,驼鹿种群数量在20~80万头范围内时,随种群数量增加,驼鹿种群增长速率先升高后降低
B.驯鹿进入保护区初期由于没有天敌,繁殖迅速,其种群数量增长近似“J”形曲线
C.驼鹿的种群密度越大,气温、火灾、地震对其种群数量影响越大
D.驯鹿的存在可以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还有利于植物传粉和种子传播
8 . 普氏原羚是我国特有的濒危动物,现仅分布于我国青海湖周边地区的草原上。1994年普氏原羚数量不足300只,经过采用各种保护措施,在2018年时其数量已达2793只,但它们仍面临着生存威胁。在牧场围栏附近常可见到普氏原羚的尸骨,有的是狼捕食后的残骸,有的是被围栏上的刺丝勾挂致死的。由于道路和牧场围栏阻隔,普氏原羚被隔离在13个分布区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估算草原上的普氏原羚的种群密度可用标记重捕法
B.隔离阻碍了各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普氏原羚小种群内可能会发生近亲繁殖
C.草原上普氏原羚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D.大量捕杀狼等天敌,提高普氏原羚在草原的环境容纳量不是保护普氏原羚最好方法。
7日内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合肥市/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一六八中学(东校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三模)生物试卷
9 . 1905年,阿里松特地区的黑尾鹿约为4000头,从1907年起,大量美洲狮和狼被杀,黑尾鹿数量开始增长,过度的鹿群最后几乎把牧草耗尽,使得60%的鹿挨饿,最终鹿群维持在10000头左右。而在牧草被耗尽以前,其环境容纳量被认为是30000头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资料中美洲狮、狼、牧草都是影响黑尾鹿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
B.理论上,当黑尾鹿种群数量达到15000头后会开始下降
C.预测黑尾鹿的种群密度变化趋势需要分析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D.当生存环境发生改变时黑尾鹿的环境容纳量也发生改变
7日内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丹东市高三下学期总复习质量测试生物试卷(二)
10 . 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回答下列问题:
(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______,其原因是______
(3)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食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7日内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新疆乌鲁木齐市高三四模生物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