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6 道试题
1 .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重要的数量特征,调查种群密度是科研工作者的常见工作内容。某小组用标记重捕法对一片面积为 3 hm² 的草原上的藏羚羊进行了调查。回答下列问题:
(1)该小组在调查时,第一次捕获了 a只藏羚羊,全部标记后放回,一段时间后再次捕获了b只藏羚羊,其中有c 只藏羚羊带有标记,由此可以估算该草原上藏羚羊的种群密度为_____ 只·hm⁻²。若上述过程中有标记物脱落的现象,则理论上实际值会_____ (填“大于”或“小于”)估算值。
(2)图甲表示一段时间内该草原上藏羚羊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比值(R)的变化情况,请在图乙中画出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_____。若有其他地区的藏羚羊迁入该草原,则该草原上藏羚羊的K值_____ (填“会”或“不会”)增大,原因是_____

   

(3)调查后发现该草原上藏羚羊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衰退型的年龄组成特征为_____,该小组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藏羚羊的种群数量会呈下降的趋势,原因是_____
2 . 鼠兔外形酷似兔子,身材和神态很像鼠类,体形较小,是典型的食草性动物。科研人员对鼠兔的被捕食风险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图2是根据某草原上甲、乙两种鼠兔种群数量的调查结果绘制的曲线图,L值表示甲鼠兔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M值表示乙鼠兔的种群数量。乙鼠兔在第1年年末迁入该区域,不考虑甲鼠兔种群的迁入和迁出。回答下列问题:

   

注:警戒距离是指当高原鼠兔有警戒行为时与捕食者之间的距离,其与个体被捕食风险呈负相关。
(1)由图1可知,植被群落高度越高,鼠兔被捕食的风险就越______(填“大”或“小”)。
(2)为了调查该草原某区域中甲鼠兔的种群密度,捕获了30只甲鼠兔,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回,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50只甲鼠兔,其中有3只带有标记,该甲鼠兔种群的数量约为____只。如果标记物脱落,则调查结果会比实际数值偏___(填“大”或“小”)。
(3)由图2可知,第2年甲鼠兔种群L值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4)由图2可知,甲鼠兔种群在第2年年末的年龄结构为______,甲鼠兔种群数量在第______年年末达到最小值。
(5)若乙鼠兔大量繁殖,则可能对草地造成危害,要进行防治最好将其种群数量控制在______只以下。根据所学知识,提出1条合理控制乙鼠兔种群数量的建议:______
3 . 优势度(DO)用以表示一个种群在群落中的地位与作用。为研究放牧对某大针茅草原植被的影响,研究人员在该草原不同区域设置禁牧、轻度放牧、中度放牧、重度放牧区进行实验,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放牧强度物种数植物地上部分生
物量(g·m-2
部分植物的优势度(DO)
大针茅羊草糙隐多根葱野韭
禁牧111400.360.360.120.09
轻度放牧131480.300.340.110.120.04
中度放牧171700.150.150.080.140.07
重度放牧14900.130.130.100.110.09
(1)草原植物群落常呈斑块化镶嵌分布,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 结构,影响该分布状态的环境因素有_____ (答出两点即可)。
(2)随着放牧强度增大,野韭的优势度增大,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
(3)根据调查结果可知,随放牧强度增大,草原群落_____ (填“发生”或“未发生”)演替,判断的依据是_____
(4)据表分析,中度放牧使草原对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_____ (填“增大”或“减 小”),原因是_____
4 . 研究人员对某块废弃耕地展开研究,调查了最近25年来植物类群和一些昆虫及小型动物的数量变化,并根据甲、乙两种动物种群数量变化分别绘制如图1、2的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甲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约为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个。图2中乙动物在1~10年间种群数量______(填“增加”“下降”或“不变”),出现第10~20年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可能是______(答一点),在第20年乙动物种群的出生率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死亡率。
(2)废弃耕地发生的演替为______,判断依据为______。群落演替的实质是______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非选择题-解答题 | 较易(0.85) |
5 . 如图为某种群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增长曲线,请仔细分析图中曲线后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______”形增长。
(2)自然状态下,某鱼塘鱼群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应该是图乙中____曲线(填字母),K值表示的是_____。希望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每次捕捞后该种鱼的数量需保持在____左右,原因是____
6 . 图1中曲线I、Ⅱ、Ⅲ分别表示某森林中长臂猿的种群数量在达到环境容纳量后可能发生的三种变化。图2为某森林在发生严重火灾前后,研究人员在该地带进行长达几十年的调查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J”形曲线形成的条件是______(答出1点即可)、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提高森林中长臂猿的环境容纳量是十分有效的保护措施,请列举2种可以使长臂猿的环境容纳量从Ⅱ(Ⅲ)变为I的具体措施:______(答出2点即可)。
(2)图1中曲线I对应种群的增长方式是“S”形,当种群数量超过K/2时增长速率逐渐降低,原因有______(答出2点即可)等。
(3)图2中,随着演替阶段的更迭,有机物的积累量变化趋势是______,e时刻灌木的有机物积累量降低,原因是______
7 . 生物入侵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入侵种一般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繁殖能力和扩散能力,而且在入侵地缺乏天敌,因而生长迅速,导致本地物种衰退甚至消失。回答下列问题:
(1)入侵种爆发时,种群增长曲线往往呈“J”形,从环境因素考虑,其原因有___(至少答出两点)。入侵种的爆发通常会使入侵地的物种多样性___,此时群落发生___演替,其原因是___
(2)三裂叶豚草是辽宁省危害较大的外来入侵植物之一。某锈菌对三裂叶豚草表现为专一性寄生,可使叶片出现锈斑,对其生长有抑制作用,为了验证该锈菌对三裂叶豚草的专一性寄生,科研人员进行了侵染实验。方法:在三裂叶豚草和多种植物的离体叶片上分别喷洒一定浓度的锈菌菌液,将叶片静置于适宜条件下,观察和记录发病情况。实验结果是:___
(3)为了有效控制三裂叶豚草,科研人员开展了生物控制试验,样地中三裂叶豚草初始播种量一致,部分试验结果见下表。
组别三裂叶豚草生物量/(kg·m-2
第1年第2年第3年
A:三裂叶豚草8.0712.2412.24
B:三裂叶豚草+锈菌7.656.434.77
C:三裂叶豚草+广聚萤叶甲8.112.4312.78
D:三裂叶豚草+野艾蒿4.894.023.12
注:野艾蒿—植物,锈菌—真菌,广聚萤叶甲—昆虫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除锈菌外,可用于控制三裂叶豚草的生物是___。根据研究结果分析,在尚未被三裂叶豚草入侵但入侵风险较高的区域,可以采取的预防措施是___;在已经被三裂叶豚草入侵的区域,为取得更快更好的治理效果,可以采取的治理措施是__
8 . 下图甲为某品种兔子引入某岛屿后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图乙是调查的某20年内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比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甲可知,该岛屿中兔子的数量不会一直增加,原因是_________
(2)该岛屿中该品种兔子的环境容纳量为_________只。1880年以后,种群处于_________状态,如果该种群长时间处于不利因素影响下,比如_________(填两种),种群数量也会出现持续性的下降。
(3)1840年,研究人员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兔子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全部标记后放回,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第二次捕获了60只,推算当时捕到带有标记兔子的数量是_________只。
(4)由图乙可知,20年中该种群数量_________(填“增加”“减少”“先增后减”或“先减后增”),在调查的第_________年时,种群数量最大。第15年,种群增长率为_________
9 . 图1表示两种类型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图2是某生态学家对某湖泊中鲫鱼和鲤鱼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监测结果(λ表示当年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请据图回答问题:

      

(1)一个生物小组对一支试管中酵母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统计后绘制成的曲线如图1中的甲曲线所示。将酵母菌数量的变化绘制成这种曲线,这种研究方法属于构建___________模型。在a点之后引起酵母菌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说出两种原因)。
(2)图2中鲫鱼种群在t3后种群数量变化类似于图1中_________曲线的增长类型,鲤鱼种群在t3时的数量___________(填“>”“<”或“=”)t2时的数量。根据图中信息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两种种群的K值。
(3)“植物A→动物B→动物C”是该湖泊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调查动物B种群密度:在1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72只,标记并放归;几天后第二次捕获了60只,其中有9只带有标记,则该种群密度是_______________只/hm2。若被标记的动物更容易被天敌捕食,则动物B种群密度估算值比种群密度实际值__________________
10 . 图1为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图2所示的曲线。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1中a表示____________。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______(填“a”“b”或“c”)。
(2)分析图2,前4年该林场松鼠种群数量______(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第______年松鼠的种群密度最低。第16~20年松鼠种群数量最可能呈______型曲线增长。
(3)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____________;计数时,需要计数样方内以及______的个体数。
(4)在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若经捕获后的动物更难被捕获,则调查的结果要比实际数______(填“多”或“少”)。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